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器材实况录音盲听对比]一万元级音响实况录音PK十万元级音... [复制链接]

查看: 28354|回复: 101
51#

原来一个是iPhone MONO录音,一个是录音笔立体声录音,那比个啥。浪费我们的感情呢。要在尽量一致的情况下对比,至少要做到同一支笔录出来的啊。
TOP
52#

这只能说明耳朵不好的话,1万器材与10万器材没啥大的区别哈,开个玩笑。
TOP
53#

原帖由 老范 于 2012-11-22 15:46:00 发表
原来一个是iPhone MONO录音,一个是录音笔立体声录音,那比个啥。浪费我们的感情呢。要在尽量一致的情况下对比,至少要做到同一支笔录出来的啊。

10万元级音响的主人及他的支持者们,现在依然认为:

用手机录制那一段文件,只要用够素质的音箱系统重播(比如十万元以上的音箱),明显可以判定是贵价音响录制的,据他们的理论,是听“声底”,他们可以根据这段手机录音准确判断出哪个录音是贵价的,真的很有水平,这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水平,我非常佩服。

因此,我认为这个盲听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至少,听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听感表述。目前还有部分高烧友认为手机录那一段依然明显体现10万元音响的素质。
TOP
54#

A明显过亮,没有乐器正确的音色,长期听这种声音很容易失去判断标准
TOP
55#

原帖由 爱乐苍狼 于 2012-11-22 13:41:00 发表
A干冷硬没法听(听了一半),B尚可(用HD500听)。


10万元级音响的主人及他的支持者们,现在依然认为:

用手机录制那一段文件,只要用够素质的音箱系统重播(比如十万元以上的音箱),明显可以判定是贵价音响录制的,据他们的理论,是听“声底”,他们可以根据这段手机录音准确判断出哪个录音是贵价的,真的很有水平,这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水平,我非常佩服。
TOP
56#

原帖由 leozhu2 于 2012-11-22 18:37:00 发表
A明显过亮,没有乐器正确的音色,长期听这种声音很容易失去判断标准

请参看第37回帖的朋友发言,他得出的听感跟你的差距较大。这说明发烧友们的听感差异巨大,这是本帖的意义所在。
TOP
57#

B也好不到那里去,总算是比A平衡些。 回头再说A, 根本没办法听超过一分钟,拜托到现场听听真乐器的声音好吗,不用音乐厅,广场露天的小提琴演奏就可以了,看看真乐器是怎么发声的,标准都错了怎可能调出“保真”?? 前面有人说“干冷硬”都对,还加上“涩”,你听真乐器的时候,不管什么角度座位远近,不管多烂的录音设备,都不可能听出干涩冷硬的
TOP
58#

发烧友都象喝了大碗兴奋剂呀!
LZ的题意只是比较A、B两个录音听感,烧友们大谈阔论真声、录音设备实在跑题太远。
TOP
59#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2-11-22 19:11:00 发表
发烧友都象喝了大碗兴奋剂呀!
LZ的题意只是比较A、B两个录音听感,烧友们大谈阔论真声、录音设备实在跑题太远。


有烧友觉得这样的盲听没有意义,其实还是有很大意义的,至少抛开放音设备、录音设备的差距,
盲听这两个录音,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就是发烧友口味多样性的一个表现。
TOP
60#

原帖由 zy1973 于 2012-11-22 18:38:00 发表
原帖由 爱乐苍狼 于 2012-11-22 13:41:00 发表
A干冷硬没法听(听了一半),B尚可(用HD500听)。


10万元级音响的主人及他的支持者们,现在依然认为:

用手机录制那一段文件,只要用够素质的音箱系统重播(比如十万元以上的音箱),明显可以判定是贵价音响录制的,据他们的理论,是听“声底”,他们可以根据这段手机录音

不愧是1973兄弟,回复也是专挑对自己好的说,那么我也不在乎把群里的话题提出来了




群里面对我和1973兄弟的评价呢,分为两派,认为1973兄弟好的呢,是从音质出发,而支持我的呢,则是认为我的录音虽然有些干,更接近于真实且更自然,而1973兄弟的录音渲染得很过分,而且干瘦,非常不耐听




不知道大家的听感是怎么样的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