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查漏补缺篇 [复制链接]

201#

罗马的房间

电影:阿尔芭,一个来自西班牙的两个孩子的母亲;娜塔莎,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即将在一周后嫁人的女孩。两人在意大岩那充满古韵的首都罗马相遇,从初识,到相互吸引,接着是激情的缠绵。在罗马的酒店中,她们栏分享着彼此的身体和心中的秘密,彼此深深的迷恋,直达灵魂深处,却依然要面对现实生活与精神自由的考验。


配乐:Jocelyn Pook为本片配乐,影片中的大多数音乐和歌曲是作曲家一如既往的风格体现:优雅舒缓,神秘和忧郁。 从开篇惊艳盈动的人声开始,就注定是一张深深抓住人心的OST。
T1dAhUXcxKXXay.RDa_122152.jpg_310x31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18:18:16 上传)

T1dAhUXcxKXXay.RDa_122152.jpg_310x310.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02#

乱世安娜


2007年多伦多电影节展映作品
2007年纽约电影节展映作品
2007年罗马国际电影节展映作品

胡里奥·密谭新作,一贯如梦的影像与令人惊喜的转折,在世界与心灵的角落,每个人都是安娜,每个人都有无限想像力与绘画力……
西班牙国家报(Diarío el País)影评者Javier Oca?a将【安娜床上之岛】(Caótica Ana)评为:“影像催眠、奇异之旅、睿智、无可类归的风格。("Hiponosis filmica, un extra?o viaje, inclasificable, brillante en la forma.")
18岁的安娜自由自在,住在西班牙伊比萨小岛,她与父亲住在洞穴中,过着波西米亚般的生活,拒绝缴税、不住在传统建筑内、生活在既定社会之外,海滩、电音舞会、家前的悬崖,都是她流连忘返的天堂。
  某天,马德里来的艺术家发现安娜的绘画天分,积极鼓励她前往艺术村发展,她和年轻的艺术家们住在一起,上课之余一同分享生活和创作,也恋上撒哈拉沙漠来的少年萨伊。安娜和萨伊分享着彼此的故事,但俩人的命运却从此走向两个迥异的方向...
  在经历许多转折后,安娜毅然前往纽约抛弃过去,但深藏在安娜脑里的过往,又将造成她何种不凡的命运?在这象征希望与新世界的大都市里,安娜的赞助人替她请来催眠师,除了安抚失控的情绪,更窥探安娜潜意识中令人好奇的故事。面对自身的宿命,安娜准备迎接上天赋予的新使命。
60a15b86-136f-4da2-98c1-c8c68fe6c19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18:24:58 上传)

60a15b86-136f-4da2-98c1-c8c68fe6c191.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03#

眼界大开

这部电影中最知名的片段是老肖的JAZZ组曲,我因此知道了老肖这首动听的曲子。


名片配乐赏析——《Eyes Wide Shut》 ( 2002-02-19 )  

     俄国音乐界代表人物Dmitri Shostakovich 1934年的作品《Jazz Suite》--"爵士组曲"中的华尔兹舞曲。出自伟大音乐家的这首圆舞曲,与一般概念中的舞曲、甚至是"圆舞曲之王"Johann  Strauss的作品所不能相提并论的。20世纪古典音乐世界的一部里程碑之作,多年来被我们爱称为"萧五";而二次大战中列宁格勒围困期间的那部绝世之作,被我们尊称为"萧七"。仅仅是由于出自两部伟大交响曲的作者之手,这首华尔兹舞曲的地位也就非同一般了。而现在我们所知道的Shostakovich生前的坎坷经历和他遭受的众所周知的迫害,也使后人在他的音乐中时时处处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一位思想家的批判意味。


    二十世纪末,世界影坛上奏起哀乐--1999年3月7日,大师级人物斯坦利·库布里克不幸去世。而他在自己的遗世之作《Eyes Wide Shut》中使用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就是来自萧斯塔科维奇的作品--《爵士组曲》的这首旋律美妙而又含义深刻、充满着俄罗斯气息的华尔兹舞曲。


     《Eyes Wide Shut》可以译成"紧闭双眼",同时又出现另一种大相径庭的说法,叫"大开眼界"。无论眼睛"睁着"有意义还是"闭着"符合逻辑,Stanley Kubrick这部看完以后让人觉得连片名都的确模棱两可的作品,其所引起的争论、评价和推测、揣摩的规模似乎是空前的。由于他的突然谢世,更使得这部酝酿了12年才出笼的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随着影片的片头字幕,观众听到了优雅流畅的圆舞曲旋律。接着出现了影评所说的"……有最美丽的人体造型的电影开场白"--美国著名演员Tom Cruise的前妻Nicole Kidman扮演的女主人公Alice,正背对着镜头换衣服。紧接着,库布里克以他一贯的朴素手法用黑底白字打出了片名:Eyes Wide Shut--"紧闭双眼"。Tom Cruise本人扮演的男主角Dr William Harford走进盥洗室。夫妻二人正盛装打扮,要去参加他们的朋友、哈福德医生的一个极有钱的病人Victor Ziegler家举办的黑领带宴会。随着哈福德医生离家前关掉家庭音响的动作,音乐也嘎然中止。在片头场景中以"画面依据音响"方式、看似不经意地首次出现的这首圆舞曲,可能要到后来才会显出它的深层含义。


     在豪华的Party上,Alice受到一个看似文雅的匈牙利籍酒色之徒的挑逗,变得有些放荡不羁。与此同时,她发现丈夫也在和两个女模特儿亲热地交谈。不一会儿,哈福德医生竟在她视野中消失了。Alice并不知道,原来就在这时,主人Ziegler先生出了点儿麻烦……。有必要说明的是,Victor Ziegler是由《回首当年》、《秃鹰三天》、《宝贝》和《走出非洲》等名片的大导演Sydney Pollack扮演的, 他经常出镜。Ziegler是《Eyes Wide Shut》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正是他和纽约有钱有势的上层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这个道貌岸然的好色之徒在不断给自己惹麻烦。在他的来宾中,有位裸体模特儿因吸毒过量已处于危险的晕厥状态。幸亏哈福德医生在场,救了年青姑娘的命。他奉劝这个叫曼蒂的女孩儿,今后不要再用毒品糟贱自己的身体了。


     影片的这一情节以及后来的Ziegler向哈福德医生解释曼蒂厄运的缘由,这前后两个场景是文学原著中所没有的。这部世纪末电影作品改编自奥地利作家和医生Arthur Schnitzler在1926年写的中篇小说《Traumnovelle》--梦幻小说。这部作品深受其同时代人、"精神分析学"创始人Freude影响。如果没有上述两个场面,那么除了故事背景从19世纪的维也纳搬到了当代纽约,可以说库布里克是绝对忠实于原著的。


