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眼”看指挥家 [复制链接]

查看: 31864|回复: 220
131#

兰奇贝利想必是个逍遥种所以指挥的作品基本都是轻松愉快的,
奶妈作品实在很烂但是录音确实是很好卖了几十年还被当宝贝捧的,
一曲天鹅湖搞得也是小品化听起来是一汪浅水波澜不惊的,
玩小品一玩就玩彻底其态度是值得赞赏的。

布什(f-busch)指挥是中规中距的,
方正干净而不太动情是有德国人的普通特点的,
在德累斯顿来回混了一些年头贡献是不小的,
作品很难找到可能是因为风格是不太鲜明的。
TOP
132#

克里普斯作品的秀气是不难察觉的,
某些细节的处理是独有匠心听起来是很有表现力的,
在小公司录音的那些作品倍受追捧不知道是不是炒作的,
战后对恢复维也纳歌剧院的水平与声望是功勋卓著的。

说起托马斯姓氏是很常见但作为指挥总是会让人遗忘的,
说他有名唱片倒是很多人能想起的:
就是那张给格什温自己弹的蓝色狂想曲独奏录音配上伴奏录成新唱片的,
用室内乐团录完贝多芬交响乐是既不仿古也不“现代”的。
TOP
133#

抒情版:

啊,当年烟花烂漫,
年少瞎读书时,
来到一老师家。
他在德老指挥下的乐队
当过低音提琴手,
老师谈起李德伦
啊,必称李老师。
受人尊敬啊,
就是不分明里暗里,
不会当面叫李大师,
背后叫李胖子。
TOP
134#

上山砍柴 在 2004-9-24 16:56:25 发表的内容
抒情版:

啊,当年烟花烂漫,
年少瞎读书时,
来到一老师家。
他在德老指挥下的乐队
当过低音提琴手,
老师谈起李德伦
啊,必称李老师。
受人尊敬啊,
就是不分明里暗里,
不会当面叫李大师,
背后叫李胖子。


这首写得最好。
TOP
135#

darajan 在 2004-9-26 2:02:16 发表的内容
[后期是艺术家对一部作品的完善和补充。这是一项职业、一种工业或一门艺术,在电影或动画(尤其电脑动画)的制作中是必要有时甚至是80%的内容。 对音乐来讲,可能自然性更为人所接受。也就是一种残缺美,认为自然(或者非完美)是最好的。
一个指挥,一个乐团,一部作品,然后就是没有其他了。
那么,如果要论卡拉扬的成就,可能他并没有那么大,不加“后期”可能比不过其他人的“完美”,但他最终确实产生了一些更“完美”的东西。我们如果用电影工业来看待此事就可以理解了。


据说每一张唱片出来都是经过非常讲究的后期制作的,不过卡拉扬的制作是可能过多了些。想“白卡”系列犹为明显。
TOP
136#

伦伦的棒棒
在中央乐团的上空晃动
几十载
立志要把古典音乐普及到
每一所高等院校
可惜力单势薄
演奏时屡屡无奈地中止
伦伦不喜欢在乐章之间
被掌声打断

伦伦是一块国宝
虽然比较胖

国宝走的时候
我心里一阵凋零
我知道李胖子这辈子
很不容易
最后编辑阿龙
TOP
137#

zjize 在 2004-9-23 13:17:18 发表的内容
卡拉杨的柴六就我所听过的版本,尤金.奥曼迪排第一、穆拉文斯基排第二、老卡第三吧,不过也没有比莱纳和伯恩斯坦好多少。
老卡的柴六,感觉上少了很多感情,也很难感动人,尤其是第四乐章。


