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试重写音响系统XX要 [复制链接]

查看: 32367|回复: 215
1#
试重写音响系统XX要

http://bbs.hifi168.com/bbs/nboard.asp?ntypeid=10的帖子:「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这个结语中,曾经许下诺言——既然批判了,就应该再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取代。初步构思的题目是:《音响系统鉴赏参考常识》,待草拟好提纲后,会不会修改,还不敢作定。虽然说是常识,可是差不多将一些音响系统牵涉及的名词、形容词…等都囊括进去了,可以说它是一册精简了的HiFi词汇集。

实际上,虽然说是经我手「再写」,却已经不是个人的创作了,它是建立在原来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基础上的洐生物,并且经过批判后网友讨论总结的集体作品了。

再加上我在「HiFi乐趣」栏发表帖子收集到的资料:

2004-10-26 10:52:54 quanlong转贴的「什么是音响的“贵气”」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62292&page=1
2004-12-12 21:13:59 上帖子「 怎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听的声音呢?」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65082&page=1
2004-12-30 10:21:08 的帖子:「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http://bbs.hifi168.com/bbs/nboard.asp?ntypeid=10
2005-1-8 12:24:21 的「我们怎会痴迷上音乐」

我将会将它们综合起来,适当地融合到《鉴定音响系统的参考常识》这册子里。这样一来,内容是充实了,恐怕不一定三数十万字可以表达得了,变成巨大编撰了真的怕自己能力有所不逮。

初步的编撰提纲如下,希望大家提意见。

鉴定音响系统的参考常识
上篇 音响器材的鉴定
1   评价音响器材质素的要求
1.1 音响器材的构成
1.2 音响器材的技术规格的定义
1.3 音响器材与机俱来的气质
2  怎样鉴识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
2.1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
a 空气感,
b 空间感
c 间形态感,
d 定位感,
e 层次感
f 活生感
    2.2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之间的对比
    a 细节重量对比,
b明暗对比,
c 强弱对比,
d 动态对比。
    2.3 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处理能力
    a 解析力
      aa 透明度
      bb 细致度
    b 瞬态速度
3 音响器材的配搭对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影响
(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2#

昨天晚上刚做了部份提纲,随即就发现有缺憾、不够全面,于是决定先发帖,再构思一个晚上修整后再发。我现在补充修正如下

聆听音乐的鉴定参考常识
序言
第一章:声音 音乐 音响系统
1声音
2音乐
3音乐再现的音响系统
第二章 音响器材的质素的鉴定
1  评价音响器材质素的要求
1.1 音响器材的构成
1.2 音响器材的技术规格的定义
1.3 音响器材与机俱来的气质
2  怎样鉴识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
2.1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
a 空气感,
b 空间感
c 间形态感,
d 定位感,
e 层次感
f 活生感
2.2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之间的对比
  a 细节重量对比,
b明暗对比,
c 强弱对比,
d 动态对比。
2.3 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处理能力
  a 解析力
    aa 透明度
    bb 细致度
  b 瞬态速度
3 音响器材的配搭对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影响
3,1讯源
3.2前置放大器
3.3后级(功率)放大器
3.4音箱
3.5 附件
第三章 回放音乐的聆听环境
1 聆听环境对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影响
1.1 聆听环境的黄金比例
  a 驻波
  b 活与死
  c 硬与软
1.2 声音的折射影响
  a 反射
  b 漫射(扩散)
  c 洐射
1.3 聆听环境残响
1.4 影响声音的音像凝聚的因素
2 音响器材 聆听环境的协调
2.1 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
  a 反射的利用
  b 扩散的利用
  c 洐射的利用
  d 活与死、硬与软的适当配合
2.2音箱的摆位
2.3残响时间的调整
2.4频率响应范围的拓宽
第四章  结语
TOP
3#

期待~~~
TOP
4#

聆听音乐的鉴定参考常识

序言

计算机已经普及,加上有了速度高宽频,人们的信息丰富化了,HiFi网站遍及全世界,交流聆听音乐的经验体会,变得轻松容易。我在这里想将自己五十多年在HiFi上汲取到的经验体会与大家分亨。

首先我说说自己是怎样迷上了音乐的,我的迷上了音乐可划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识音乐的美感阶段 我们家是三代同,祖、叔、我辈同挤在一起住。我还只是六七岁,叔叔姑姑们已经上大学,在家里经常哼唱当年的外国流行歌曲,我觉得蛮好听,就这样喜欢上了,主要是觉得这种旋律委实很美,铭记心坎。聆听音乐就成为自己的乐趣。凭着音乐的感染力强大的原始力量,就把我带到一种有意识的、寻找更多机会聆听到这种充满魅力的声音的、积极行动心境中去。我开始用积蓄下来的零用钱研究和制造矿石收音机。矿石收音机真的试制成功了,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思考,只要把收音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