     标题为"If I Had You"(假如我曾拥有你)的这段具有早期爵士乐风格的乐曲,也就出现在与影片的上述情节相关的场景中。、


     另一段熟悉的旋律,也作为背景音乐出现在Ziegler家中的舞会场景里。这是美国著名女导演Nora Ephron 1993年的作品《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夜未眠)中由Celine Dion和Clive Griffin 联袂演唱的主题歌之一"When I Fall in Love"(当我坠入情网)的器乐改编曲。原作曲是早已去世的美国两位老牌电影作曲家Edward Heyman 和 Victor Young。     银幕上的一切令人感到似梦非梦。这次库布里克试图在他刻意保留的,小说原有的那种性爱与死亡缠绵交织的气氛中,表达他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段音乐属于影片的原作音乐,是英国女小提琴家、作曲家Jocelyn Pook创作并和她的室内乐队(The Pook Ensemble)演奏的。在库布里克的主要作品中,原作音乐是极少出现的音乐成分,他是世界上最善于从古典音乐宝库中选材、一向不用作曲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配乐的几个大导演之一。因此Jocelyn Pook地位的双重特殊性表现在,她是第一个与库布里克作搭档的女作曲家、同时又是有幸和大师合作的最后一个作曲家


     哈福德医生和妻子回家后,就他们之间能否保持感情忠实发生了争吵。这场戏是当时还是夫妻搭档的Tom Cruise夫妇俩在影片里表演最精彩的段落之一。正当哈福德医生对妻子无端吃醋和故意激怒他来引起争吵的行为感到忍无可忍的时候,Alice突然笑得喘不过气来。但看来她并非开玩笑,后来她的一大段自我坦白,更是令丈夫瞠目结舌,深感震惊。因为她承认,多年前自己曾受到过一个英俊潇洒的海军军官的吸引,并由此产生了性幻想。     由女小提琴家Jocelyn Pook创作的这段感情丰沛、深挚、透人心脾的音乐,具有古典室内乐的特征,也是影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段配乐。它揭示了哈福德医生在无意中了解到妻子的隐私之后内心感受到的剧烈痛苦与震撼。标题为"The Dream"(梦幻)的这段音乐在Alice激动地自我倾诉的过程中首次完整呈现,而后又以片段形态出现了多次:无论是在办公室、大街上还是在汽车里,哈福德眼前总是闪现出想象中的那位军官与妻子Alice做爱的画面。在无疑是受到导演青睐的这段音乐的参与下,多次在情节中切入的一个色调朦胧的黑白镜头明显地表现出梦幻的标记。


     库布里克一生仅拍过13部影片,但几乎每一部都属于上乘和经典之作。观察他主要作品中的四部--1968年的科幻旅行史诗片《2001: A Space Odyssey》、1971年的科幻暴力片《A Clockwork Orange》、1975年的古装剧情片《Barry Lyndon》和1980年的恐怖片《The Shining》(幽光)当中的音乐,会发现除了Richard Strauss、J. S. Bach等等众多古典音乐家的名字之外,出现次数最多的还有一个比较陌生的姓氏:利盖蒂。


     捷尔吉·利盖蒂(Gy?rgy Ligeti)是匈牙利现代作曲家,出生于1923年。在匈牙利革命发生的当年,他定居奥地利,开始潜心创作。利盖蒂的创作曾受到电子音乐的启发,后来他直接继承了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Anton Webern的"微型复调"作曲法。利盖蒂的管弦乐写作采用了计算精密的织体和密而不实的配器,听上去空灵怪诞,但却富于视觉效果,深受电影导演库布里克的喜爱。    
        1999年的这部《Eyes Wide Shut》里,库布里克使用的是利盖蒂的一部早期作品,标题为《音乐探索》。这是利盖蒂创作于1951年的一部由11首钢琴小品构成的富于实验和探索精神的作品。出现在影片《紧闭双眼》里的,是其中第二首小品,音乐通篇只有两个音。尽管只有两个音,但库布里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首听上去单调、怪异的现代作品的内涵,使它在与影片情节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戏剧效果。在哈福德医生作为不速之客擅自进入一个正在举行祭酒神的秘密色情集会的豪华场所而被发现之后,只在两个音符之间徘徊的钢琴旋律听上去令人感到绝望、恐怖和充满杀机。导演数次把音乐中相当于中间段开端的、以高音开始的一个乐句与镜头的切换同步,造成了极其富于张力的视听效果。


     Dr. Harford是在他医学院的老同学、当年辍学现在改行弹钢琴的尼克帮助下,得以进入长岛这家豪华的私人宅第的。而他彻夜不归,只是出于向他认为不忠实的妻子进行报复的心理。女小提琴家Jocelyn Pook的这段标题为"Masked Ball"(假面舞会)、似乎是受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影响创作的配乐,烘托了哈福德医生在走进举行祭祀仪式的大厅时感受到的那种貌似庄严神圣实则声色犬马而又故作诡秘和肃杀的气氛。哈福德医生身穿黑色斗篷,好奇地穿行于同样脸戴面具、沉浸在性爱游戏中的各色男女身旁。Jocelyn Pook为这一情节谱写的配乐里出现的透着异国情调的均匀节奏,在令人感到醉生梦死的同时,一种不祥的预感也在缓缓袭来。


     哈福德医生为了参加祭祀集会租用了一套带面具的服装,但在第二天归还的时候却发现面具不见了,而他在深夜回家后明明是细心收好了的。他挂念着化装集会上那个舍身救他的姑娘,但却一直受到威胁、监视和跟踪。最后在报纸上他发现了关于一个女模特儿因吸毒过量而身亡的报道。根据死亡时间和自己的直觉,他认定这就是昨晚救他的姑娘。赶到医院停尸房一看,死者正是Ziegler家中宴会上曾被他救过一命女模特儿曼蒂。是她昨晚在自己陷入危险困境时多次发出警告,最后挺身而出的。哈福德回到家中,没想到丢失的面具就端正地摆放在自己的枕头上。妻子Alice正在熟睡之中。


     心力交瘁的Dr Harford被彻底击垮了。他向妻子陈述了两天以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心态的变化。Alice发现他们的家庭在不经意之中已经开始滑向危险境地,夫妻二人痛哭着拥抱在了一起。在《Eyes Wide Shut》的片中片场景--祭祀集会上首次出现的利盖蒂的旋律,作为影片音乐的第二主题在上述的情节中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响起,富于警告意味,充满力度。


