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谈好听与高保真 [复制链接]

查看: 12202|回复: 60
21#

高保真是好听的基础,但似乎人的耳朵也有“思维”与“情感”的。。。!
TOP
22#

我曾经问过李小沛老师,您在“高保真”和“好听”这两者之间是如何平衡和取舍的。他首先回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然后从技术上说了一大堆录音的技巧等等,给我的感觉是从贝克汉姆扯到了李白,始终没听明白他是怎么回答这问题的。
“好听”的声音应该是大多数人听了觉得舒服、比较能接受、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而“高保真”则未必都能让人有这种感觉。如果唱片里人的歌声没有经过一定的修饰和混音处理,相信不少人是听不下去的。唱片公司和音响器材厂家大都是以市场受欢迎为目标,喜欢的人多东西自然就好卖。而受欢迎的先决条件就是“好听”。因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
录音师(包括器材厂家较声的工程师)和厨师一样,材料的新鲜和品质高低固然重要,而火候和调味等方面的拿捏也不可小视,高营养的食物未必都好吃,而“好吃”的东西也有可能是垃圾食品。只要产品大卖,就是成功。作为消费者的烧友,大可不必过于纠结声音是否“高保真”或者“毒”不毒。我们其实很多时候都在享受他们的“调料”,尤其是那些“天碟”。
最好的声音,是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相对平衡的点,就如前面的朋友比喻成女性的化妆,成功的化妆是在于若有若无之间,既略施粉黛又好像素面朝天。音响出来的声音要让你听得舒服又不会令人觉得假,就OK了。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23#

      没听到过高保真谈高保真,似乎是放空炮。就是专业的、指标很高的播放系统也根本不够高保真。
      现有的商品系统均有各样失真。原理认识最重要,不要被所谓HI-END蒙蔽。
TOP
24#

原帖由 znd06 于 2012-7-11 5:54:00 发表
      没听到过高保真谈高保真,似乎是放空炮。就是专业的、指标很高的播放系统也根本不够高保真。
      现有的商品系统均有各样失真。原理认识最重要,不要被所谓HI-END蒙蔽。
难道你就不可以让砖家们发表下高谈阔论吗?
TOP
25#

原帖由 znd06 于 2012-7-11 5:54:00 发表
      没听到过高保真谈高保真,似乎是放空炮。就是专业的、指标很高的播放系统也根本不够高保真。
      现有的商品系统均有各样失真。原理认识最重要,不要被所谓HI-END蒙蔽。

哈哈,看来06兄听过真正的“高保真”咯?
可否说说听的是什么高保真的设备?
可能您在某个特定领域有所发现,但切勿以偏概全啊,否则您就止步不前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TOP
26#

原帖由 sxxuejun 于 2012-7-10 9:13:00 发表
高保真是好听的基础,但似乎人的耳朵也有“思维”与“情感”的。。。!

有水平!~~~
耳朵有时极度叛逆,有时极度忠诚。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TOP
27#

建议大家看看纪录片“隐形的世界”,很能够给我们启示。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28#

       有史以来,商品电声器材没有做到过真正的HIFI(高保真)。因此,普遍的论调是电声无标准,五花八门的电声都自称是艺术的修饰。

       其实病根出在电声转换环节,也就是功放、耳放这些驱动与被驱动的喇叭、耳机的配合上。现有的高指标器材配合,为一种缺失型失真,加上染色前级后,成为复合型失真,后者可能让人听起来舒服些,但绝不是HIFI声(所以某些带染色的信号源也会讨好,因为充当了染色前级的角色)。当这个驱动配合问题解决了,hifi才有可能实现。

       人们说的好听,是相对于高指标器材缺失型失真的,经染色调和后的声音。大家误以为高指标器材就是高保真,这是个错误。
       认识不到这个原理问题,当然无从实现HIFI。之所以说真正的HIFI是最好听的,自然是已经实现。由于市售商品没能做到,多数人还无法有感性认识。

        HIFI原本应是狭义的有针对性的,符合科学原理的技术产物。任何个性化的扭曲不属于HIFI范畴。
最后编辑znd06 最后编辑于 2012-07-13 06:59:19
TOP
29#

回复 23# znd06 的帖子

说得很好!高保真是可望不可极的。
TOP
30#

原帖由 znd06 于 2012-7-13 6:55:00 发表
       有史以来,商品电声器材没有做到过真正的HIFI(高保真)。因此,普遍的论调是电声无标准,五花八门的电声都自称是艺术的修饰。
       其实病根出在电声转换环节,也就是功放、耳放这些驱动与被驱动的喇叭、耳机的配合上。现有的高指标器材配合,为一种缺失型失真,加上染色前级后,成为复合型失真,后者可能让人听起来舒服些,但绝不是HIFI声(所以某些带染色的信号源也会讨

真正的高保真确实很难达到,只能尽量去接近。但是器材本身必然可能带有染色,这个应该是测试环节导致的,我们都知道,器材的开发过程会有人为试听的部分,然后不断调整,再试听。

是人听就会有偏好,每个人喜欢的风格都不一样,就像各国的器材有各自的风格一样,所以主观的成分就会改变器材的听音风格。

技术上的问题可以改进,或许有一天可以解决,但是人的因素却导致了器材的千差万别。不同的设计师设计的器材肯定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染色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不去试听,全靠理论计算,或许可以彻底的消除染色,变成一个存技术问题。
最后编辑ningjy12 最后编辑于 2012-07-13 09:24:49
CD Emmlabs SACD CDSA
Pre-amplifier, Classic 877
Power Amplifier, 211
Speaker, Dynaudio Contour S5.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