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些年我所盲从的发烧天碟! [复制链接]

查看: 69721|回复: 255
81#

有《第十放映室》的味道
TOP
82#

原帖由 席音 于 2012-2-19 8:01:00 发表
原帖由 细钊 于 2012-2-18 19:38:00 发表
那些过分注重音效的唱片,把它当成是一件测试工具好了,这样就不会太过失望。
这个帖子气氛很热烈,不过好象越来越跑题了。


只要能引起关注与思考,善莫大焉!想起了战羽兄博客的话:
要知道,没有任


以绝对纯洁的虔诚膜拜!
工作室总监: http://blog.sina.com.cn/lzkxj
TOP
83#

原帖由 席音 于 2012-2-19 8:40:00 发表
3.片名:平克佛洛伊德 月之阴暗面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演唱:平克佛洛伊德 Pink  Floyd  
公司:EMI 
编号:7243 8 29752 29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这部1973年出品的巨作,为Pink在摇滚乐史上找到“艺术摇滚乐队”的地位。这一专辑编排尤为紧凑,是关于偏执狂和精神分裂的呐喊声集大成碟但

这张唱片确实很诡异,可能是自己不会欣赏吧 听了一段就放弃了
发烧新兵,CD尚未玩好,又开始折腾LP
TOP
84#

楼主说出了多年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这张童话实在太难听了。
爵士机架 脚架 CD柜 扩散吸音 坛友特别优惠 https://js-jj.taobao.com/ 微信 15307005970
TOP
8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86#

也来一句顶一顶好帖!!

我个人的发烧经历感悟是“没有不好听的软件,只有不好听的系统”。
当然个人好恶另当别论!
最后编辑xin889 最后编辑于 2012-02-19 13:12:00
TOP
87#

这种问题要争论出结果估计得一万年以上,听音乐虽有共性,但其实是非常个性的感受,不同的人由于个人学识、阅历及爱好等等差异,对同一个作品会有不同理解,甚至很大差异,即使同一个人由于心情、环境等不同,对同一个作品也会有不同感悟,所以不能轻言作品(唱片)推荐者枪手、广告云云。即使买错了,哪也是一种经历,知道自己喜欢哪类音乐,千万别说自己哪类都听,音乐资源浩如烟海,以人的能力目前是不可能的。听音乐是为了愉悦自己、陶冶个人修为,所以淡定吧。共勉之。
TOP
88#

回复 86# xin889 的帖子

原帖由 xin889 于 2012-2-19 13:10:00 发表
我个人的发烧经历感悟是“没有不好听的软件,只有不好听的系统”。
当然个人好恶另当别论!

要不要在软件二字前多加"古典"二字?

看了xin兄的回帖使我回想起上几年的一个发烧晚上,事情是这样的,该晚到了一位有几十年烧龄的老烧处玩耍,
到其处聆听上一段时间后,
主家问道:你想听啥唱片?
我答:贝多芬钢奏?
他答:没有。
我问:贝多芬钢协呢?
他回:也没。
我再问:想听听钢琴类的?
他答:现没有钢琴类的唱片。
我问:为什么不买点钢琴类的演、录唱片?
他答:钢琴有啥好听、听到人也烦躁,听来听去也只不过是几声叮叮响声而已,有啥好听、闷死,如听钢琴我不到十分钟就打瞌睡了。
我苦笑答他:那就算了,你自己拿主放片吧!

然后他整个晚上放小提琴类的作品.......在一伦鸡皮疙瘩后......宵夜.....回家睡觉!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9 18:09:04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9#

回复 77# 中山张 的帖子

两个女歌手演唱风格近似。至于《犹太妹》这张唱片,自己在多年前已经出掉了;目前无论听古典、爵士和流行等唱片,求精不求多,只求有一定时期代表性的音乐,毕竟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好好欣赏自己拥有的唱片,提高收藏唱片播放率。自己经历三次唱片大调整,淘汰和保留收藏唱片。
    《童话》首版唱片不存在“在高分析力的系统下播放时,当声线在最密集和最大动态的刹那间会出现极微的瞬间拆声现象”,要建立在有一定纯度音响组合状况下,高分析力播放该唱片会有极轻微拆声现象;有可能某个环节调校或线材落料不当所选成的,令到高频能量未能有效释放,平时发烧友说:“声音比较硬”,实际上“高频不伸展”所造成的,所以,HIFI组合的“泛音”难求呀!至于《童话》黑胶唱片没有机会听,难以比较,贵兄是玩黑胶高手,请指教。
音乐无限
TOP
90#

回复 89# 金音符audio 的帖子

原帖由 金音符audio 于 2012-2-19 16:47:00 发表
两个女歌手演唱风格近似。至于《犹太妹》这张唱片,自己在多年前已经出掉了;目前无论听古典、爵士和流行等唱片,求精不求多,只求有一定时期代表性的音乐,毕竟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好好欣赏自己拥有的唱片,提高收藏唱片播放率。自己经历三次唱片大调整,淘汰和保留收藏唱片。
    《童话》首版唱片不存在“在高分析力的系统下播放时,当声线在最密集和最大动态的刹那间会出现极微的瞬间拆声现象”,要建立在有一定纯度音响组合状况下,高分析力播放该唱片会有极轻微拆声现象;有可能某个环节调校或线材落料不当所选成的,令到高频能量未能有效释放,平时发烧友说:“声音比较硬”,实际上“高频不伸展”所造成的,所以,HIFI组合的“泛音”难求呀!至于《童话》黑胶唱片没有机会听,难以比较,贵兄是玩黑胶高手,请指教。


您好金音符audio兄!
您对唱片收存求精不求多的路线是非常正确的,在烧圈内少见仁也。赞!

人生苦短、有空闲时间用来听乐不多。个人认为如收存世上三、两仟张精品演、录的唱片已足矣!然后尽情品味音乐与音乐带来的喜悦和享受!已一乐也!

至于《童话》在最密集和最大动态的刹那间会出现极微的瞬间拆声现象。这是非常轻微不加留神是很难发现的,这事情原本是在黑胶播放中发现;再听首版CD时,现象同样存在,只不过CD就更微。通常发现唱片有这现象时,我会把CD抓轨出来,然后用电脑软件把文件波表放大,观察其波形表是怎样情况。观察《童话》CD唱片文件波表时发现在信息最密集和最大动态的段落有信息重叠和重影现象,这多数是录音时电平有点过高造成的。情况与您提到的有所不同。

小弟提的系统分析力不是指高频伸展,而是系统对信息量的还源能力

您留意一下CD的第2、7首(第7首相对会明显一些),把声压开大小小,细心听一下有没有这现象?
这现象不会出现在高频区是在中频至中高频段区域出现的,在信息量还原和张力越大的系统上更为明显。
今天借了一张新版《童话》CD回来,刚听了没发现拆声现象,老兄明白其原因吗?


对呀!HIFI组合的 “ 泛音 ” 难求,如再有 “ 堂音 ” 就更难求呀!

“ 黑胶高手 ” 小弟谈不上,马马虎虎还算个合格吧!呵呵。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9 22:54:02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