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9
发新话题

168挺有意思!----------浅议网上交流 【谢绝“老... [复制链接]

161#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10-3 18:09:00 发表
好奇的请问先生:声场的高低错落问题先生何时提出的?在那个帖子里提出的?谢谢。

然而,我们大多数玩的是双声道立体声系统,这个“立体声”实际上是个“错觉型立体声”;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18500-12.aspx
更早的自己去搜索一下吧。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62#

回复 161# 松香味 的帖子

谢谢先生的回复,可能我理解的音场高低错落与先生所讲的的有区别,我在“好声”一贴如是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音场如同一幅画,它在左右方向上是布满的,在前后有距离感(纵深感、层次性),在高低上是三段频响有机统一和高度感(1.8m以上);谢谢。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1-10-03 18:37:35
TOP
163#

关于音场问题,大家看看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一文,里面有很详细的阐述。
再现音场确实如松香味大侠所言,第一要素是空间,第二要素是摆位。这两点做好了之后,再现三D音场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式的秘笈,最容易做到的是一对小型二路书架,在房间远离墙壁的地方近距离(大约1米)和头部成正三角形摆位,这时因为聆听距离很近,所需要的音量很小,而且基本是音箱直达声,不容易受环境固有频响曲线干扰,只要耳朵和音箱在一个平面,估计即使很低端的入门级器材都可以轻易再现出阿杰所描述的三D音场效果。
再现平直的频响曲线更简单,一对专业监听耳机就可以提供十分平直的频响曲线,而且基本上不受外界环境声干扰,最便宜的话一副稍高档一些的入耳式耳塞都可以提供平直的频响曲线,可以说使用专业音源和耳放的耳机系统的频响曲线会比任何非经过专业声学设计的业余聆听环境中任何档次的系统的频响曲线会平直准确得多。
或者很多发烧友会觉得这么廉价的小型DD是否足够有说服力?那么大家不妨留意一下专业录音棚的设备,除了一套大型的入墙式或靠墙式监听系统外,必然会准备监听耳机和一对小型近墙监听喇叭,这三套系统分别负责不同功能,耳机系统用于收录环节,便于准确捕捉音乐的细节;一对小型近场监听系统用于制作过程,可以准确捕捉不同制作调整过程中细微的音色与音场效果的改变;大型的监听系统多数用于回放,在制作之后用来确定唱片播放的整体效果。
越是高档的大型系统,要准确再现平直的频响曲线和相位效果难度越大,应为随着聆听距离加长,频宽加大,环境的混响,空间的固有频率影响越明显,对空间和喇叭摆位的要求越严格。甚至可以比较武断地说,如果不依赖专业的设备来辅助调整,在非经过专业建筑声学设计或者处理的民用家居环境中想很准确设置一对大型三路以上音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
不过玩音响的奥妙在于平直的“正确”频响曲线声音效果其实是多数人觉得不“好听”的,因为人耳的等响曲线并不平直而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完全按照仪器设定“准确”的时候,其实绝大部分人会觉得声音很“粗”,并不讨好。至少觉得欠缺“品味”。在民用家居环境中通过各种手段,调整出适合自己的效果正是发烧友乐趣所在。反而很多发烧友所追求的“真”和“准”在实际既不太容易做到,而且即使做到听感并不理想。如果大家在交流时为一个基本不可能做到,做到效果也未必理想的“标准”来衡量系统得失,并不可缺取。
最后编辑Dr kuang 最后编辑于 2011-10-03 19:36:02
TOP
164#

我来举个例子,歌剧演唱有人声和乐队伴奏,大型宗教音乐有管弦乐队、合唱、独唱,这些我们在现场听到和看到的是一致,如果音场高度1米,我们的乐队、合唱、独唱各声部如何展现,我们理解的3D性又是如何的呢。个人愚见请谅解。
TOP
165#

具体要看录音和制作方式,如果是多点录音后期混音制作出来的立体声效果。同样的这个情况,使用不同录音方式的DECCA,EMI,RCA会制作出音场形态各自不同的最终效果唱片来。
如果想确切一些,最好说明是某一个版本和版次的具体唱片。如果是高手在调整得比较准确的系统上听过的话,就可以给出比较满意的答复。
TOP
166#

