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哲学、美学】永远的布列松:用审美赋予世界意义 [复制链接]

查看: 66827|回复: 248
41#

川端康成

以下内容转载编写自网络

今年是川端康成去世50周年。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日本小说家以及美学大师。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川端康成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年父母双亡,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一生多旅行,逐渐形成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他的的文学特色。创作小说100多篇。作品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上。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1961年,日本政 府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予他最高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获西德政 府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政 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纸质遗书。

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2#

川端康成的写作及风格

爱情,一直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川端康成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描绘了爱情。

川端表现了一种轻淡、感伤的爱情之美。如《伊豆的舞女》中“我”和阿薰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处于似察觉非察觉之间,这样的恋情,只是一种心心相印,一切言行都是那么淡泊、含蓄。《古都》里,秀男与千重子、苗子,千重子同真一、龙助的爱情也十分纯真而淡泊,一切都是那么平平淡淡地发生和结束,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

由于川端自幼目睹了太多的死亡,所以在作品中总是不自觉地表现它。大多数作家是把死亡当作故事的终结,而川端却把死亡当作故事的起点来写。《白色的望月》、《水月》及《山之音》等后期作品,一开始就透露出死的信息。更独特的是,川端认为死亡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所以他在作品中完全把死亡描写成绝美的意境。如《雪国》里叶子的死,是“内在生命在变形,在转变成另一种东西”,是生命的延续,《千只鹤》中太田夫人死后,菊治和文子都感到她似乎更美,真正是“美的化身”。

虚无与悲观,是现代派文学的主题。川端所表现的悲观与虚无,与前者有很大不同,通过非现实的、抽象的环境,来表现人生无常,灭我为无即是解脱的思想,它与川端的禅宗意识有很大的关联。

川端保持了一贯的抒情、孤独与寂寞的格调,对主人公的心灵情感世界进行酣畅淋漓的表现。在川端康成笔下的恋人里,男主人公大都是忧郁型的,敏感、孤独、感伤而略带躁急,尤其是主人公处于情感危机和精神变异之中时,更显出骚动不安的情绪,如《伊豆的舞女》中的“我”,《雪国》中的岛村,《睡美人》中的江口由夫等。而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如舞女、驹子、叶子、千重子、苗子等多是温柔美丽、善良多情的,她们具有细腻的情感与自我牺牲的品格,有的甚至带有日本古雅娴静的美态,作者往往在她们身上赋予一种理想化的色彩。

语言清新秀丽也是形成川端小说阴柔美的因素。可以说,川端的每一部小说都堪称是一首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散文诗。

川端文学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表现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融会贯通日本式的写实主义和东方式的精神主义。二是传统的自然描写与现代的心理刻画的融合,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乔伊斯的意识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把自身与自然合一,把自然契入人物的意识流中,起到了“融合物我”的作用,从而表现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物感情世界。三是传统的工整性与意识流的飞跃性的融合,根据现代的深层心理学原理,扩大联想与回忆的范围,同时用传统的坚实、严谨和工整的结构加以制约,使两者保持和谐。这三者的融合使传统更加深化,从而形成其文学的基本特征。

川端康成坚持走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3#

川端康成之美

川端康成从追求西方开始到回归传统,寻求东西方文化结合,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之美。

也就是说,他适时地把握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意识和技巧,同时又重估了日本传统的价值和现代意义,使之从对立走向调和与融合,从而使川端文学既具有特殊性、民族性,又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意义。川端康成这种创造性不仅限于艺术性方面,这一点对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方文化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启示性。他成功地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与现代主义的多种艺术技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找到接合点”,开拓了新的领域,创造了独特的“川端康成之美”。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热烈执着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

在川端康成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如在《不灭的美》(1969)一文里,他引用了诗人高村光太郎(1883-1956)的一句话“美在不断变化,但却不会泯灭”之后写道:“这句话渗透了我的心。”又如在《日本美之展现》(1969)一文里,他指出平安**(794-1192)的风雅和物哀成为其后日本美的源流。所谓“物哀”一词,本来含有深沉的感触、无名的伤感、多愁善感、人生无常、浮生若梦等等意思,文学评论家本居宣长(1730-1801)将它用于《源氏物语》的评论,认为该小说之主旨即物哀。可见川端康成在这里仍然以为日本的美是与悲哀分不开的。