     贯穿在库布里克影片中的重大题材之一是,"我们能否控制自己的人生"?影片《Eyes Wide Shut》从家庭角度审视这一问题,对作为西方伦理道德支柱之一的婚姻忠实性表示质疑并提出了挑战。影片结尾处,在陪着女儿进行圣诞节采购的商店里,象是经历过一场劫难的夫妇俩倾心地交谈。他们心有余悸。他们在反省和忏悔的同时,也在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刻再现的萧斯塔科维奇圆舞曲,又一次激荡着观众的心弦。
200581322228.324991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20:43:48 上传)

200581322228.3249910.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7 20:55:52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04#

97.Jean-claude Petit 尚克勞德.柏帝

「Jean-Claude Petit 尚克勞德柏帝」是當今法國影壇的重量級配樂高手,從小就對音樂知識很好奇也很饑渴,什麼音樂都學,從古典、爵士到現代音樂,他都痛下苦功,因而得了深度近視,卻也養成自由出入音樂殿堂的本事,早年他在流行音樂界工作,1982 年才決定投身電影音樂創作,很快就成為法國影壇最高榮譽凱撒獎的經常贏家。


「Jean-Claude Petit」對於法國的城鄉文化鑽研極深,鄉野傳奇的《 佛羅瑞的駝背漢 》中他用口琴和交響樂譜出鄉野詩情;古典戲戲的《 大鼻子情聖 》,他則用小喇叭來詮釋古典的浪漫風情。《 悲慘世界 》中他用定音鼓敲出時代鼓聲,管弦齊鳴的急切旋律帶出人間蒼涼無奈,時代見証和人間悲情盡在眼前,相當傑出。
JeanClaude+Petit.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45:20 上传)

JeanClaude+Petit.jpg

JeanClaude+Petit+jcp.png (, 下载次数:0)

png(2012/7/8 1:45:20 上传)

JeanClaude+Petit+jcp.pn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01:51:0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05#

屋顶上的轻骑兵

第二十一届凯撒电影节最佳摄影 (1996)
第二十一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1996)
第二十一届凯撒电影节最佳音乐(提名) (1996)
  为意大利解放而奋斗的轻骑兵上校安吉罗流亡到法国南部的小镇,一路上,除了要躲避奥地利间谍的追逐,就是迅速蔓延的霍乱瘟疫的威胁。死神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满目创痍,尸横遍野,到处是焚尸的熊熊火光。幸存的人被送到隔离区,条件异常恶劣。


  他从医生那里学到了一些救助措施,并不惧传染为挽救濒死患者拼命工作。在极度艰难的时候,他邂逅了美丽高贵的少妇波丽娜,她被安吉罗的彬彬有礼的绅士风范所吸引。为了将战友积攒的经费运回意大利,他再次穿越瘟疫区,波丽娜与他同行。他所表现出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做人原则,使他恪尽职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波丽娜也染上霍乱时,为了挽救她的生命,他拼尽了气力,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她。


  之后,他便销声匿迹,她回到丈夫的身边,心中惦念着安吉罗,但是她的信如泥牛入海,直到她近乎于绝望时,才收到了他的回信。


  精彩视点: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法国南部的村镇上。安哲罗是一个逃亡的意大利轻骑兵上校,当他来到法国南部时,正赶上一场霍乱的蔓延,也邂逅了一位高贵美丽的法国少妇波林拉,两人开始了千里同行的旅途。途中二人渐渐滋生了微妙的情愫。


  在充满法国古典美的影片中,朱丽叶·比诺什以她的清新纯真成为片中的亮点。她曾经在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享誉影坛的《蓝》、《白》、《红》三部曲中的《蓝》中扮演失去丈夫的抑郁而美丽的朱丽,为寻找精神归宿而苦苦挣扎。她的表演极富感染力,因此获得第50届威尼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主角奖。


  本片由法国著名导演让·保尔·拉佩诺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这位导演的前一部影片《大鼻子情圣》曾经取得巨大成功。本片摄影师完美呈现了法国南部的山光水色,成功地把文学原著的诗意影像化。另外本片配乐部分也为影片增添了浓厚文艺氛围,是该片的另一大成功之处。


  男主角奥利维耶·马尔迪内以清秀飘逸的古典扮相诠释安哲罗一角,为演艺圈中的话题人物,并受到全球注目,在拍摄过程中与女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坠入情网,为影坛再添佳话。
horsemande.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47:25 上传)

horsemande.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01:47:24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06#

大鼻子情圣


根据法国浪漫主义戏剧家埃德蒙.罗斯丹的名剧《西哈诺·德·贝热拉克》而改编,讲述的是贵族青年西哈诺(杰拉尔·德帕迪约饰)即是一个剑客又是一名诗人,暗恋着表妹,但由于他长着山一样的鼻子,自渐形秽。而表妹爱着他的朋友-英俊的克里斯蒂安,西哈诺强忍心中的痛苦,为朋友代写情书,把心中的真情写入信中,成全了他们。直到西哈诺临终之前,才把真相告诉了表妹。这是一部具有喜剧色彩的爱情悲剧,它具有古典悲剧所特有的崇高。因此获1991年度第16届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等十项大奖,作为舞台剧改编电影的经典而载入了电影史册。
调整大小 360796126147879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54:58 上传)

调整大小 3607961261478790.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01:54:5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07#

终于快完了,累啊!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13:56:05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08#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它自1862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影视工作者改编的热点。它曾19次被拍摄成电影,4次被拍成电视剧。早在1912年,经雨果本人同意,它就由百代公司拍成4段式故事片,当时曾被史学家称作“艺术电影最成功的作品”。美国曾4次把该小说改编成影片,甚至连埃及也拍过《悲惨世界》。1958年,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悲惨世界》与观众见面,法国当时的一些大明星都参加了演出。《悲惨世界》被认为是电影电视改编的“永恒的主题”。
  2000年,法国再一次重拍《悲惨世界》,一经上映,就获得巨大成功。当时的媒体曾这样评论:“人们如饥似渴地观看,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
s165203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59:41 上传)

s1652039.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09#

恋恋山城

故事发生在20年代的法国普罗旺斯。一个城里来的驼背汉在乡下继承了一小块地,于是携带妻子和美丽的女儿前来开垦,不料当地有个富农和他的侄子为了可以廉价买下那块地,竟然联手加害他,堵住了惟一的一口泉水,造成他土地干涸而活不下去。
轰动法国的卖座片,反映了经典法国小说的优秀叙事传统。影片是一部以性格矛盾为主要戏剧冲突的人性悲剧,细致地展示了人性的阴险层面,两个男角的演出旗鼓相当。这个故事在《玛侬的复仇》(Manon of the Spring)继续下去。这张原声碟是一首安逸、脆弱、老调子的抒情诗,从它顾影自怜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高卢人的傲慢和乖戾。
1259341224ampovDU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2:09:08 上传)

1259341224ampovDUd.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0#

精选集

这里转罗展凤的一篇美文(转):