我前面说过,我善用音乐表达方式来体现音响性,我的器材搭配也在“好声”一贴告诉大家,如证实我说的真实性,可以询问有关专家;谢谢。
TOP
167#

基于以上观点,我在本帖中说过:音响系统应该还原唱片信息,而唱片信息需客观的记载音符和艺术家的音乐再创造。
TOP
168#

我强调音场高度性问题不仅能更好展现大型音乐作品,即便是室内乐作品音场还原的指向性也较真实;比如,小提琴与钢琴音乐作品,通过唱片播放我们不仅能清晰的分辨乐器的体积大小区别、小提琴和钢琴距离拾音麦克风距离、小提琴与钢琴发音高度等等这一切;谢谢。
TOP
169#

原帖由 ray_ji 于 2011-10-3 10:47:00 发表
烧友的HIFI重播器材相当于摄影方面的显卡+显示器。

把显示器调出各种不同的偏色和味道,就成了“照片演奏家”?!
高啊!以此类推还有电脑演奏家,投影机演奏家,时尚苹果演奏家...
TOP
170#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1-10-1 22:55:00 发表
关于“英国声”的认识,自己最近有了一些变化。
“英国声”的源头应该来自于BBC,作为全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传媒,BBC对声音的取向很大程度影响了英国人对于音响的取向。在40年代,BBC曾经做过一次很大样本的各民族听觉频响曲线的调查统计,这条等响曲线并不平直。BBC发现把器材的声音处理成这样的等响曲线,在听感上更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不过有很多同行并不认同BBC这个观点,他们坚持器材应该做出尽量平

严重同意,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所要的曲线。
TOP
171#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10-3 18:36:00 发表
谢谢先生的回复,可能我理解的音场高低错落与先生所讲的的有区别,我在“好声”一贴如是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音场如同一幅画,它在左右方向上是布满的,在前后有距离感(纵深感、层次性),在高低上是三段频响有机统一和高度感(1.8m以上);谢谢。

所谓三维立体声效果,播放歌剧时,正常的录音乐团应该是“坐下来”演奏的,乐器声像位置有左有右反映舞台的宽度;有远有近反映舞台的深度;歌手声像的移动、脚步声等反映演出现场的鲜活感及动感;歌手是站起来演唱的,歌手声像位置通常应该明显的比乐团声像高,优秀的录音版本甚至可将几个歌手的高矮通过声像高低层次反映出来,展现出鲜活的舞台声场声像立体画面。如果所有的声像都“飘高”起来或“压低”下去了,唱片没有问题就是音响系统有问题了。

雷声,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声音,野外现场录制的雷声,应该是从天花板的高度方向传下来的…………,这就是立体声的魅力。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72#

先生所说的雷声传输从天花板方向传输问题,我有点不同看法;因为我们传统扬声器低音单元发声点做不到高于中频和高频单元(涉及相位、音源录制声道等因素),比如:影片《阿凡提》中那架超级飞机在空中爆炸时,我们在一般影院或家庭影院中发现爆炸的发声点不在空中,所以我说时尽可能还原现场,但是复制是做不到的;可能今后全数字影院能完成。
TOP
173#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10-3 22:31:00 发表
先生所说的雷声传输从天花板方向传输问题,我有点不同看法;因为我们传统扬声器低音单元发声点做不到高于中频和高频单元(涉及相位、音源录制声道等因素),比如:影片《阿凡提》中那架超级飞机在空中爆炸时,我们在一般影院或家庭影院中发现爆炸的发声点不在空中,所以我说时尽可能还原现场,但是复制是做不到的;可能今后全数字影院能完成。

以现代录音技术手段,声像的方位的确可以人为操作去影响它,甚至完全改变它方位,但是过多的人为操纵(后期处理)出来的声音效果就实在是不敢恭维,相反,用心于现场录音尽可能不做或少做后期处理,才是出好唱片的前提要素,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及六十年代就有不少类似的经典录音及唱片。从现场获取的三维立体声场声像信息是最自然的,人为后期处理出来的声场声像信息往往由于不够和谐自然而令人反感。

你了解一些相关声学方面的知识,知道声音定位定向的原因,你就会相信三维立体声场声像信息其实已经存在于唱片信息中,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立体声录音,三维立体声场声像信息绝大多数都是来自现场获取,当时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后期处理手段,但是三维立体声场声像的表现可说是出奇的好,不少录音典范就出在那个年代。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74#

