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黑海一舟 于 2014-2-24 10:55:00 发表
原帖由 阿泰 于 2014-2-24 10:37:00 发表 很多人将能声压感觉当作低频下潜。不妨感觉一下AV的低音炮,就知道下潜是什么回事了。 |
难怪低音炮不用15寸、18寸单元了。 |
低音炮大多使用10寸和12寸的单元,主要和成本及大多数人的使用面积有关。
炮厂只在自家的旗舰上使用超过12寸的单元,如威力登的DD18,威信的雷神之锤,都是AV发烧友的
梦中情人,但是体积和价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下潜的问题和单元的设计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早期电子管做难做到大功率功放,JBL设计的大口径纸盆都用风琴边或泡沫边,以增加单元的灵敏度,小功率也能推出大声压,这就牺牲了下潜,而且柔软的泡沫边非常容易老化。而现在晶体管功放更容易做到大功率,单元设计就可以用大音圈橡皮边,用低灵敏度换取更好的下潜和音质,所以人们常说丹拿的箱子很难推。
你可以看到基本上低音炮的单元都是用厚如车轮的宽大悬边,而且炮放基本都是超大功率如:300W起步,高档数字炮放可以超过1000W。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听音环境的大小,面积太小波长达不到,用大功率大单元也听不到超低音,所以E版一直说音响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做好才能达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