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画龙何时能点睛?———关于数码流文件重播效果的忧思 [复制链接]

61#

什么1bit原生dsd解码也是垃圾,劝大家别上当。还是听24bit是最佳选择。
TOP
62#

现在数播都有dsd解码,为什么大力宣传?还不是为了好卖,多卖几台才有钱赚,至于音质吗,没几台好的。连cd的解码器都做不好的厂家,都来做dsd解码了,就因为dsd专利过期了,这些机器无非就是多功能机器,声音吗还差得远。中国人喜欢免费的东西,功能多的东西。
TOP
63#

原帖由 残剑831 于 2015/10/28 17:55:00 发表

我试过不同软件抓轨的播放效果,各自差别非常明显的。



这个比较容易解释,就是不同软件抓轨所得的数据有差别(不知道你比较过没有,猜的)。


我的情况是5个数据完全一样,但声音是有区别。是否可以从电源方面来解释,每次播放的时候,电源质量都不同。
TOP
64#

原帖由 musichina 于 2015/10/28 21:20:00 发表
从波型的角度讲,24bit的才接近母带,最好32bit。sacd的波型经过滤波得到的20-20000是非常差的波型,声音自然不会好。放弃sacd吧,索尼骗了全世界,自己也没好果子吃,从sacd上面根本没赚什么钱,就卖了dsd的录音设备,害发烧友。


经常听到32bit的说法,从线性取样的角度来说,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实际的电路里本底噪声连24bit都难以支持。
TOP
65#

32bit是做母带的,你实际听到的可能只有24bit,32bit信息量太大,只能放在硬盘里面。
32bit录音难道不能录1khz的音乐吗?为什么要管嘈音?难道工程师是傻子吗
最后编辑musichina 最后编辑于 2015-10-28 22:48:13
TOP
66#

人耳可能对24bit与32bit的分辨没区别,声音都太好了,但是光盘容量有限,放24bit比较好,商业成本也低点,价格也便宜,发烧友承担的起。
TOP
67#

最近听过,这个解码不错,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8233-21.aspx
TOP
68#

原帖由 musichina 于 2015/10/28 22:47:00 发表
32bit是做母带的,你实际听到的可能只有24bit,32bit信息量太大,只能放在硬盘里面。
32bit录音难道不能录1khz的音乐吗?为什么要管嘈音?难道工程师是傻子吗

32bit只是量化的级数,和多少1khz的音乐没有关系。

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一把尺子去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那么厘米以下的数是靠眼睛估计,如果记录时以米为单位,那么小数点后面只能有三位数有效数,而且第三位是估计值,是不准的,那么后面的第四、第五位还准吗?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TOP
69#

原帖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10/28 9:25:00 发表
按道理讲,cd的播放过程需要的转环节比 数播 更多,后者更直接简洁,应该前者损失大,后者声音好才对呀,但为什么会恰恰相反呢?cd与lp之区别也是这样。

突然从哲学角度考虑是否有了答案:水至清则无鱼。阴阳鱼的图案就揭示出世界宇宙的本源是对立统一的,同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对于清楚与模糊、形质与神韵这对矛盾来讲,也是这样。过去追求量上面的细分,最求形质,也会失去整体上面的模糊、那份神韵。而那份
这个理解是正确的,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过程,而不是数学分析,是听音乐而不是听声音,现代技术带来指标上的精进,看似进步,实则道误,落到实处则是感观更加刺激,但离审美则越远。
留声机脑壳淘宝黑胶唱片店http://shop102175991.taobao.com/
网络室内设计http://www.shejiben.com/sjs/1126466/case/
TOP
70#

很多东西我们无法解释清楚,因为我们认识不足或者现有手段、工具不能分辩出来或者有,可以分辨,但有的商家为了利益目的不予公开。就象音箱,通常给你几欧,频响范围,功率几组数据,而播出来的声音千差万别。即使大家听到,感受到了区别,却没能客观完整地表述出来使人直白,清晰地了解。
TOP
71#

回复 53# 残剑831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10-29 08:45 编辑



其实我们追求高解析力的愿望是没有错的,如果能如意当然更没问题。只是,我们追求本身的技术手段和环节同时带来了更大的失真,结果也就事与愿违了。这时候会发现,不那么追击求极致,倒是已经得到了极致。

音响简单说就是如何减少电和信号的失真,因为人不可能做其他的干预。那么从减少失真的角度看,唯有删繁就简一条路。电源线压接与焊接都有那么大的区别,何况其他呢?但我们看看现在的器材,存在着多少这样的损失点没有解决,在这个前提下把声音的问题归结到哪个环节和细节,都是不靠谱的。当把整体系统的损失点,损失环节减少到最低的时候,那时看看是啥效果。
TOP
72#