就穆和卡的柴六作横向比较,我以为有如下区别:穆的整体感明显不足,突出小提,时而铜管抢在前面啸叫,中间的填充物,衔接物不够,致使和弦力量的饱满性不够,影响悲剧的冲击力;许多地方断断续续,前后层次区别不明显,你可以从声音的波长振幅上明显看到(当然这首先是听到的感觉),说起演奏粗狂豪放不羁是真的,但缺乏前后的整体考虑;前后节奏,速度变化突然,音乐的棱角鲜明,这是我以为的音乐上的大忌;总体上使高潮模糊,结构松散,逻辑性是不够。这也许是俄罗斯人的豪放,但不是老柴的音乐或者这种音乐本身所表达的。
且看卡所对应于穆的表达,最主要是整个乐队的声音融洽整体浑然天成,各声部间的关系,强弱配合十分恰当,营造出一种非常饱满的悲剧的泥流。泥流是浑浊的,而穆的悲剧之感是犀利的,尖锐的,他会刺疼我,但我觉得是皮肉之苦,而泥流的力量是将我淹没,使我窒息,难以名状。
卡的音乐是没有棱角的,张力性根浑厚。
卡的处理无疑是很注重逻辑,尤其是两部高潮之间的区别和中间的过渡。穆的悲怆是有一点歇斯底里的,是感觉有些不成熟的,好像是战争中,一位(伊拉克)老人又刚失去了一个亲人在那里控诉(美军的残暴)的那种失控的言语举止,而卡则是一种(全民族的控诉的)宏大的沉重的悲凉和思考。哪一种力量更强大而久远,个中再体会了。
为了更感性一些:我截了两段高潮部分的演绎,也不分名称先后,大家自己评判吧。
www.darajan.com/T-1.mp3
www.darajan.com/T-2.mp3

此版卡的柴六还非其最佳演绎,应该还是他的现场DVD版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138#

[quote]上山砍柴 在 2004-9-22 21:08:40 发表的内容
有一个资料里说过,卡拉扬录音里的补丁很多,也就是说,后期制作的工夫很大。
发此帖的朋友称自己是在唱片流水线上工作过的。
quote]

就砍柴老师的这一话题,一直有感言,恕暂时打断指挥4律,说两句:
后期是艺术家对一部作品的完善和补充。这是一项职业、一种工业或一门艺术,在电影或动画(尤其电脑动画)的制作中是必要有时甚至是80%的内容。 对音乐来讲,可能自然性更为人所接受。也就是一种残缺美,认为自然(或者非完美)是最好的。
一个指挥,一个乐团,一部作品,然后就是没有其他了。
首先这从物质上讲是不可能的,我们得通过音乐厅来听到声音,一个环境就说明自然被加上了一些添加剂,更何况任何录音都要经过或多或少的后期,我想绝对意义上的自然是不存在的。
人对完美的追求无论如何是无可厚非的,您可以把任何指挥对于任何细节的反复排练认为也是一种“补丁”,因为这是指挥想要完成他的“完美”而与乐队产生的矛盾所导致的。那么,如果一些事情乐队做不到,而有方法可以弥补,这似乎不需要太多非议。至于很多人听出了说有人为痕迹,做作之类:我想可能(强调是可能)人对过于完美(或超出一般优秀的)一种怀疑所产生的心理因素。对我来讲,基本没有这样的感觉,相信也有很多人接受这个何乐而不为的结果。
那么,如果要论卡拉扬的成就,可能他并没有那么大,不加“后期”可能比不过其他人的“完美”,但他最终确实产生了一些更“完美”的东西。我们如果用电影工业来看待此事就可以理解了。
TOP
139#

我听音乐是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开始的。那时李德伦是我知道的为数不多的中外指挥家之一。(我那时能数出来的不会超过5个。)有一回中央乐团到我们那演出,我去看了。坐在台下等着李胖子上台,内心充满无限虔诚与期待。终于李胖子出场了,我的眼睛瞪得鸡蛋那么大,我觉得心里面已经叫成了一片。那种幸福就像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一场音乐会。
后来接触的古典作品越来越多,当然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我仍然怀念那时候曾经有过的虔诚,感激李胖子带给我的音乐启蒙。
TOP
140#

上山砍柴 在 2004-9-26 15:31:12 发表的内容
阿龙 在 2004-9-26 2:31:29 发表的内容

国宝走的时候
我心里一阵凋零
我知道李胖子这辈子
很不容易

而且很不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录音那么少,那么难见到。


两位是不是和李大师有很深的渊源。对他我是在From Mao to Mozart这部影片里开始了解的,当时他和斯特恩谈莫扎特,迫于那个时代的思潮,他把莫扎特更封建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引得Stern有些不解,蛮有意思。到了影片的第二集,Stern重返北京,李是座在轮椅上,两人一见如故,李非常谦逊的回忆当年,指出自己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很是感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