许是主观感觉,法国电影配乐从来给人一种甜美、芳香味道,配合映画出场别是精致,像咖啡旁的一片浓浓的黑朱古力,为色拉作画龙点晴用的清新色拉油,跟荷里活式浓化不开配乐明显不同,却更贴心,更耐嚼,甘之如饴。

  我们对法国电影的接收,大部分是来自她们的文艺剧情作品。法国电影跟荷里活剧情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多重视人性背后的动机,千丝万缕,都由一些小事小情出发,一个身体语言,一段精辟对话,一个眼神,没有太多的情节交待,故事简单,但却深刻,更贴近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数个简单场景,已能交待两个小时的丰富故事。她甚至容许剧中人所作所为没有确切缘由,人性背后从来隐含黑色地带:私欲、妒嫉、爱恨交缠、贪婪、利己、病态、占有、矛盾……交错的法式人物,造就七情六欲,人性复杂面相。

  是的,音乐在法式电影中,每每充当点缀。传统上,浓郁从不是法国人的那杯茶,但一旦用上感染力强的配乐,又往往懂得点到即止,少有荷里活那种煽惑情绪的管弦乐章,如白头浪一个又一个的打入心肺,不容你有留白的思考空间,大有一种苦苦相迫的情绪指导,要你随音乐主导,悲剧中人之悲,喜剧中人之喜,以补充简单化、平庸化、平面化的故事。

  看米高汉尼卡(Michael Haneke)的《钢琴教师》,尽管全是古典乐曲挪用,却毫不欺场。他善用舒伯特的爱情乐章,已足以交待伊莎贝雨蓓(Isabelle Huppert)的内心斗争,一个从小不受自身控制的病态性情,犹如具有才华的舒伯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她想把自己交托爱情,注定重伤。

  生、离、死、别从来不是法式爱情电影的方程式,相反,她们的电影往往以爱情来推展探究人性弱点:人一生得忠于一个伴侣吗?爱情必须是占有式的吗?日久相处的爱情转浓为淡是人性的必然结果?还是说穿了,都是人的无力。

  爱情是法国电影一个重要母题,从爱情刻划人性,法国导演尤其精准。《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 37°2 Le Matin)是尚.积葵.贝勒(Jean –Jacques Beineix)作品,电影中关于爱情美丽与绝望,Gabriel Yared为此片写了一首教人熟悉的主旋律〈Betty Ey Zorg〉,音乐这回借萨克斯风演绎,慵懒性感的音乐总令人联想到这对火热情人,他们如此率性,在对方面前,全然的坦荡荡。也有弦乐的拉奏跟电子合成器的交织,吞吐间道尽了人间情爱复杂面相,乐曲在不同编曲下作出改变,但当中不忘间歇插入主旋律,再轻松的调子,也不免隐含爱情苦调。

  沉重、郁结从来不是法式音乐的主要特色,相反轻巧才是她们的代名词。「花都派」音乐就是保持一个轻松享乐心情,以轻省迎接沉重。人纵然要在无以名状的命定下生存,一样有着自由意志。这令人想起杜鲁福。谈法国电影不谈杜鲁福,正如谈杜鲁福不谈佐治.特奈虚(Georges Delerue),都说不过去。二人合作电影无间,从《祖与占》(Jules and Jim)、《射杀钢琴师》(Shoot the Piano Player)、《柔肤》(The Soft Skin)、《日与夜》(Day for Night)到《偷恋隔墙花》(The Woman Next Door)等,特奈虚是典型的「法国花都派」,乐曲轻巧甜美,每每点缀着杜鲁福故事中人物情节,不多也不少,轻轻一笔,尽现法国人那种超然的睿智。

  他的名作《祖与占》不得不提,倘若女主角嘉芙莲是诠释爱情的象征物,爱情形态的可能性与多义性,都借这个率性女子表达,特奈虚电影中的轻盈跟柔情配乐则令她更见可爱,私欲背后可能是一种全然的自由解放,亦甘亦苦,如铜板两面,又令人想起像沙特、西蒙波娃式的前卫人物,音乐在今天听来,依然毫不落伍。

  童趣喜乐是法国电影的另一面向,法国人爱享受,爱悠闲,爱幻想,天马行空,从来不受框框阻碍自己。一出《天使爱美丽》(Amélie from Montmartre),尽表现法国人那份童心与鬼才,影像上,都借柯德莉塔图这个天使女孩把欢乐传播。听觉上,多得恩泰亚逊(Yann Tiersen),这位法国年青音乐界才子,甚得听众欢心,他有本事以音乐感染乐迷,叫人放下烦琐,拥抱愉悦。早在《天使爱美丽》以前,Erick Zonca的《两极天使》(The Dreamlife of Angelas)一样有他的音乐出场,一样的手风琴、钟铃、钢琴、弦乐、木片琴等配器以童趣式演奏,跟《爱》片一样,泰亚逊的风格化已相当圆润成熟。

  「花都派」另一特色是瑰丽、典雅,尽表现法国人那种贵气与细致。正如法国电影不知怎地多拥有漂亮的名字,文学味道尤其浓郁,范本有《日出前让悲哀终结》(Tous les matins du monde),阿伦.歌尔劳(Alain Corneau)执导,找来以演奏古低音提琴闻名的Jordi Savall,说成名作,就是这一部。个中音乐无疑地将乐迷带入新的古乐境界思维。采用古乐器及小编制乐团的演奏方式,强调一种贵族式的精致,浓厚古风,却又柔情如水。

  可以说,同样用上管弦乐,法式配乐比较荷里活往往是多了一份悲情,少了一份催迫感,再浓烈的管弦乐音,都由小部着眼,强调层次与质感,绝不是无的放矢、排山倒海要你听觉实时承接。Jean-Claude Petit的名字大家未必熟悉,倒是他曾创作的电影音乐却通通是掷地有声:像《大鼻子情圣》(Cyrano de Bergerac)、《恋恋山城》(Jean de Florette)。他的电影音乐爱强调宏伟的管弦乐团气氛,往往带有古典作曲家那种悲情意识,凝重、厚实,他的音乐强调层次感,使原属于于古典范畴的音乐素材以一种恰如其分的现代感参与电影中的叙事。

  同样爱以管弦配器,这又令人想起另一位法国配乐家Philippe Sarde,这位与导演Claude Sautet三十年交情的音乐人,二人合作过十一部电影,观众较熟悉的,少不了大美人Emmanuelle Béart有份主演《今生情未了》、《飘流芳心》,说来是阴性味道浓烈的女性芳心组曲。当中不乏华丽画面,配以细腻琴音(提琴与小提琴),Sarde的谱曲功力深厚扎实,路线亦广,像他的La chanson d´ Hélène,来自1969年电影Les Choses de la Vie,是该电影的主题曲,旋律为人熟悉,Romy Schneider一把女声慵懒中带甜,一开始已经叫人软化下来。

