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受音乐 [复制链接]

21#

呵呵,这个问题或者已经没有争议的价值了,尤其是用三言两语来说明这个问题,更是勉为其难。事实上这个问题也算很大的问题了,可能已经不适合在网上争议。
还是那句话,各人按照自己喜欢的玩法玩就好了。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当然,还要尊重音乐。  
——————————————————————————————————————  
“这个问题也算很大的问题了,可能已经不适合在网上争议。”是争议吗?我看是讨论!
      既然是“这个问题也算很大的问题了”,当初为何要出“很大的问题”
TOP
22#

感觉音乐只能是个虚无的话题,所以只能是个自说自话的过程。在各位自我见解;引经据典;学术讨论的时候要注意客体,因为客体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任何普遍意义的典论都将动摇。

至于音乐语言论一说。我觉得既然说道语言,那么所有的技术的目的何在? 听懂语言只是个低级层面,这虽然比听不懂语言只看对方说话时的表情要高级一点,但最终语言的技术是要人们本能性的去感受相互的情感,此时,技术不复存在,人类回到不需要讲具体语言的就能理解的状态。

贝多芬的技术是让他更自由的创作出本能的内容(至少在那个年代),John Cage呢? 您认为它的技术在哪里? 他的较为通俗的作品四季,你觉得他用了什么技术吗? 当然有,不过意义非常小甚至没有,因为本能越来越超越一种具体的仅仅作为他仆人的技术,这是音乐的发展方向,多少是音乐本性的延续。人的思想,情感,对潜意识的挖掘的速度是匪夷所思的至少超越着世界上任何现有的具体的东西,技术与之相比显然不足挂齿。“不需要技术也可以创作艺术”是个饶有趣味的变化性的开拓性的观点。(更不要说聆听了)

至少,聆听者和创作者对技术的依赖性显然是存在差异的。同时,这是一句非常保守的,随时会被颠覆的观点。

音乐的非具体性或者概括性和绘画的差别,很难评说,因为没有说明具体的时代和风格。

在浩瀚的音乐长流中,我们总会在着某一时刻严重需要技术的依赖。这个时刻也许是某个新生事物,也许是某一种特定风格。当他的奇异的面纱已经融入我们的意识形态时,那么下一个便早已到来。

就21世纪10年代来讲,我对后浪漫之前的大多数作品不需要去理解。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23#

丁启烈 在 2004-11-29 23:02:19 发表的内容
        我也“不瞒诸位”,我吃文艺理论饭吃到退休,还在吃,不过,要禀告理论大师,我直到现在也没“反胃”!!!看来理论大师的胃口不太好,不知理论大师现在吃啥饭,反胃了没有?????

没想到丁先生是一位老者,失敬了!我本来只是想凑个热闹,说话不免唐突。有失厚道,望丁老海涵。顺便报告丁老师,我现在吃的是五谷杂粮,胃口好多了,谢谢关照。本人认输赔罪!
TOP
24#

丁启烈 在 2004-11-29 22:50:43 发表的内容
        鲁迅先生有言: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就丁先生而言,似可改为: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展示给人看。
将可笑的内容说得一脸严肃,可谓喜剧高手,上海人所说的冷面滑稽庶几近之。
不瞒诸位,鄙人吃过几年文艺理论饭,吃到反胃。所以看到那些看似条分缕析,实际空洞乏味的文字,只觉头大。除非给它配上一副童自荣似的反讽腔调。

——————————————————————————————————————  
      您所谓  “将那人生无价值的展示给人看 ”就是“  鄙人吃过几年文艺理论饭,吃到反胃。”,失敬!!失敬!!!理论大师!!!!请理论大师“将可笑的内容”“反胃”反出来一点,让小的也开开眼界,学上几招!

所谓言多必失,本来是看客,可是不小心在不该喊好的时候冒了一嗓子,结果被拉到了众人面前。“理论大师”的头衔实不敢当,吓都能把我吓死。所以奉还丁老。
    自己反胃,只能怪个人消化系统有问题,岂敢摊开来恶心大家!就此也向诸位赔罪!
TOP
25#

凌凌漆 在 2004-11-22 12:17:50 发表的内容
现在是用情绪去听,去抒发情感,可以是天马行空式。记得有位网友把贝多芬的9部交响曲理解成是贝多芬整个“做爱”的过程。


用“音乐”的方式感受音乐。
TOP
26#

上山砍柴 在 2004-11-28 19:50:22 发表的内容
laoling 在 2004-11-26 23:18:42 发表的内容
丁启烈先生是个可爱的标本,每次出来都有喜剧效果。没想到这里这么热闹。改天再来。


呵呵,希望看到你的发言。

砍柴兄真不够意思,就您这一句话,激得小弟胡言乱语了一番,还打断了丁先生的思路,多亏丁先生没动气,要不我罪过大了。这会儿您也给说和说和呀!
TOP
27#

如果只听无伴奏,那CD不是少得可怜。
TOP
28#

当你对一部作品不了解时,感观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当你深入一部作品时,心灵的东西更容易共鸣。
TOP
29#

