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近收片(6.15) 兼聊聊肖斯塔科维奇 [复制链接]

查看: 22457|回复: 89
41#

到头还是要聊到,贝尔格伦德、海汀克、普列文、康德拉欣、扬颂斯、卡拉扬(哪怕他就录了两次10)。
等待!
TOP
42#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6-16 15:05:00 发表的内容
fcat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录音上能达到“柏林之声2”里面的肖No。9片断的几乎没有啊。不知STOKOVSKY和老朱的录音如何


科研兄,斯托氏的是58年的录音,那个年代的母带,性能肯定比不上现代的录音设备,这个录音我觉得主要是在乐器质感上(特指木管部)取胜,它的动态是比不上贝尔格伦德的。刘汉盛的书里说这个录音有“无穷无尽的强大能量感”,我觉得是太言过其实了,放在贝尔格伦德的版本上倒可能合适。

老朱的,因为录音年代稍晚,所以听上去像真度比较接近近几年的新录音了。我在想,假如把现代的录音机送回50年代那该多好啊,TAS肯定会被撑爆了。
TOP
43#

凌凌漆 在 2005-6-17 8:21:38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6-16 23:06:47 发表的内容
这是前面提到过的FDS系列再版,这版CD还没有绝版,能够很容易买到:

[upload=jpg]Upload/20056162304257553.jpg[/upload]

和同时出版的几张FDS不同,这张CD并不是由Don Sax混音的,而是由另一位叫做Squires的人负责再版,从最后出来的声音来看我觉得他的功力比不上Sax。总体来讲这版CD的声音很清晰,质感相当好;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有的地方动态比较大,能够听出Squires在这些地方把电平突然调小了,小到让人想过去把功放的音量旋钮调大声一些,感觉不是很爽,这可能是这版CD的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吧。

(未完待续)


感觉完全一样,音效并没有唱片圣经所说的那么好。




felixcat 在 2005-6-16 23:43:55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6-16 15:05:00 发表的内容
fcat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录音上能达到“柏林之声2”里面的肖No。9片断的几乎没有啊。不知STOKOVSKY和老朱的录音如何


科研兄,斯托氏的是58年的录音,那个年代的母带,性能肯定比不上现代的录音设备,这个录音我觉得主要是在乐器质感上(特指木管部)取胜,它的动态是比不上贝尔格伦德的。刘汉盛的书里说这个录音有“无穷无尽的强大能量感”,我觉得是太言过其实了,放在贝尔格伦德的版本上倒可能合适。

老朱的,因为录音年代稍晚,所以听上去像真度比较接近近几年的新录音了。我在想,假如把现代的录音机送回50年代那该多好啊,TAS肯定会被撑爆了。





在HP发现CAPITAL这几张斯托科夫斯基的宝贝之后不久,聪明的EMI公司就找了DOUG  SAX将这几张唱片重新刻片制成CD,所以现代的乐迷有福了,乐团在这里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强大能量感,录音厚实不失透明的质感非常适合俄国音乐较粗犷的乐风。斯托科夫斯基将这首本来就具有电影风味的音乐诠释得更具戏剧性,只怕你听完之后无法再被其他版本给感动!(刘名振)





凌凌漆兄,felixcat兄,首先想提醒一下,这篇唱片评论的作者是刘名振;其次:‘乐团在这里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强大能量感,录音厚实不失透明的质感非常适合俄国音乐较粗犷的乐风’似乎并不能说明也没有说明录音有多好;就我的看法,刘名振只是在描述斯托科夫斯基的诠释风格,不知是否我的理解有所偏差。
TOP
44#

