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LinearX煲机100小时之前 - 全球第二号开箱
一只老鹰
本早应该发个开箱贴庆贺LinearX全球第二个开箱(北京海淀区第一)。
但是考虑到长幼有序,且也希望积攒更多实际的听感和经验,所以在某大佬师兄发文后,小弟决定来凑个热闹。
算起来比较密集在器材上折腾也就是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不像很多大佬把玩过很多器材,小弟的器材经历相当简单。
第一台胆机耳放就是欧博Linear5,第二台就是这台刚刚升级的LinearX。
在研究学习Linear5的一年中,确认了自己喜欢的终端风格。HD800和HEK双修,主听古典大小编制。HEK现已升级到Susvara配合LinearX作为主力耳机。
通过终端的风格取向,向前端延展,升级核心解码器到Rockna。
基于USB链路的PCFI数字源方案最后确定为 Roon Server + HQPlayer--串流--> NAA/Ultrarendu --> Curious USB Cable --> Uptone ISO Regen+LPS1 --> Rockna usb端口。
以Linear5平台作为基准,在音源的不断提升,可以说是过去一年多来得到收益最多的地方。
而HD800作为一个老牌旗舰,在每一次的前端变化(包括Linear5换管)时,都能获得很多意外的惊喜。可以说最终在基于Linear5的系统上,HD800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音乐性水准。
然而,在赛耳高总邀请试听过LinearX工程样机后,平衡再次被打破。
-------------第一道分界线----------
LinearX的特征是很难形容的。因为任何与素质相关的描述都不足以表达。它的安定度、音乐性、神奇的混响,都能够把听音往前再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对于我而言,最大的诱惑,是不再有聆听器材感。Linear5系统虽然已经非常优秀,不过在聆听时,心里不太能控制住换曲目的想法(PCFI的迷障!)去证明那种心里想要的效果。
而LinearX + Susvara,可以让人在带上耳机后非常迅速地进入音乐情景。前两天一位玩古典黑胶多年的老朋友来试听系统。耳机带上,一屁股坐下,就是一整部马勒第三!
一小时四十五分钟,没说一句话,一秒钟都没有摘下耳机。完了就说了一句 “这就是音乐,耳机应该就是这样了吧”。
我自己也常常在想着能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形容LinearX,但是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描述。很可能现有的表达都是在素质层面的描述。在听LinearX时,除非做A/B对比,我自己很少会关注到声场的大小和纵深,通透性,速度,瞬态..., 但实际上,如果刻意分析和A/B对比,会发现这些素质都是完备俱足的。LinearX对于听者展现的更多是音乐层面的情绪表达。
我很难说清楚这是为什么,从技术上,我相信是系统更加完美精准地对于音源信息做了还原,并且基于对器件物料特性的深刻认识,做出了更加符合现场感的调音。
至于老旗舰HD800在LinearX上,我的感觉完全是大马拉小车般的游刃有余。800的空气感本来就极好,LinearX在撑满800庞大声场的前提下,似乎能充分驱动耳罩里每一个空气分子按照旋律的要求做运动。
你能听到非常多的细节,可以完全不会被细节分神。我想这是LinearX超级的安定度和音乐性带来的极致现场体验。
保留800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大编制交响下铜管齐鸣、弦乐齐奏的场景下,我仍然被LinearX驱动的HD800深深震撼。所以在Susvara作为主力的情形下,HD800我自己认为值得长期保留。
也算是对于森海的致敬吧!
-------------第二道分界线----------
以上是我对于LinearX作为一台旗舰耳放的初步印象。然而纵然如此,也很难让我下定决心去购买一台4W级别的耳放。毕竟Linear5系统在我听来也已经到了很好的水准。
其实真正打动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LinearX的前级功能。
早在刚刚接触Linear5时,我就一直希望找到一台兼具前级能力的旗舰耳放。事实上,虽然Rockna自带的数字前级口碑已经不错,但是在我听来都还达不到Linear5耳放口+特制前级线的水准。
在我的听音场景中,除了耳机,另外很重要的就是近场有源音箱(目前使用Me Geithain RL906)。ME906在我的系统定位中,可以认为一台不用戴在头上的特殊耳机,我形容为一套特别的KK。
受5寸箱子的尺寸局限,ME906能够带来的空气运动毕竟有限,所以并不指望在大编制上的表现,但是这对箱子本身的素质是非常高的,在小编如独奏、四重奏等室内乐场景下,表现水准是很高的,脱箱感极强,乐感非常鲜活。
记得,LinearX送到我家时(全球第二开箱)已经是晚上八九点多了。当时就想着接上ME906听个响。于是在很小的音量下,试播了一张克莱默和阿格里奇的《The Berlin Recital》,这是一张现场演奏会的录音。
刚一开声,我就吓了一跳。在那么小音量的声压下,小提琴和钢琴的第一声齐奏就非常有空气感,极其鲜活。这是我很久以来一直追求的效果,能够在低音量下,仍然表达出乐曲所应该有的能量感和鲜活度。
然而,在一套普通系统上,随着音量变小,声压不够,音乐就变得扁平、干瘪了。
在煲机的时间达到五六十个小时的时候,我试过一对赛耳高总使用超过100个小时的曙光复刻西电的WE-300B管子。在邻居不至于找上门的音量下,我听到了至今为止最毒的米尔斯坦和玛茨的巴赫小无。
这么烂熟的曲目,完全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而且第一次觉得玛茨的那张单声道小无更充满魅力。小提琴的形体感非常动人,演奏家手指的动作,甚至身体和琴身的摆动,都能纤毫毕现地以一种完全契合音乐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
而对于回放有很高要求的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在这套系统上让人忍不住跟着摇头晃脑,妙趣横生。
所以,考虑到一台如此高水准的旗舰耳放之上还叠加了非常优秀的前级功能,4W的定价至少让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有声价比。坦白讲,为了达到耳机的顶级回放效果,整套系统在15万左右区间的总投入其实并不过分。
当然每个人的听音取向有差异,对于投资的看法也各有千秋,所以这些看法纯属一家之言。既可能让老烧笑话,也可能让新朋诟病。
但是在核心部件上下**,至少已经是越来越多过来人的共识。以折腾为乐趣者,不在此列。
好了,晚上11点多,正是电力稳定之时,系统的安定度会更上一个台阶,玩不起天价电源方案的人伤不起,连夜听音,不舍睡眠。
管子正烫,音乐正妙。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