  说的也是,人声歌曲是法式电影音乐的一个强项。法语本来就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喁喁说唱,像极温柔耳语,令人酥软,感觉浪漫。作为新一代法国导演的法兰索瓦奥桑(Francois Ozon)就擅长运用法语歌曲,其中以《八美千娇》(8 Femmes)最得人心。这位年轻导演找来八位法国顶级花旦同台演出之余,还大开金口唱歌,殊不简单。法式爱恨纠葛尽在歌声中展现,你未必听得懂她们唱甚么,但单就那种法式悠然感,足已像找一个放晴下午,坐在露天茶座呷一口咖啡,提一提神,享受时光的流逝。

  不能或缺的法国「新浪潮」,杜鲁福以外,高达自然是另一个代名词。他的影像奇观打破电影传统界限,绝对是法国人一种不被既定传统价值掌管操控的一面好镜子,画面视觉与音乐结合从来是他重视的。这位导演喜与不同配乐家合作,杜鲁福的好拍档特奈虚只是其中之一,他的电影音乐,就像他的每一部电影,都难以归类。但总的来说,「革命」是高达电影的一个重要使命,他舍易取难,作品每每有着法西知识分子的艰涩感,绝对要人思考,他的电影音乐在其电影中也是多种多样,轻松小品、沉重的管弦乐、摇滚乐、爵士乐……配合电影而定,难以一下子言明说清。

  提及爵士乐,也不得不谈路易.马卢(Louis Malle),他的首出剧情片《电梯到死刑台》(Ascenseur pour l'Echafaud)是典型黑色电影素材。至于Miles Davis 的爵士配乐,则串起全片节奏。巴黎华灯初上的街道,Miles Davis的音乐展现了那种零余者的荒凉味道,音符间叫人咀嚼何谓凄凄惨惨戚戚。法式哀怨都借飘忽不定的爵士乐表现那份不安全感。云.温达斯(Wim Wenders)说是这部电影音乐令他反思甚么叫好的配乐,不容错过。

法式配乐也有偏锋之作,同样是尚.积葵.贝勒(Jean-Jacques Beineix),凭着首出长片《歌剧红伶》(Diva)锋芒四射,此片已成后现代电影经典之作。音乐也是多种多样:电子迷幻、摇滚、古典、歌剧……充分表现后现代社会的精神分裂,配合电影,满有意思。其中单是La Wally这首红伶哀歌最令人入心,无论是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足叫人感动得泪流披面。

  至于说到最荷里活的法国导演,理应是路比桑(Luc Besson)了,他的电影很快就融入美国市场,他的配乐好拍档Eric Serra亦一直与不少荷里活导演合作,可以说,他们的法式元素愈加减省,美式元素刚愈加增强。路比桑与Eric Serra的合作作品包括有《夜海倾情》(The Big Blue)、《堕落花》(Le Femme Nikita)、《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及《圣女贞德》(Joan of Arc)等,擅长电子合成器与计算机创作的Serra,常以音乐表露那种天马行空的电子迷幻,冷峻非常。最令人津津乐道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那是Serra集冷静与热情的一次最佳尝试,可能也是他的最佳作品。
21203150151663_30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2:14:11 上传)

21203150151663_302.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1#

98.  Nick Glennie-smith

汉斯季默的MA工作室中所有成本基本都介绍了,就差他了,拿来凑个数。并不是说没有其它人了,而是很多网上根本没有资料。原始的网页又由于国内上网的原因根本上不去。
Nick Glennie-Smith是Hans Zimmer的长期搭档之一,过去曾协助Hanz Zimmer完成电影《狮子王》,《赤色风暴》等多部配乐,同时也是《绝地任务》三位创作者之一。从《铁面人》的音乐风格也不难察觉Nick Glennie-Smith与Hans Zimmer的关联,不论旋律的气氛,电子节奏与人声的运用,都是十分典型的Zimmer派作风。
163721.7937061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9:49:25 上传)

163721.79370619.jpg

2008124235710.2848866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9:49:25 上传)

2008124235710.28488667.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18:56:05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2#

铁面人

他个人最知名的是这部吧,音乐很动听的说,但是没想到评价非常的高(网上)。


 其实我个人并不特别喜欢<铁面人>这部电影,它的故事颇富传奇侠情的特质,不过也有不少煽情过 ​​头的时候,特别是最后那段三剑客毫发无伤的,在枪林弹雨中杀进杀出的高潮大戏,实在离谱到让我原本热血沸腾的悲壮情绪一时调整不过来,落的啼笑皆非,只能假设十七世纪的枪械水准太低,三剑客又太强,才会排场搞那么大还干不掉他们.而且这部影片在运镜与叙事风格上并不是真的很古典考究,如果故事背景改成纽约黑社会,服装换上西装和会虎虎生风的长大衣,倒很像是一部标准的权谋动作电影,不过也正因为这种影片气质,才十分意外的,诞生了一张这样奇特的电影原声带,既有<赤色风暴>,<绝地任务>,<捍卫战警>的悲壮情绪与激情节奏,又有<复兴时代(乱世情缘)-Restoration>,<危险关系>雍容华贵的巴洛克风情,相当现代与相当古典的音乐手法,可以毫不冲突又贴切影像的共治一炉.


  <铁面人>剑客主题,就称得上承接了<赤色风暴>与<绝地任务>中那份正气凛然的豪情色彩,而在编曲上则比较类似<捍卫战警>,其中如Surrounded,King For A King与All For One,都有情绪十分振奋的表现,又以Surrounded的表现我个人最为喜爱,坦白说这种很现代感的音乐型态,在一部以十七世纪为背景的电影中能派上用场,<铁面人>算是首开先例了,我相信把这段音乐拿给对电影音乐较不熟悉的人听,告诉他其实这是<绝地任务>,<变脸>或<捍卫战警>中的音乐,恐怕也不会引起怀疑的,反而拿给没看过<铁面人>的人听,告诉他这就是描写十七世纪法国三剑客的音乐,才会被当成是在唬人,不过很有趣的是,它在电影中并不会真的不相配,原因是因为这是一部风格现代的古装剧,这种情形并不少见,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倩女幽魂>里那位Rap唱得很好燕赤霞吧!