回复 172# 670707 的帖子

野外现场录制的雷声,应该是从天花板的高度方向传下来的…………,你大概不会相信,我是只要想听这种感觉,随时都可以,我的CD唱片、黑胶唱片里,都有类似的录音片段。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75#

HIFI系统的音场都搞对了后,会少很多“音乐味”,反而是听到更多的录音和后期合成的缺陷。当然,三维录音好的唱片会播得更棒。
逗你玩儿
TOP
176#

回复 174# 松香味 的帖子

谢谢先生,我崇尚自然、客观的录音极其效果;基于二声道录音设备极其音响器材,还原雷声从天花板方向传输可能性如是:闪电声在前雷声在后,或者在大声压状况下利用各段音频频率的传输速度和指向性而造就。当然,如先生所讲的人为后期制作另当回事了。
TOP
177#

回复 175# ray_ji 的帖子

如先生所说,我是在把音场拉开前提下,调器材音色和录音缺陷问题,现在音色问题基本解决而录音缺陷这种先天问题确实使人头疼;谢谢。
TOP
178#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10-3 18:01:00 发表
记得05年注册168后就谈论过声场声像的问题,立体声唱片里的确存在三维立体声场声像的信息,影响三维立体声场声像还原的因素除了器材(包含电源及小附件)外,更重要的是听音环境及其音箱摆位,当时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不多,风言风语不少,如今好多了,知道三维立体声场声像存在舞台(左右)宽度、(远近)深度、以及高低错落的声像层次的人越来越多了,不过,明白声像还有高低错落层次的仍然较少。不客气的说,如果仅仅获得了(左右)宽度、(远近)深度的声场,那只是二维平面的声场;同时再获得了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声场声像还原,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声。

现在不信这一套的估计仍然是多数,时间长了这个多数一定会是负增长,而现在的少数一定会是正增长。只要他想这样一个问题:立体声应该是怎样的呢?最后就会明白“立体”是三维的。


松香兄说的不错,这话题在168的确比较小见。松香兄想感受这个的话,宝碟公司发行的LP唱片≪白教堂≫和≪麦田之歌≫就是非常明显的。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79#

原帖由 ray_ji 于 2011-10-3 23:16:00 发表
HIFI系统的音场都搞对了后,会少很多“音乐味”,反而是听到更多的录音和后期合成的缺陷。当然,三维录音好的唱片会播得更棒。

对头!!不过“音乐味”是发烧友流传开的形容词,没有严格的定义,所以每个人讲的“音乐味”所表达的意思也是大不相同的。例如:音乐味顾名思义就是音乐的味道。什么是味道?口味怎会一样?于是有人认为播放出来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像真度高,令人享受到亲临其境的感觉,还能听到更多的录音和后期合成的缺陷,能感受到更多的演录差异及其音乐内涵,这的确会令人越听越有味道,持续高烧不减,达不到这个要求,就会明白系统存在问题,折腾开始……。这是一种对音乐味的认识。

也有人认为播放出来的声音是用来享受的,不管唱片是什么内容或者非常关注唱片的内容,播放出来的声音“好听”最重要,什么是好听?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它很主观,每个人的判断都会不一样,甚至常常发生冲突,例如:一方说这张唱片能听到人声娇滴滴的感觉就对了;另一方也许会说,这张唱片应该听到人声口腔的共鸣声才对。哈哈!到底谁错了,也许谁都没错,只是有点点“偏好”而已,系统平衡的时候两者说的声音特征也许都会存在,为了缓解冲突安慰系统缺陷,于是“美丽的音染”一词就出现了(其实绝对没有音染的系统也是没有的),折腾也开始了……。这是另一种对音乐味的认识。在这一类认识里,对音乐味理解的分歧是相对更多了。

其实存在分歧不是什么坏事,各取所需百家争鸣音响市场才能百花开放,自己把握好自己的口味就好。什么是音乐味?这是一个无法统一答案的学问。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80#

“音场都搞对”是个超级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低音部分,能做到让大鼓定位较明确而且清晰地在交响乐团最后排传出来,然后才扩散到整个听音环境,铜管乐器在齐奏时不会跑到乐团前面,对于民用环境就可以收货了,家居环境不必过分强求。30赫兹以下低频的频响和相位准确需要较大而且声学条件良好的聆听空间,大尺寸的低频单元,千瓦级别以上的驱动力,达到这些条件需要花费相当可观的金钱为前提。对于绝大多数发烧友而言,这样既不符合现实也没有必要。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