川端康成承认日本风俗、习惯以及感受方法中的哀伤情调浓重地渗入自己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主义。川端文学的美的“物哀”色彩是继承平安朝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川端继承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又渗透着佛教禅宗的影响力,以“生—灭—生”的公式为中心的无常思想的影响力,在美的意识上重视幽玄、无常感和虚无的理念,构成川端康成美学的另一特征。

另据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纪念讲演《我在美丽的日本》(1968)里的一段话,也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倾向哀愁。在引用镰仓末期女歌人永福门院(1271~1342)的两首充满悲哀美的和歌之后,他表示:这些和歌“象征着日本纤细的哀愁,我觉得同我的心境颇为相近”。所以他总是把美与悲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说,川端康成的小说堪称悲哀美的颂歌。

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他认为汲取宗教的精神,也是今天需要继承的传统。他向来把“轮回转世”看做“是阐明宇宙神秘的唯一钥匙,是人类具有的各种思想中最美的思想之一”。所以,在审美意识上,他非常重视佛教禅宗的“幽玄”的理念,使“物哀”加强了冷艳的因素,比起“物”来,更重视“心”的表现,以寻求闲寂的内省世界,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但这不是强化宗教性的色彩,而是一种纯粹精神主义的审美意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4#

早期成名作《伊豆的舞女》

转载编写自网络

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1926年1月至2月间由“文艺时 代”发表。《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影片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伊豆的舞女》描写的是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并对那里的小舞娘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写了从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后“我”和薰子的离别的过程。

《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岁(1918年)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即是高中时 代的川端康成,所以说到作品创作背景首先要从作者的身世开始入手。作者幼失怙恃,两岁丧父,三岁丧母,由祖父母扶养,在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后,16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也去世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川端康成常年幽闭家中,心理十分的敏感和寂寞,年幼失去双亲,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的“孤儿气质”“受恩惠者气质”。这种性格以及它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在东京的喧嚣对比下显得愈发明显,为了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逃脱,作者踏上了伊豆的旅程。作者在途中被一名十四岁舞女的纯真和美貌所牵动,不由自主地随同舞女等一行巡回演出的艺人,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辗转到了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之后怀着依依之情,告别了舞女。而这其中的经历就是《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来源。而小说的发表是在距伊豆之行的8年后(1926年),其间作者经历了感情的挫折,并曾在1922年怀着“不堪忍受的自怜”的心情重返伊豆,并在此创作了一篇未完成、也没有发表的长篇写生文《汤岛的回忆》,并且以它为原型创作了《伊豆的舞女》和《少年》这两篇小说。

物哀是悲与美的结合体,《伊豆的舞女》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伤感。

“物哀”最早是日本江户时 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在评论《源氏物语》时,把平安时 代的美学理论概括为“物哀”。“物哀”不仅可以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意义,还可以解释为同情、怜爱、感动等意思。“哀”在日语中等同于“美”,哀即美的审美观是日本民族文化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现象。“物哀美”的美学传统一直被后世作家所继承发展着,成为一种日本文学的理念,也成为日本文学美的基调。

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主演的《伊豆的舞女》: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5#

《雪国》及其美学思想

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作,从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别以《暮景的镜》《白昼的镜》等题名,断断续续地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等杂志上,相互之间并没有紧密相连的情节,直至全部完成并经认真修改后,才冠以《雪国》于1948年汇集出版单行本。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雪国》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国》被海外翻译最多,先后被译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出版了不同的译本。

故事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岛村是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遗产,无所事事,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评论西洋舞蹈。他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艺妓驹子,并被她的清丽和单纯所吸引,后来又两度到雪国和驹子相会。

小说就是从岛村第二次来雪国开始的。驹子的三弦琴师傅的儿子行男患了肺结核,叶子陪同他从东京乘火车返回汤泽,正好坐在第二次去会驹子的岛村对面。岛村透过车窗欣赏黄昏的雪景,却看到映现在车窗上的美丽的叶子,不禁喜欢上了这个美 少 女。因而在他和驹子、叶子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关系。小说最终以叶子的意外去世而告终。

