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些年我所盲从的发烧天碟! [复制链接]

查看: 69866|回复: 255
121#

真的喜欢一样事物,就要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去尽量做好。

哈哈,兄,你已经表态了,无须再证明,我的路也无需你担心,那些年我盲从,现在我听自己的,就这样简单。
TOP
122#

LZ稍为有些过偏了

“那些个赋予天碟以极其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介绍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

还是那句话:一样米养百样人。就算人家是真的发自自己内心的喜爱来介绍,只表示他很喜欢这张碟,他愿意向你推荐这张碟,并不代表你一定就会喜欢、就要喜欢这张碟。

“其背后是否存在厚重的功利主义?”

音响唱片杂志市场如此小众且竞争激烈,作为杂志写手,肯定要考虑商业利益,但是更要考虑职业操守和声誉。推荐本土作品还可以说是扶持唱片行业,绝大部分天碟都是国外大公司的,再推荐最多也只不过是让唱片店多卖百十张。

“当你在顶礼膜拜这些夸夸其谈的“学术权威”殿堂级言语有没有重视你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一味的人云亦云,趋同附和或者一味的压制自己的内心委曲求全,沉默无语中竟然成了他们的帮凶?”

如今世道,还有什么东西是会让人“顶礼膜拜”的?还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殿堂级言语”?值得为那几张唱片搞到要“人云亦云,趋同附和”,甚至要“压制自己的内心委曲求全”?不要把音响发烧友想象得那么天真单纯吧!
TOP
123#

原帖由 细钊 于 2012-2-21 23:44:00 发表
“那些个赋予天碟以极其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介绍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

还是那句话:一样米养百样人。就算人家是真的发自自己内心的喜爱来介绍,只表示他很喜欢这张碟,他愿意向你推荐这张碟,并不代表你一定就会喜欢、就要喜欢这张碟。

“其背后是否存在厚重的功利主义?”

音响唱片杂志市场如此小众且竞争激烈,作为杂志写手,肯定要考虑商业利益,但是更要考虑职业操守和声誉。推荐本土作品还可以说是扶


即便逐字剖析,何惧之有!只希望万勿断章取义,或者激愤起来,伤了和气。
个人开帖,并非针对个别,如有得罪,还望见谅!

作为一种剖析,审视或者反思,只为抛砖引玉,如今愈辩愈明,正是我论坛
之福!
最后编辑席音 最后编辑于 2012-02-21 23:56:05
TOP
124#

其实LZ自己也有点跑题了

这个题目其实可以好好地讨论一下对那些天碟的感受的,象对《童话》的探讨就很有意思,带出很多闻所未闻的内容。
唱片版本和器材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LZ没必要如此反应,期待LZ重回正题,有时间的话我也发表一些天碟的听感。
我要说的题外话都说完了,最后建议LZ改改题目,比如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天碟”之类的,用了“盲从”,别人很容易产生其他意见。还有就是LZ用得太多感叹号,看起来感觉气氛不是很好。
片面之言,不足为挂。
最后编辑细钊 最后编辑于 2012-02-22 00:00:35
TOP
125#

原帖由 细钊 于 2012-2-21 23:56:00 发表
这个题目其实可以好好地讨论一下对那些天碟的感受的,象对《童话》的探讨就很有意思,带出很多闻所未闻的内容。
唱片版本和器材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LZ没必要如此反应,期待LZ重回正题,有时间的话我也发表一些天碟的听感。
我要说的题外话都说完了,最后建议LZ改改题目,比如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天碟”之类的,用了“盲从”,别人很容易产生其他意见。
片面之言,不足为挂。


欢迎探讨!

可是标题是:那些年,我,所盲从的发烧天碟!是我在那些年盲从了,至今我依旧不喜欢,没办法!

真若想听,我又如何会听不懂,听不下去,但是,我选择倾听自己的心声,不去触碰那深远的迷离。
TOP
126#

回复 125# 席音 的帖子

想听≠能听懂;自己选择≠正确、客观;方向→叩问不喜之因。
TOP
127#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2-22 0:10:00 发表
想听≠能听懂;自己选择≠正确、客观;方向→叩问不喜之因。


一个“叩”字尽显前辈修为,折煞晚生!
不喜欢是因为太抑郁了,喜欢不起来。
TOP
128#

回复 1# 席音 的帖子

真的有同感,这张片子不咋地
TOP
129#

你是在为自己还是在为谁听音乐?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替苍生说人话!
鸟声、虫声、核桃声轻声入耳,
花事、鱼事、葫芦事诸事关心。
lp-33@hotmail.com
TOP
130#

长期潜水,没怎么说过话,也不太会写。
就着楼主的主题想说两点个人浅见。
1。听音乐和听音响是一回事吗?
2。我多照着发烧唱片榜单买CD,其原因,听感,和以后。

1。先说点跑题的,听音乐和听音响是一回事吗?
我个人理解,听音乐和听音响很相关,但不完全是一回事。
上个月,买了套“中国唱片社”《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太平洋影音”原版费翔CD等,在我现在的音响里播放,怎么听着还不如我当年在大学校园里骑着自行车,从校园广播喇叭里听到的好听!
听音乐时,音乐的旋律,歌词内容,乐器,演奏(唱),听时环境,时间,地点,词曲作者,演奏(唱)者名气,一同听众的反应(客观),个人经历,修养,当时心情(主观)等等,这些与好听与否都有关系。好听是主观加客观的结果。主观性占很大。
拿吃饭做个比方,有个传统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大家可能都听过。说朱元璋在落难的时候,路边两个叫花子给他做了碗猪狗食不如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吃了觉得是天下最美的美食。他当了开国皇帝以后还念念不忘。后来又找到这两个叫花子到皇宫里照原样重做这道“大菜”招待大臣,大家闻着都想吐,咽不下。
看到电影电视里的烹饪比赛,那些评委们,哪个都不饿,平心静气,什么好菜上来,也就是品一口,不悲不喜。还要把好吃这个抽象的概念,排出个名次来。
听音乐更像吃饭,不管其他好吃舒服就好。听音响更像美食品尝,讲究声音质量,客观性占较大。
听音响最终还是为了听音乐。就像美食还是为了好吃。
唱片本来就是用来放音乐,发烧碟应当更讲究声音质量。

2。我多照着发烧唱片清单买CD,原因,听感和以后。
我有台湾《唱片圣经》,香港《CD圣经》,美国TAS2002榜单,几本唱片书,还常看CD唱片评论,这几年基本都是参照榜单和评论里买CD。最好的情况是知道自己喜欢的曲目,表演者,从榜单里找到相应版本去买,也有在网上看到有价格合适的上榜CD,虽不知旋律内容,也照单买。
原因是为了节省!
先学习前人的知识,少走弯路,少花时间和银子。几百张CD下来,有些正如楼主所说“发现一些所谓的天碟圣曲依旧无法接受,有些只听了一半,有些只听了一遍,有些则永远压在箱底,”,但多半的情况是录音比较满意,比较喜欢听的。自我的评价,这条路基本还算走对了。
以后应该还会这样买,理由还是为了节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