  <铁面人>的主题旋律 ​​十分丰富,整体结构也十分稹密,但并不是全部都很出色,不过出色的部份水准不俗,除了三剑客的主题十分抢眼外,象征帝王仁心的主题,从旋律到气氛都十分动人,如Heart Of A King,The Roses,The Queen Approaches等作品,旋律中带有<狮子王>中那份庄重宽厚的质感,同时也妆点出辉煌尊贵的王室气息,是一个感觉很好的主题.而Ascension与Training To Be King的主题,虽然都只是短短篇幅一笔带过,不过旋律也呈现一股蓬勃明朗的振奋质感,尤其Training To Be King一段加入了很现代感的电子节奏,感觉好像Bill Conti早期的洛基系列电影音乐.   抒情的描写包括了国王,情妇,与Athos之子Raoul之间的三角关系(如Kissy Kissie,Raoul's Letter与Raoul's Death),以及达太南与皇太后间的内敛情愫等,基本上情爱纠葛颇为复杂,Nick Glennie-Smith在主题的建立与变化上较为模糊,并没有产生具体出色的Love Theme,但整体音色达到了温柔感伤的唯美性,A Taste For Something是当中表现较为完整动人的一段.至于The Moon Beckons,是另一段质感优美的抒情乐章,透露着一份苍凉的哀愁.


  最后,我个人觉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时代背景的特色,导演原先有意在配乐中采用韩德尔的作品,至少是巴洛克时期的古典音乐,不过Nick Glennie-Smith挟其学院派的音乐学习背景,决定亲自将自己的主题旋律 ​​”巴洛克化”,来搭配电影的需求,而且作曲风格刻意模仿韩德尔的曲风,Nick Glennie-Smith在这种”仿古”上的表现相当出色,如The Masked Ball,Raoul And Christine,The Palace都有富丽堂皇的表现,而且各具特色,不过这几段音乐都很短,在原声带中不像<复兴时代>的Herry Purcell那般完整隆重,在电影中也不像<危险关系>里,将巴哈的音乐与影像结合的天衣无缝,感觉上只是意思到了而已,实在有些可惜,我倒有些希望这些片段能更加延伸,或者结合成一段完整的曲目,不过有了这几段表现,相信有朝一日,如果找Nick Glennie-Smith写一部考究的古典宫廷配乐,会比找他写具现代感的动作电影音乐更值得期待.
58221.30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9:57:13 上传)

58221.300.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3#

一代骄马


        黛安·琳恩(Diane Lane)出演的迪士尼电影《一代骄马》由真实故事改编,是关于一匹三连冠的赛马和其主人彭尼·切内里(Penny Chenery)的故事。
  在赛马史上,一匹北美纯种赛马红极一时。它的名字叫做“勇敢统治者”,后来因为受伤退出了比赛一直被饲养在农场里赛马场的生意日渐衰退,1968年潘妮决定选择一到两匹母马和“勇敢统治者”配对其中一匹母马产下了一匹栗色的小马驹,潘妮在经营赛马场之前是一名秘书,于是她给小马驹起名为“秘书”。三岁时“秘书”参加了美国的肯塔基赛马会预赛中只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到了决赛的时候一开始它跑在最后,后来它一路加速以不到两分钟的成绩赢得了比赛,也创下了28年来的奇迹。之后它又赢得了鄱瑞克尼斯大赛的冠军,它的照片登上了《时代杂志》《新闻周刊》以及《体育画报》等著名杂志的封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潘妮的事业也因此辉煌一时。
234324343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2:44:36 上传)

2343243433.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4#

越战忠魂


《士兵宣言》(We Were Soldiers),2002年美国电影,由梅尔·吉布森主演,这部电影改编自纪实回忆录《越战忠魂》(We Were Soldiers Once ... And Young),描述1965年越战中发生的德浪河谷战役。这部回忆录由当时在德浪河谷采访的战地记者乔瑟夫·盖乐威(Joseph L. Galloway)与穆哈尔三星中将(Hal Moore)花10年时间写成。
1965年11月,越南战争升级至美军直接参与战争阶段。驻越美军人数不断上升。浩摩尔将军(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 饰)受命把一群新兵训练为真正的战士,部队中同时涌入不少随军家属,军人们扮演着丈夫与战士的双重角色,温馨的气氛中掺杂着丝丝不安。为了缓解单调的军旅生活,部队举办了大型晚会。出征的时刻到了,浩摩尔在典礼上庄严承诺“带回每一名士兵”。浩摩尔与他的部队被空降在临近柬埔寨的河谷地带,这里是北越军的重兵所在,人数弱势的美军陷入了重重包围,伤亡惨重,最后在火炮、直升机的辅助下战局开始僵持。第二天,战斗推进到山丘但仍然无法突破包围,浩摩尔寻求空军帮助,由于双方距离过近,美军的汽油弹炸伤了部分地面部队。摄影记者乔(Barry Pepper 饰)记录下了战斗中一幕幕残酷的画面。第三天,美军正准备进行决定性的近身战斗,这时空军支援到位了,越军被全灭。
此电影与实际的史实有出入,实际上美军伤亡234人,电影中描述了42人。同时,电影中过分的渲染了美军武器的先进性和残酷性。
4553332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2:48:30 上传)

45533322.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5#

99. Gustavo Santaolalla

Gustavo Santaolalla出生在阿根廷(Argentina)的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是一位很受尊敬的拉丁裔唱片制作人和配乐人,而他的Surco唱片公司则拥有众多南美最受欢迎和好评的摇滚艺人.在到美国的洛杉矶发展之前他在阿根廷的一些拉丁乐队中担任谱曲和制作的双重职业.而他也得到墨西哥著名导演Alejandro Gonzalez Inarrartu赏识,为其多部知名作品担任了配乐,其中值得提及的有"Amores Perros"及奥斯卡提名作品"21 Grams".

   再来说说断臂山,片子内容就是在说讲两个美国牛仔间相爱的故事.很明显,乡村风味就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了,从Gustavo的配乐到其中的选曲都是乡村,蓝草和民谣的味道.在选曲上包含了Willie Nelson, Rufus Wainwright, Steve Earle, Emmylou Harris, 及Linda Ronstadt这些知名艺人的佳作,,特别提及的是其中的很多歌曲均由Gustavo担任谱曲创作,而Steve Earle特意为电影重新录制了"Devil's Right Hand"而Mary McBride也为其创作了新单曲"No One's Gonna Love You Like Me""(由Gustavo谱曲).在配乐方面,Gustavo在其中主要以木吉他,班卓琴为主,每轨都是一,二分钟,基本都是在乡琴的弹拨中略微加入些班卓琴和弦乐,虽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却在简单中营造出一种温暖但又略带伤感忧愁的气氛,每每结束之后都给人许久的回味.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整体听来断臂山显得很单一,反而倒是主要靠其中的这些歌曲来调节情绪了,这点上来说断臂山要比前段推荐的伊丽莎白镇配乐版相差了很多.