川端康成是以“虚无”本来面目表现社会人生的,在《雪国》里,川端康成超越了世俗道德的规范,在朦胧中展示事件,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美,超越现实美的绝对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颗粒的精神田野。川端康成精心塑造的人物,无论是岛村还是驹子、叶子,那种如梦如幻般的虚无,正是其虚无思想的深刻体现。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所做的演说词《日本的美与我》中强调说:“灭我为无。这种‘无’不是西方的虚无,相反,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涯无尽藏的心灵宇宙。”在这篇演说词的最后,又特别强调指出:“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其虚无思想实质上是东方式的虚无,是人生无常、万事皆空、灭我为无、无中生有的虚无。

川端康成在演说词中还表达过这样的意思:现在我们目中所见之物,无论是月亮、彩虹、鲜花或者是我们自己,本来就是“虚妄”,因为天下万物全都在变化不止。

“虚无”构筑起《雪国》的思想灵魂,突显了小说的主题,“以卓越的感受性,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的川端康成的这种虚无思想与其自幼的生活经历及日本古典文学中佛教无常的传统对他内心世界的影响有关。禅宗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与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所要表达的人生无常、万事皆空、灭我为无、无中生有的虚无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世间的美有无数种,而悲戚的美是最能让人感动的美。雪国呈现出来的意象美有种寂静清冷的感觉,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层峦叠嶂,在作者的笔下都是那么的静谧悠远,如梦如幻,如泣如诉,整部书充溢着空灵唯美的氛围。最美的东西总是让人感动。日本的国学家本居宣长曾说:“在人的种种感情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

《雪国》里的吉永小百合: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6#

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主演的《伊豆的舞女》:

https://3g.163.com/v/video/VF02K3T2A.html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7#

台湾交通大学名著选读讲座系列(一):哀愁之美-川端康成《雪国》

https://www.iqiyi.com/v_19rrjuzth0.html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

电影《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由西河克己执导,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于1974年12月28日上映。

川岛(三浦友和饰)是东京高等学校的高材生,独自到伊豆旅行途中。

在乍晴乍雨的山道上,他遇见了一群巡回卖艺的人。队伍中梳着古代发髻、背着大鼓的舞女阿熏(山口百惠饰)引起了川岛的注意,阿熏天生得一副美人坯子,而且能歌善舞。她优美的舞姿和天真无瑕的脸让川岛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川岛决定和他们结伴同行。原本漫长的旅行因为有了阿熏的陪伴而不再枯燥和乏味。队伍走到哪里,川岛就跟到哪里,渐渐地两人心中都燃起了爱情的火花。可最终由于封建的思想、阶级的悬殊和阿熏家人的强烈反对,川岛只能选择了离开。清晨,川岛来到码头,看到了早已在此等候的阿熏。两个即将分别的爱人本该有说不完的话,可此刻他们却无从说起,因为留给他们的将只有漫长无期的等待。

《伊豆的舞女》本身情节并没有多少跌宕起伏,但是,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却以他们纯真可爱的形象和生动真切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日本观众。整部影片效果出乎人们的意料,大大超越之前拍摄的所有《伊豆的舞女》。与以往的演员相比,百惠在影片中所扮演的舞女,更加突出了她天真活泼、纯洁无瑕的气质,特别是她寂寞中带着忧郁的表情很符合川端康成原著塑造的舞女形象,她那婉转、悲切的歌声更是给影片增添了不少新意 。(作家左敏评)

该片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朦胧、纯真的情感,给观众一种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观众的心灵,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影片的结局虽然不尽人意,但并不妨碍它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深刻的感动。迫于种种压力而不得不放弃的初恋,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伊豆下田港的别离场面,让人顿生怜悯之情,潸然泪下。仅凭这一点,就使山口百惠版的《伊豆的舞女》与其他版本区别开来 。片中,两位主角情窦初开的喜悦,以及地位悬殊所造成的无奈历历在目,美丽的面庞和纯真的感情吸引了观众向往爱情的心,让观众不自觉地沉浸在片中纯美的爱情故事里 。(《追光逐影 影视艺术基础知识概览》、小笠原隆夫、新浪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

昨天是4月14日,是波伏娃去世36周年。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0#

西蒙娜•德•波伏娃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及代表。
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波伏娃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
1945年与萨特、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推介存在主义思想。
出版《第二性》(1949),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
凭小说《名士风流》(1954)获龚古尔文学奖。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