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砍柴 在 2004-11-22 11:38:27 发表的内容 ...... 是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音乐是抽象的,是另一种语言,与我们常使用的文字符号语言不同,因而有文字语言无法真正解释的含义,这种含义上的互不包含性远远大于为一种文字间的意义错位。...... 对于初学者,或一个新曲目,有限的文字解释是可行的,但必须是有限的,和提示性的。文字的干预会使音乐的真正含义,真正有音乐性的那一部分失败。音乐是另一种语言,很美,很纯粹的语言,而且不需要背单词,只要了解一点它的脾气,就能完全听懂它。我们要直接地接受音乐,“抽象”地接受音乐,让音乐赤裸地冲击个人心灵。音乐不需要翻译,因为这是一种有害的过滤。 ...... |
我想发表一下我的“另类”见解:
我赞同“音乐是抽象的,是另一种语言”,但不能一盖而论“音乐不需要翻译,因为这是一种有害的过滤”,音乐的评论(包括“翻译”)应该包括了很多的目的。
目的一:引导初学者入门。“音乐是抽象的,是另一种语言”,但凡学习外语的人必须经过翻译理解这一过程,熟悉了另外一种语言的语感之后,才会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此时对于音乐入门者而言,文字的“翻译”难以避免,甚至可以说必不可少。当然,经过了入门的阶段后,当你有了一段聆听经验和属于你自己的人生经历后,回头再看你的“老师”当年告诉你的“翻译”,或许会觉得,那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但当年的“翻译”确实带领了你学会了另外的一种语言,你不能完全否认他的价值。
目的二:聆听者之间的交流。人类是需要沟通的动物,无时无刻都想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得、失、炫耀、求助……),当某人听到一首他为之感动的音乐,他或许会十分希望跟别人倾诉。但音乐是抽象的,不可能把哪一时刻的音乐感受直接与他人分享(除非有一天人类的科技可以直接把这种属于个人的感受记录下来并准确的传达到另一个人的意识当中),无可选择之下,只有通过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语言了。利用语言这个工具隐约的记录下当时的感受,其他的音乐聆听者再聆听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语言去寻找哪种“传说中”的感受。当然每个人的性格、知识和经历都不尽相同,“传说中”的感受或者能找得到,或者找不到。
对于这一种目的,我觉得语言的作用也是善意的(或者是被逼担任这样的角色),不应当是糟粕。
以我为例,刚刚接触贝多芬,知道第八钢琴奏鸣曲有个名字:“悲怆”,但开始不觉得有多悲,但经历过一些事情,再听“悲怆”,慢板的感觉真是太贴切了!!我觉得我找到了前人对这个曲子的感受,找到了共鸣者。
目的三:出于商业目的的炒作。这种目的估计不用我多说,但凡生在当今商业社会都广泛接触这种目的了。说穿了就是一种意识交流的欺骗而已。随时间流逝,哪些根本不存在的音乐感受最终不可能被人们所找到,这种炒作就失去效用了。
我的观点是:应该直接感受音乐,但不应拒绝语言上的翻译,因为这是一个学习的方法。
本人不是专业人事,可能遗漏了更多的“翻译”的目的,望兄弟们指正。
另外:“只要了解一点它的脾气,就能完全听懂它”这个观点比较主观,我不赞同。我接受这样的说法:“只要了解一点它的脾气,就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请上山兄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