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音乐只能是个虚无的话题,所以只能是个自说自话的过程。在各位自我见解;引经据典;学术讨论的时候要注意客体,因为客体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任何普遍意义的典论都将动摇。
至于音乐语言论一说。我觉得既然说道语言,那么所有的技术的目的何在? 听懂语言只是个低级层面,这虽然比听不懂语言只看对方说话时的表情要高级一点,但最终语言的技术是要人们本能性的去感受相互的情感,此时,技术不复存在,人类回到不需要讲具体语言的就能理解的状态。
贝多芬的技术是让他更自由的创作出本能的内容(至少在那个年代),John Cage呢? 您认为它的技术在哪里? 他的较为通俗的作品四季,你觉得他用了什么技术吗? 当然有,不过意义非常小甚至没有,因为本能越来越超越一种具体的仅仅作为他仆人的技术,这是音乐的发展方向,多少是音乐本性的延续。人的思想,情感,对潜意识的挖掘的速度是匪夷所思的至少超越着世界上任何现有的具体的东西,技术与之相比显然不足挂齿。“不需要技术也可以创作艺术”是个饶有趣味的变化性的开拓性的观点。(更不要说聆听了)
至少,聆听者和创作者对技术的依赖性显然是存在差异的。同时,这是一句非常保守的,随时会被颠覆的观点。
音乐的非具体性或者概括性和绘画的差别,很难评说,因为没有说明具体的时代和风格。
在浩瀚的音乐长流中,我们总会在着某一时刻严重需要技术的依赖。这个时刻也许是某个新生事物,也许是某一种特定风格。当他的奇异的面纱已经融入我们的意识形态时,那么下一个便早已到来。
就21世纪10年代来讲,我对后浪漫之前的大多数作品不需要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