   一听Gustavo的作品,我们就能感觉到了他也是一个非主流的配乐人.根据上边的介绍,我想我们就可以理解Gustavo的这种配乐风格了,说来也有意思,Gustavo和我前几天推荐的Elizabethtown(伊丽莎白镇)的配乐人Nancy Wilson无论是出道背景还是配乐风格都有着很多的相似.从其中我们也感到,好像现在评委和听众们对于这种简洁的配乐作品越来越感兴趣了,从<摩托车日记>在去年的英国电影学院奖以黑马冲出并获得最后胜利,到今年断臂山和伊丽莎白镇在各大奖项预测中倍受追捧,似乎在说明着配乐界正在刮起一股"另类简洁风".
classical17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3:19:48 上传)

classical179.jpg

F20070226083206226371947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3:19:48 上传)

F200702260832062263719475.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13:21:44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6#

断臂山

二○○五威尼斯影展的最高荣誉——金狮奖最佳影片由《断背山》拿下,让导演李安成为出身台湾并获得奥斯卡与三大影展肯定的第一位国际导演,同时证明他游走于商业与艺术衡度的功力已臻非凡。


  由普立兹奖编剧Larry McMurtry与Diana Ossana改编自普立兹文学奖得主Annie Proulx的同名短篇小说:1963年夏,一段平实而刻骨的恋情,在怀俄明州的荒凉草原与冷冽山坡上静默地延烧着;一个是牧场青年、一个是竞技牛仔,因命运而相识、因际遇而分开,廿年的别离又重聚、爱念与忿怨,在各自步入婚姻的无形压抑与有形的社会牢笼中翻滚挣扎。他们受到永恒与信任的考验,这一切都源自与生俱来的力量——爱。


  李安说:“从表面上看,这纯粹是一部西部片,实质上,它是一部浪漫爱情片。对我来说,它是一个深刻感人的美国爱情故事;真正的爱情应该不分性别”。


  担任原创配乐的Gustavo Santaolalla是当今拉丁音乐界最富盛名的制作人,也是二○○五年拉丁葛莱美奖的年度最佳制作人。出生阿根廷,揉合摇滚、爵士与传统拉丁乐,曾以《摩托车日记》原声带获得英国奥斯卡奖最佳电影配乐,他在《断背山》再现神妙吉他功力,简单拨弦勾勒出广漠草原景致,搭配弦乐也为这段悲伤爱情铺展出朴实隽永的意象;


  乡村女杰Emmylou Harris为他所写的"A Love That Will Never Grow Old"献出绝美嗓音诠释,"No One’s Gonna Love You Like Me"里民谣歌手Mary McBride和着吉他散发幽幽蓝草风味,当代草根新星Jackie Greene的"I Will Never Let You Go"温柔固执,新生代民谣歌手Teddy Thompson在"I Don’t Want To Say Goodbye"中唱出青春深情;他与已出柜的加拿大创作才子Rufus Wainwright翻唱六○年代乡村巨匠Roger Miller名作"King of the Road"展现摇摆风味。草根摇滚歌手Steve Earle为本片重新灌录代表作"The Devil’s Right Hand",乡村长青老将Willie Nelson翻作Bob Dylan编曲的民谣"He Was A Friend Of Mine"隐约呼应结局,让人不胜唏嘘。
20096151145840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3:26:46 上传)

200961511458407.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7#

通天塔

    北非摩洛哥境内的小山坡上,黑人兄弟俩正无忧无虑地放着羊,此时他们的父亲手捧着刚刚从日本朋友那里得来的步枪,欣喜地向他们走来。两个孩子想一试身手,向远处开了一枪以试手感。远处随即传来一辆旅游巴士的紧急刹车声。此车上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一对美国夫妇理查德(布拉德•皮特)与苏珊(凯特•布兰切特)来荒凉的非洲旅游,完全是为了挽救他们濒临崩溃的婚姻,只留下心爱的孩子在美国由墨西哥保姆照顾。不料悲剧突然降临,一颗子弹穿过车窗,击中了妻子。为了挽救爱人危在旦夕的生命,理查德千方百计四处求救,怎奈语言不通,任何一件简单的情况解释起来都遇到重重障碍。
《通天塔》这个名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讲的是人类说着不同语言,因而无法进行沟通的缘由。影片共使用了英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四种语言,演员也来自多个国家,称得上一部地道的“国际化”影片。
    伊纳里图的《通天塔》再用古斯塔沃,再捧奥斯卡小金人,这一下子把他加速推进到了第一个黄金阶段。目前,古斯塔沃手中积攒的尚未发行的配乐作品有伊纳里图的《美错》、凯瑟琳•德纳芙主演的《她母亲的双眼》、沃尔特•塞勒斯的争议之作《在路上》、何塞•里维拉的《塞莱斯蒂娜》等。
  古斯塔沃出生于1951年,成名之初即已半百将近,而口碑爆棚的时候已经走向花甲了,可想一个曲作者本身的巨大付出以及第三世界身份的重重阻碍。不过大概因为拉丁文化那用之不竭的广达激情,古斯塔沃显得并不出老。
2007031213364084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3:32:15 上传)

20070312133640843.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8#

摩托日记

电影一开始就用这样的字幕说明:这是一个没有英雄事迹的故事。
  但来看电影的人,心里面都大概知道,这两个朋友中的一人——格瓦拉,的确又是英雄中的英雄,弃医从武,从阿根廷公民变成古巴革命领袖,却没有在官场政坛中止步,将革命的游击战从刚果打到玻利维亚,直到在玻利维亚的热带丛林中被捕,被杀害。如今当我们再记挂起他的时候,更多的会在一家品位奇特的成衣小店里——黑色的T恤和红色的头像,在香港,与暂时还不明白这电影的人聊天,说一句,不就是那个谁谁谁的偶像!噢,原来是他。


  驾摩托车上路的那一年,格瓦拉23岁,医学院的文凭还没有到手,已经按耐不住疯狂青春的驱使,与29岁的生物化学师格兰纳多急忙抱着帐篷被褥上路,在他们眼里,只有地图上那条跨越美洲的美丽曲线在招手致意,快快快,前方如一首聂鲁达的爱情诗般美好……电影的手段也是如此,上路初始,景色宜人,要么是壮如瑞士的富贵山庄,要么是蓝色天空下的田园风光,为这疯狂的摩托车之旅肆意涂抹诗意的油彩,亦将青春的想入非非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是随着摩托车的穿州过省,前路才变得越发的崎岖,地理地貌的变化还是其次,一路上扑面而来的惨淡人生才是电影要为主题服务的信号——23岁的未来医生格瓦拉,还仅仅局限在他因为要上路而上路的青春梦回里,却鬼使神差地走进贫穷与苦难的世界,昨天还是那么美好,而世界的今天怎么就突然起了变化呢?带着狐疑、刺激、感受、思考,23岁的格瓦拉在渐行渐远的路上,内心世界的变化一点点显露出来,连伴随在他身边的格兰纳多都有些摸不清方向……