第一阶段对认识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知道甚么是美,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因为新的问题也随着产生了。为甚么聆听音乐的感觉会这样美?这些旋律美的音乐叫甚么名字?是谁创作出来?于是,这些问题就紏缠在心坎里,直到现在!尽管所喜爱的音乐叫甚么名字?是谁创作出来?很多疑云拨开了。为甚么聆听音乐的感觉会这样美?由于科学研究上仍未有确实定论,因此仍然未有解答。这个阶段延续至我开始踏入社会,到经济收入逐渐充裕为止,于是口袋里的钱,助拥着自己的聆听欲念,开始作怪了!

是的,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我明白让自己的兴趣仅停留在这个美感阶段是不够的,是尚未能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的。因为随着年龄、知识、聆听经验、社会交际圈子等等的增加或增大,求知欲也水涨船高。毕竟音乐美感只是音乐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却不是它的全部,我对聆听音乐的要求也扩大了,我开始到处逛、到处听……在经济条件日渐宽裕情况下,对聆听音乐的器材要求改善的构思,就开始萌芽。

在生活、社会圈子扩大后,令我惊讶的是看到不少自从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这个美感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可以逃避现实——他们当然也更不会去思考音乐。音乐允许他们离开了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这种幻想是由音乐引起的,是纯粹关于音乐的曲目,他们又不怎么去聆听音乐,只是片面地聆听可以沉溺迷醉他们的那些庸俗之音。

我发觉,只要钢琴上奏出了一个音符,这个音符就足可以立即改变自己当时的心情郁闷——证明音乐的音响成分,是一种强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谁嘲笑或小看这点,谁就会显得很愚蠢。于是我逐渐踏入了音乐的回放的表达能力阶段,认识到不同的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有很大的差异,聆听到某些音响器材或音响器材之间的不同配搭,回放出来的声音会更加高贵优美。聆听音乐的要求于是便渐渐改变成对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追寻了,这个阶段我称它是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阶段,是最花钞票的阶段。

为了不想花枉钱,我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设法厕身于音响杂志写手行列,那么,接触音响器材、音响系统的机会就会增加了。在自己努力下,我成功地成为香港<音响世界>杂志一名写手了。

这个阶段花钞票换去那些不恰意的音响器材外,还要补钞票换来新的、认为回放出来的声音会更好听的音响器材,当然免不了还要加上一些昂贵的试音软件。这个阶段最冗长,像腐骨之疽一直拖延到如今,但可以说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瘾」。目前已经七十多岁,偶然踫上机遇,「心瘾」仍然会发作,去年(2004)11月,一下了就买了万多元黑胶唱片。其实,这个阶段发展到某种程度时,厘定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之间的分别,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吹毛求疵的升级,已经提升到奢侈的程度,希望能聆听到更加细致性的声音,要花出的钞票代价以几何级数般递增,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是见仁见智了。其实聆听音响发展到这种High end景界时,聆听音乐也该开始升华了,进入了一个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聆听景界。
        
我在这个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high end景界里,开始对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响素材更为敏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会使用同一种方法、使用音响素材的。音乐的价值视乎它诉诸美感的程度,最好听的音乐并不一定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由于作曲家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他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聆听音乐时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我自己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构成了作品的内容。要我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这就是惩结所在,因为涵义过于抽象,很难言语表达清楚。
  
要是希望音乐具有一种涵义,这种涵义愈能够具体,他们就愈会喜爱它。愈能使他们想起一部影片、一场音乐演奏会、一次葬礼或任何其它比较熟悉的某国国歌等概念的乐曲,他们就愈觉得富有表现力。这种对音乐具有涵义的仅是一种流行概念。
  
任何一首作品都具有明确的涵义方面,我说,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胜利、愤怒、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说音乐只有纯音乐的涵义,说所有的音乐都只有纯音乐的涵义,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说,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即使能够找到,也没有必要去找。

我说的音乐确实能表达一种涵义,但又不能用很多言词来说明其涵义是什么。那么聆听音乐的第三阶段「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景界」,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外,确实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音乐。如果稍有区别的话,专业音乐工作者又太注意音符了,他们经常陷入下述错误,即全神贯注于琶者和断奏,从而忘了他们所演奏的乐曲的更深刻的方面。我这个外行的角度来看,提高自己对正在演奏的音符的理解,较诸克服纯音乐阶段的坏习惯更为重要。
  