说起老肖的作品自然要说到他的第十三交响曲Babi Yar(中文名娘子谷)这部作品创作于1962年.之前正好他在对斯大林的秋后算帐中得到平反.马上精力十足的创作了,11,12,13三部.其中13号因为采用了当时青年诗人Yevtushenko的5首诗.娘子谷本身是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一个地名.此地曾发生过数十万的人大屠杀.老肖的这样的作品当然会激怒当时的赫鲁晓夫.他刚从斯大林那解脱出来.这回又陷入新的当权者的旋涡中了
这部屏弃奏鸣曲形式.广泛采用变奏,回旋而写成的作品.不仅是老肖在创作上的重大转变.而且也是政治生活的又一次大动荡.
这部作品1962年12月28日在康德拉辛的指挥下首演后名演不断.而其中最有吸引力的唱片就是下面这张马苏尔带领纽约爱乐的唱片了.倒不是说他指挥的如何如何.而是这张唱片中加上了Yevtushenko亲自朗诵的Babi Yar.使得该唱片十分珍贵.封面就是当年的娘子谷[upload=jpg]Upload/200561711513580785.jpg[/upload]
TOP
45#

说萧7,当然还有伯恩思谈的芝家哥乐团的DG版,录音演绎很不错,萧7的音响因素容易出效果,但演录俱佳的少。包括楼主说的这版,演绎的实在一般。
TOP
46#

很喜欢老肖,收了他的很多碟了,还没有细细品位,顶
TOP
47#

肖十一的第三乐章是个慢乐章,表达对死难者的追悼。在西方的评论里,有人说这是肖斯塔科维奇作品里面难得一见的类似圣咏性质的片断。

我觉得这是西方评论家以自己的文化来解读这部作品了。虽然1905年冬宫惨案那次表面上是宗教人员发起的一次运动,但是这个宗教却和西方的主流宗教是有区别的。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回忆一下,看看俄罗斯和苏联的各位作曲大师,有谁创作过很出名的安魂曲或者用于宗教仪式的弥撒?

对于肖斯塔科维奇的年代,就算作曲家想,又有谁敢把作品写成哪怕隐隐约约的圣咏体裁呢?难道肖斯塔科维奇在西方访问演出的时候向媒体透露?——那更是愚蠢的吃力不讨好的行为。那么剩下的可能性就只能是那些评论家们自己主观臆断了。当然,正如艺术这个领域里面说事的“何患无辞”性质,任何人也可以用各种“理论”,把一样东西说成是另一样东西并且同时还可以振振有辞。

在讨论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斯等等的作品的时候,我们会很少考虑政治的因素。但是为什么讨论肖斯塔科维奇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偏要或多或少地考虑它的政治背景呢?莫非没了政治的背景,肖氏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大大削弱了?

思想形态的差别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对于津津乐道肖斯塔科维奇的内心对于政治的看法,本质上和窥探艺术家的私生活的举动是一样的。这也造就了类如《见证》之类的新闻效应的事端出来。

(未完待续)
TOP
48#

精辟!这大概就是我对肖斯塔科维奇一直感冒的缘故吧,把音乐、音乐积硬和政治拉扯在一起,尤其拉扯在一起去牵强附会地理解他的作品,结果变成一团糟。
TOP
49#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50#

dr kuang 在 2005-6-19 5:29:55 发表的内容
同意楼主对录音效果的评价,FDS版的CD动态范围确实比比上布尔格伦德在70年代后期的录音,动态压缩比较明显,而且高频还有点太暗了,这个版本的LP也在别人家听过,但因为和听CD时不在同一套系统,难以客观比较。
另外,在FDS的CD中有提及录音时使用麦克风的品牌型号和摆放方式的资料,和当时其它公司的录音方式有点差别。印象中是一对主麦克风录乐团,木管和弦乐又各补了一支,和当时主流的“三点式”有所不同。


关于高频有点暗这一点,可能有另外的原因。

今天观看了休斯顿交响乐团在Miller Outdoor Theatre的排练和晚上的正式演出。这是今天早上排练时候的照片:

[upload=jpg]Upload/200561912383499785.jpg[/upload]

从演出来看,休斯顿交响乐团习惯把低音大提琴、大提琴、定音鼓等低音乐器统统放在左边,而右边只有中提琴和另一组小提琴。所以从现场聆听感觉来看,的确高频相当暗。看来我们不应该责怪录音。该乐团似乎习惯用这种排位方式来达到一种“暗淡”的效果,听上去声音相当厚实、粗犷,和英国乐团弦乐部的清澈的风格完全相反。

具体演出的评论稍后再谈。

(未完待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