肖斯塔科维奇的一生可以说是由15部交响曲贯穿而成。从让他一举成名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开始,到“狂飙时期”充满探索、贴切时代的“狂飙三部曲”,到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的壮丽篇章,到作为第一部敏感地反映前苏联政治文化中“解冻”状况的作品《第十交响曲》,到追忆、描写、刻画1905年及1907年俄国两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革命”交响曲“双连篇”,到由“死亡主题”和人类命运的“声乐交响曲”,到他一生最后的总结《第十五交响曲》,足可以说明肖斯塔科维奇的15部交响曲是写给历史的20世纪的音乐见证。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15部交响曲中,最富特色的要算是他的《第十四交响曲》,首先是形式的独特,它呈现的是一部为独唱女高音、独唱男低音和小型室内乐队而作的作品,在十一个乐章中全部以声乐占主导地位,这在“声乐”交响曲的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甚至是惟一的。其次是内容的深刻,作品中十一个乐章(也可称作场景)分别以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卡、法国诗人杰姆·阿波里奈尔、俄国诗人威廉·邱赫尔贝克和德国诗人莱纳·冯·里尔克的十一首诗歌为基础写成的。肖斯塔科维奇所选的诗虽然风格各异,但都被“死亡”这一中心内容统一起来,并通过它们毫无掩饰的描写了人们的种种“非命之亡”:早逝、冤死、战亡、自尽,作品响彻了艺术家对暴力、对社会不公道的抗议之声。第三是形象的纷繁,它会将你在瞬间从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从一地区转到另一个地区,从一种形象转到另一种形象,既有炎热的安达卢西亚干渴的土地,也有莱茵河两岸高耸的峭壁;既有法国桑特监狱的囚犯,也有俄国的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等等。
要听这样一部作品,推荐版本就是由罗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的前苏联文化部交响曲团版,女高音和男低音分别由玛库娃和萨夫林担任,在这张唱片中众多名家将作品演绎到了极至,自始至终都让作品笼罩着一种悲剧气氛,尤其唱到由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所写的诗歌《桑特监狱》这一乐章时,恐怖的可以让人窒息,这显然与肖斯塔科维奇以前的那些激情洋溢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似乎再也没有了激情,像是一切水份都被榨干了,只剩下一个空虚的躯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