  当如今重现这段传奇,说当格瓦拉走进古老神秘悲凉的美洲大地深处,从天而降的使命感将他的人生历程彻底改变并没有人反对,为理想主义的人生添枝加叶怎么都说得过去,但电影《格瓦拉少年日记》的导演还是尽量平常对待一个英雄过去的经历,虽然难免抒情、煽情但决不盲目烂情,随着光与影在旅程上自然流动,见证美好也直视荒凉——穷苦的人民,无依的孩童,艰难的矿工,疾苦的病人——满眼无情之后,还有乐观的美洲人跳起温情的舞蹈,在舞步间寄放那种种的不快与不幸,那份天性里的自由随着美妙的音乐适时而来,也适时地让人轻松一下——《格瓦拉少年日记》本身亦是一部青春的诗集,严肃的理想萌芽下自然蕴藏着青春的不羁与年少的玩笑。这全长一万公里的旅程走了好久,格瓦拉24岁生日来临的那天,他和格兰纳多在秘鲁的乡村医院照顾一群被隔离的麻风病患者,电影就此也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但再次唤醒我们的思考——医生大概只能解除病患,而革命才能改变世界——格瓦拉,真的是这样吗?



断背山,通天塔,如果这些电影里的音色还不足以叫人触动的话,那么,看过《摩托日记》,那些来自南美大陆的音符,随沿途的景象,一并跃入心里,回荡不停。
      我喜欢欧洲配乐人细腻神情的电影情调,喜欢亚洲配乐者的灵性,更不排斥美国商业片的磅礴气势。来自拉美的配乐人,我还从未细致聆听过。Gustavo Santaolalla是近2年里距离美国电影势力最近的一个拉美配乐人,因而,我才有幸得以听到他的作品,尽管,还是很少。
      没有人约定关于格瓦拉的电影就一定要阿根廷的配乐人来制定其音乐走向,但是Gustavo Santaolalla这个生长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音乐人用他爱好的吉他勾勒出南美大陆广袤与热闹间或凄凉的景致。这个已经抱得格莱美留声机和奥斯卡小金人的艺术家仍然用他特有的acoustic和ambient的描述方式和美国电影音乐工业划清界限,任你整个交响乐团不亦乐乎,任你开动脑筋搬来什么苏格兰风爱尔兰风,他还是兀自悠然的弹拨吉他,等待不解风情的观众在不经意间被撩拨,愿者上钩。阿根廷人的个性,独立,低调,又醒目。
      一部好看的公路电影,没有刻意的解说,沿途所见,就由音乐做为记录。而且音乐也是极尽简单,好像白纸黑字的日记本,没有关于风景的任何图解说明,只凭一支笔就完成。那么,这支笔,不是神笔,也是绝对的妙笔。Gustavo Santaolalla是受上帝的恩赐,用妙笔写风景的人。
      再次强烈推荐这张原声音乐。比之BBM和Babel,更引人入胜。
middle_special_3132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3:38:04 上传)

middle_special_31322.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9#

100. 马尔科姆·亨利·阿诺德爵士 Malcolm Arnold

Sir Malcolm Henry Arnold,1921年10月21日-2006年9月23日)是一名英国作曲家。
阿诺德年轻时以小号家为其主要职业,30岁后他则专注于作曲。他和布列顿一样都是当时英国很有名气的作曲家,写有100多部多种体裁的作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合唱曲、室内乐、钢琴曲、芭蕾舞剧等,还创作了数部电影音乐,著名者为《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他创作的舞曲很有特色,计有:2套(8首)英格兰舞曲、4首苏格兰舞曲、4首康沃尔舞曲、4首爱尔兰舞曲。Arnold本人是位小号高手,曾是伦敦爱乐团的成员。多年的演奏经验使他在谱写铜乐组配器方面有高人一等的品味和煽动性——最激情的乐章。



阿诺德为不少电影作曲,如《乌龙女校》(The Belles of St Trinian's,1953年)、《六福客栈》(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1958年)和《微风轻哨》(Whistle Down the Wind,1961年),而他于1957年为《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创作的音乐更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原创音乐奖。此外,他指挥为深紫色合唱团作品,《乐队与管弦乐团协奏曲》(Concerto for Group and Orchestra)录音的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和为让·罗德(Jon Lord)的作品,《双子组曲》(Gemini Suite)录音的伦敦交响乐团。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13:55:34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20#

桂林大桥

大卫·里恩(David Lean)导演、195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桂河大桥》之原声大碟。这应该是作曲家Malcolm Arnold 最出名的作品,他亦因此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Best Music, Scoring)。
整张原声里最精彩的自然是对《波基上校进行曲》(Colonel Bogey March)的改编与运用。

波基上校进行曲,英国作曲家奥尔福德作于1914年,铜管乐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作者奥尔福德擅长写作进行曲,所作的进行曲发表时常以弗雷德里克·约瑟夫·里基茨为笔名。他一生作有大量进行曲,唯有本曲最为流行,曾被获1957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桂河大桥》用为插曲,因而广为流传,故又名《桂河进行曲》。
影片《桂河大桥》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奉命被迫投降的英国军队在日本俘虏营守军的淫威下维护英国民族和军队尊严的故事。影片中英国军队踏着整齐的步伐走入俘虏营广场时,士兵们用口哨吹响了这首充满活力的乐曲,向日本守军显示了不屈的斗志。因电影《桂河大桥》采用口哨吹奏主旋律,故在此后演奏时,大都在管弦乐基础上加以口哨声。

大桥完工后,英军上校在静谧的黄昏时分依靠在栏杆上,向日军营长讲述对自我人生意义的一点怀疑:
... But there are times when suddenly you realize you're nearer the end than the beginning. And you wonder, you ask yourself, what the sum total of your life represents. What difference your being there at any time made to anything. Hardly made any difference at all, really, particularly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men's careers. I don't know whether that kind of thinking's very healthy; but I must admit I've had some thoughts on those lines from time to time......
这是一个魔法的超然的时刻。连冷酷的日军营长在这一刻都怅然若失。大卫·里恩的处理含蓄又完美。
Camp Concert Dance 和I Give My Heart (To No One But You) 是战俘欢庆会上的音乐。苦中作乐,趣味独特。
上面的引文里说『影片《桂河大桥》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奉命被迫投降的英国军队在日本俘虏营守军的淫威下维护英国民族和军队尊严的故事』,其实俺并不赞成。俺觉得影片描写的是英、美、日的军人的价值观的相互冲击和相互扭曲。哪一方压倒哪一方并不是主旨,反正都是madness

试听页面:http://www.chinamp3.com/album/html/494/album26094.php
2334543333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8:25:15 上传)

23345433333.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18:27:31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