原帖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10/29 8:53:00 发表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10-29 08:45 编辑



其实我们追求高解析力的愿望是没有错的,如果能如意当然更没问题。只是,我们追求本身的技术手段和环节同时带来了更大的失真,结果也就事与愿违了。这时候会发现,不那么追击求极致,倒是已经得到了极致。

音响简单说就是如何减少电和信号的失真,因为人不可能做其他的干预。那么从减少失真的角度看,唯有删繁就简一条路。电源线压接

就减少电和信号的失真其实本身牵扯的技术细节就非常多,无论是抗干扰还是抗震都应该是减少失真的途径,但这些途径所用的方式以及材料的选择对声音其实会产生千差万别的影响。当然,传输方式的进步和优化本身也是减少失真的重要途径。这些其实对数码源文件播放产品而言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深挖的东西还有很多。我有种感觉:造成帖子里提到的缺点不足的重要原因应该不是在于高清源文件本身,而是在于目前的技术和手段是否能绝对优秀的重放这些文件。cd诞生到现在走了这么多年,声音素质上的变化和其刚刚诞生时相比差别不是一点半点。我想数码文件播放产品可能也将会存在一个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达到完善和化境。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5-10-29 11:08:00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73#

前面用已知精度的尺子来比喻。可能不好理解。现在换一种说法,应比较容易理解的。

测量一小块毛坯料的长度。因为是毛坯料,表面是比较粗糙的,凸凹不平的程度达到零点几毫米的程度。那么我们只需要有毫米刻度的尺子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用精度达0.01毫米的千分尺来测量。

与32比特的精度比,音、视频信号就太粗糙了(这是物理定律决定的),离24比特的精度,差的都不是一点点,离32比特更不用提了。
TOP
74#

回复 73# 开心果 的帖子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听音乐CD的精度就够了,高比特的音乐反而因为信号粗糙,也听不出来。要提升音质需要其它短板的补足。
TOP
75#

原帖由 mhd_hust 于 2015/10/29 11:54:00 发表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听音乐CD的精度就够了,高比特的音乐反而因为信号粗糙,也听不出来。要提升音质需要其它短板的补足。


这个理解不妥,音乐信号粗糙不粗糙和多少比特没有关系的。就象毛坯料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尺子精度没什么关系一样。
TOP
76#

原帖由 mhd_hust 于 2015/10/29 11:54:00 发表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听音乐CD的精度就够了,高比特的音乐反而因为信号粗糙,也听不出来。要提升音质需要其它短板的补足。
也许目前数码文件播放源的很多软硬件配置和调教还没有完全达到对高格式文件高信息量还原的苛刻要求吧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77#

感觉这个是天意,上天注定不会给发烧友一个完美的东西,任何东西似乎不能完全取代谁,总留点遗憾下来,就是这个遗憾,才使得发烧友有乐趣,才使得发烧永无止境。所以 这个窗户纸还是不要去捅了。
最后编辑烧到100度 最后编辑于 2015-10-29 16:59:03
TOP
78#

原帖由 残剑831 于 2015/10/29 16:41:00 发表
原帖由 mhd_hust 于 2015/10/29 11:54:00 发表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听音乐CD的精度就够了,高比特的音乐反而因为信号粗糙,也听不出来。要提升音质需要其它短板的补足。
也许目前数码文件播放源的很多软硬件配置和调教还没有完全达到对高格式文件高信息量还原的苛刻要求吧

我就是这个意思。短板不是音源本身,而是器材。
TOP
79#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答案,我的实验结果。解码的模拟部分做得非常好的化,16bit非常好听,24bit也非常好听,但是dsd的sacd声音还是一般,音乐味差许多。不要浪费时间和金钱在dsd上面。把钱花在24bit的蓝光音频或数字母带才是正确的投资。
TOP
80#

很显然,数字处理部分的技术含量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普通厂家包括传统hifi厂家是没有能力做好的,因为数字处理技术是另一个领域的东西,没有深入透彻科学的研究,走调音调教的老路子是行不通的,技术才是是硬道理,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个人认为唯有世界上有数的那几个专业大厂有此能力,能达到甚至超过你的要求,但是hifi是小众市场,或许只会有高端产品,指望普及到春天到来的程度,几年内是不可能的,也许永远不会到来。数字部分的差异对重播效果的影响完全不亚于DAC部分,也就是这个瓶颈导致最终效果令楼主不能满意。
最后编辑神农 最后编辑于 2015-10-29 23:51:3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