当我在街上、或任何场合里稍微注意地聆听“音符”时,我只会注意到这支曲子的旋律、听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假如不是美妙的旋律我就不再注意聆听下去;其次我注意到的很可能是曲子的节奏,特别是节奏令人兴奋的;而和声与音色,常常被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至于这音乐是否有某种明确的形式,我从来没有考过。
  
我认为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我聆听的是实际的音乐素材,我认为作为一名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因此我收集了各种各样乐器的软件,收集了各种各样乐器和音乐曲式的原理的书籍。聆听到这一阶段,要素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首先要充实自己的音乐修养。
  
我为了更清楚将我怎会痴迷上音乐,我才机械地将经历硬性地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实际上,我从来不单独在一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三种方式去聆听,凭直觉就会这样做的。
  
例如我坐在剧院里,就会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员、服装和道具、音响和动作,看到的情况与音乐相比较,便会搞清楚这种直觉的相互联系。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剧院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并构成我们对剧院的反应中的美感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向这一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向进行。
  
只要积极地去聆听,不管听的是莫扎特的还是贝多芬的作品,只有自觉的、有意识的聆听——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发展,你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的聆听音乐,既能进入音乐同时又能超脱音乐。

我觉得假如音响爱好者能「修练」到我所说的「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high end景界」时,其实他已经修练「正果」了。他们会不在乎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究竟是好是坏,像音乐家、挥家般迷醉在音乐美妙的声音里。
2005-1-10 10:27:52
TOP
5#

好呀,简单点,实用点,可操作点,呵呵~~~~~~~~~
TOP
6#

聆听音乐的鉴定参考常识

序言

電腦已經普及,加上有了速度高寬頻,人們的資訊豐富化了,HiFi網站遍及全世界,交流聆聽音樂的經驗體會,變得輕鬆容易。我在這裡想將自己五十多年在HiFi上汲取到的經驗體會與大家分亨。

首先我说说自己是怎样迷上了音乐的,我的迷上了音乐可划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识音乐的美感阶段 我们家是三代同,祖、叔、我辈同挤在一起住。我还只是六七岁,叔叔姑姑们已经上大学,在家里经常哼唱当年的外国流行歌曲,我觉得蛮好听,就这样喜欢上了,主要是觉得这种旋律委实很美,铭记心坎。聆听音乐就成为自己的乐趣。凭着音乐的感染力强大的原始力量,就把我带到一种有意识的、寻找更多机会聆听到这种充满魅力的声音的、积极行动心境中去。我开始用积蓄下来的零用钱研究和制造矿石收音机。矿石收音机真的试制成功了,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思考,只要把收音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

第一阶段对认识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知道甚么是美,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因为新的问题也随着产生了。为甚么聆听音乐的感觉会这样美?这些旋律美的音乐叫甚么名字?是谁创作出来?于是,这些问题就紏缠在心坎里,直到现在!尽管所喜愛的音乐叫甚么名字?是谁创作出来?很多疑云拨开了。为甚么聆听音乐的感觉会这样美?由於科學研究上仍未有確實定論,因此仍然未有解答。这个阶段延续至我开始踏入社会,到经济收入逐渐充裕为止,于是口袋里的钱,助拥着自己的聆听欲念,开始作怪了!

是的,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我明白让自己的兴趣仅停留在这个美感阶段是不够的,是尚未能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的。因为随着年龄、知识、聆听经验、社会交际圈子等等的增加或增大,求知欲也水涨船高。毕竟音乐美感只是音乐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卻不是它的全部,我对聆听音乐的要求也扩大了,我开始到处逛、到处听……在经济条件日渐寬裕情況下,對聆听音乐的器材要求改善的构思,就开始萌芽。

在生活、社会圈子扩大后,令我惊讶的是看到不少自从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这个美感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可以逃避现实——他们当然也更不会去思考音乐。音乐允许他们离开了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这种幻想是由音乐引起的,是纯粹关于音乐的曲目,他们又不怎么去聆听音乐,只是片面地聆听可以沉溺迷醉他们的那些庸俗之音。

我发觉,只要钢琴上奏出了一个音符,这个音符就足可以立即改变自己当时的心情郁闷——证明音乐的音响成分,是一种强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谁嘲笑或小看这点,谁就会显得很愚蠢。于是我逐渐踏入了音乐的回放的表达能力阶段,认识到不同的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有很大的差异,聆听到某些音响器材或音响器材之间的不同配搭,回放出来的声音会更加高贵优美。聆听音乐的要求于是便渐渐改变成对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追寻了,这个阶段我称它是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阶段,是最花钞票的阶段。