四个字:
乐色撩人
TOP
30#

名级潜水艇 在 2004-11-22 15:37:14 发表的内容
当你对一部作品不了解时,感观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当你深入一部作品时,心灵的东西更容易共鸣。



说得多好啊!
TOP
31#

史特龙 在 2004-11-22 15:42:27 发表的内容
有人爱听无伴奏系列
多种乐器他听着累


听多了无伴奏,有会觉得来点吵闹的真有趣。
TOP
32#

哈哈
TOP
33#

有人爱听无伴奏系列
多种乐器他听着累
TOP
34#

烟视媚行 在 2004-11-22 15:19:42 发表的内容
四个字:
乐色撩人


M色也撩人
TOP
35#

音乐和文字的最大区别还有几处,音乐有时间性,转瞬即逝,所有造成的任何感觉是“抽象”的。
音乐本身也全是虚幻的。当你看到一些人在跳舞,或者读到一些人在舞蹈,最后听到一首圆舞曲(哪怕是最感观的音乐),最后者相对于前两者则是纯粹抽象的物体。所以我觉得任何音乐可以用来搭配任何其他媒介艺术(哪怕看似毫不相关),只要稍做调整,反之对人来讲就困难得多! 我们经常被一些影片或广告所惊异,这是重要的手法之一。

就我完全个人的体验来看,音乐之于我的最高乐趣是创作。 可能验证了某位心理学家的关于成就感是人类最高级的需求的理论。而每个人生来就会创作音乐(这是我觉得他和其他艺术类别的又一重大区别)。就像砍柴所述,超越经验(理解即等同于某一种创作能力)。那么创作就是绝对自然的沉浸在这个超越经验的上帝之礼中。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36#

M色撩人?
TOP
37#

听众拿到的碟已是经过二次艺术创作的“定稿本”,(姑且让我这样称呼经过二次艺术创作的成品为“定稿本”)既是“定稿本”,就不可能再作修改。(当然,如再改,又得创作,是另一回事)既是“定稿本”,喜,怒,哀,乐,忧,恐,悲,思,惊,伤等等抽象和具象的艺术表现都已定型,写到此,不由得想起《警世通言》的开卷之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伯牙遇钟子期,伯牙抚琴,其意在于高山,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遂许子期为知音。假设,伯牙抚琴,其意在于高山,子期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俞钟能否成为知音姑且不论)如这样,有二种情况,一伯牙琴艺不精,二子期不是知音。
     有事,一会再来,
     大家都发帖,热热闹闹多好,我一人独角戏,没劲1
TOP
38#

音乐善于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活动,精神状态和刻划人的内心世界,如喜,怒,哀,乐,忧,恐,悲,思,惊,伤等等,这些情感,中国人有,外国人也具备,这也是音乐不分国界的原因之一。音乐创作有其规律性,音乐创作的规律性是不分国界的。(掌握其规律性,对我们欣赏音乐有很大帮助)如要表现欢快的情绪,大多用快板,表现悲伤则用慢板。又如在旋律的进行上,有上行与下行之别。上行的表向上,进取,希望,憧憬,生命诞生等,暗示物体的升腾,发扬,权威,势力的扶殖,伸长,兴隆。反之,下行表衰颓,退缩,绝望,消沉,暗示物体的坠落,下沉。突然的下行暗示放弃,灭亡;徐缓的下行暗示反省,威力的失坠等。又旋律在高声部的持续进行暗示雄飞,荣达,繁荣昌盛,得意等,有时又有轻佻浮华之感;反之,在低声部的继续进行,诉述雌伏,不遇,韬晦,失意等情,有时又有质朴实在,沉着,隐忍之概。
    更进一步了解和声,密集和声能暗示浓厚.......
              我感到是在自说自话,没和弟兄们对话,故暂停。   但为了说明问题,又不得不说,唉!算了!说些轻松的吧,这话题就此打住!!!!
TOP
39#

已阅!
我比楼上的勤快点。
TOP
40#


或许历经磨难人生坎坷之人更能理解古典音乐的内涵,风平浪静之人大多对古典音乐不感兴趣,顶多喜欢约翰斯特劳斯门德尔松……,主要基于情感不能与之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不懂里面的“哲学”。



我昨天为了回丁老师的一个帖子,结果一个硬盘突然报废了。灾难啊,我的40G的数据,今天让一个地方去处理了,要价可以买三套卡拉扬的贝交全集。这巨大的人生挫折使我今天对贝多芬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大彻大悟了:硬盘在刚刚搬运完之后的3小时内最好不要开机,更不要回帖子:) 这就是贝5命运里面的哲学内涵,这个叫做一个深啊!
借此轻松的文字表达严肃的严厉的对上面观点的极度不认同。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