為了不想花枉錢,我想到了一個「聰明」的辦法,設法廁身於音響雜誌寫手行列,那麼,接觸音響器材、音響系統的機會就會增加了。在自己努力下,我成功地成為香港<音響世界>雜誌一名寫手了。

这个阶段花钞票换去那些不恰意的音响器材外,还要补钞票换来新的、认为回放出来的声音会更好听的音响器材,当然免不了还要加上一些昂贵的试音软件。这个阶段最冗长,像腐骨之疽一直拖延到如今,但可以说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瘾」。目前已經七十多歲,偶然踫上机遇,「心瘾」仍然会发作,去年(2004)11月,一下了就買了萬多元黑膠唱片。其实,这个阶段发展到某種程度时,厘定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之间的分别,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吹毛求疵的升级,已经提升到奢侈的程度,希望能聆听到更加细致性的声音,要花出的钞票代价以几何级数般递增,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是见仁见智了。其实聆聽音響发展到这种High end景界时,聆听音乐也该开始升华了,进入了一个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聆听景界。
        
我在这个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high end景界里,开始对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响素材更为敏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会使用同一种方法、使用音响素材的。音乐的价值视乎它诉诸美感的程度,最好听的音乐并不一定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由于作曲家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他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聆听音乐时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我自己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构成了作品的内容。要我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这就是懲结所在,因为涵义过于抽象,很难言语表达清楚。
  
要是希望音乐具有一种涵义,这种涵义愈能夠具体,他们就愈會喜爱它。愈能使他们想起一部影片、一场音乐演奏会、一次葬礼或任何其它比较熟悉的某国国歌等概念的乐曲,他们就愈觉得富有表现力。这种对音乐具有涵义的仅是一种流行概念。
  
任何一首作品都具有明确的涵义方面,我说,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胜利、愤怒、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说音乐只有纯音乐的涵义,说所有的音乐都只有纯音乐的涵义,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说,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即使能够找到,也没有必要去找。

我说的音乐确实能表达一种涵义,但又不能用很多言词来说明其涵义是什么。那么聆听音乐的第三阶段「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景界」,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外,确实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音乐。如果稍有区别的话,专业音乐工作者又太注意音符了,他们经常陷入下述错误,即全神贯注于琶者和断奏,从而忘了他们所演奏的乐曲的更深刻的方面。我这个外行的角度来看,提高自己对正在演奏的音符的理解,较诸克服纯音乐阶段的坏习惯更为重要。
  
当我在街上、或任何场合里稍微注意地聆听“音符”时,我只会注意到这支曲子的旋律、听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假如不是美妙的旋律我就不再注意聆听下去;其次我注意到的很可能是曲子的节奏,特别是节奏令人兴奋的;而和声与音色,常常被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至于这音乐是否有某种明确的形式,我从来没有考过。
  
我认为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我聆听的是实际的音乐素材,我认为作为一名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因此我收集了各种各样乐器的软件,收集了各种各样乐器和音乐曲式的原理的书籍。聆听到这一阶段,要素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首先要充实自己的音乐修养。
  
我为了更清楚将我怎会痴迷上音乐,我才机械地将经历硬性地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实际上,我从来不单独在一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三种方式去聆听,凭直觉就会这样做的。
  
例如我坐在剧院里,就会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员、服装和道具、音响和动作,看到的情况与音乐相比较,便会搞清楚这种直觉的相互联系。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剧院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并构成我们对剧院的反应中的美感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向这一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向进行。
  
只要积极地去聆听,不管听的是莫扎特的还是贝多芬的作品,只有自觉的、有意识的聆听——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发展,你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的聆听音乐,既能进入音乐同时又能超脱音乐。

我覺得假如音響愛好者能「修練」到我所說的「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high end景界」時,其實他已經修練「正果」了。他們會不在乎音響器材回放出來的聲音究竟是好是壞,像音樂家、揮家般迷醉在音樂美妙的聲音裡。
TOP
7#

写好后记得贴出来看看,祝你成功
TOP
8#

谢谢楼主!但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还是慢慢写才好,最主要的是提出判断标准。
TOP
9#

好!e版置顶吧!
TOP
10#


多谢剑鱼、一个人的咖啡、吴准笑几位的热心的支持。我会尽可能将它写好,但一个人的咖啡兄的要求「简单点,实用点,可操作点」,其中「简单点」较难做好,因为重写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需要澄清一些在「XX要」中已经确立在发烧朋友脑子里的概念,我想,不是简单地三言两语可以办妥。非常抱歉!

提纲已经草写出来,以后会以它作引导,写好多少就会连续地在这帖子发表。希望大家经常多多指出错漏之处,希望能实时更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