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兄对声音的密度感的理解我刚刚看到了,贴过来与花鸟兄商榷一下,花鸟兄的观点:“我所理解的密度是在声音饱满的基础上,还要有重量感,主要在中频,其次是低频。但并不意味真实。公认密度好的器材有ATC、西湖。音箱占60,功放占30,.音源部分占的比例很小。”
我现在明白看来对密度感的认识大家的差异是比较大的。我认为好的密度感不一定是非要有强烈重量感的表现。饱满厚重绝对不一定等于密度好。举个列子:spinto型男高音和rossini式男高音的声音谁的密度好呢?小号和长号谁的密度好呢?如果以兄的论点饱满的,声音有重量的势必密度就好的话,那得出的结论就是:长号比小号声音密度更好,大提琴比小提琴密度更好(甚至小提琴G弦的演奏比e弦的密度更好),男中音比男高音声音密度更好。但实际情况呢。我们听高音乐器或人声的演绎时,越到高音处声音越集中,同时由于气息的控制(弦乐器手法的掌控)使得声音在扎实稳健的基音做铺垫同时也有着非常自然的,充满着高信息量和丰富表现力的Vibrato(微颤),这样的声音出来的结果是通透的,同时细节丰富的,有表现力的(就歌者的感受而言,喉部是有一定张力但不紧绷的)。这样的声音我认为就是高密度的声音,在前面关于密度的论述中我已经踢用钢琴吊指的状态做了比喻。歌唱的声音道理也是一样的。当声音非常厚重时我们会发现其真声成分偏多,声音在基音部分能量堆积过度,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歌者的嗓子好像被声音憋满了,没有余量了。高信息量的泛音也不见了踪影,这种情况继续向高音方向延伸时就会出现所谓的“紧”“憋”“直白”的声音。这也就是前面引凌君彦先生对密度的个人理解中提到的:所谓密度高了就会出现“紧”的情况。而这与我提到的高密度的概念是有本质的不同。
花鸟兄的声音密度的理解偏重于中低频量感和形体感的表现(饱满也是对形体感的一种形容),而我所理解的高密度的声音的必然结果是:通透,质感鲜明,宽松自然(声音的上下活动有余量),高信息量的集中。而在这种情况下的声音表现力势必会加强。人声和乐器的真实度也会有明显提升。 所以您提到mbl旗舰音源的声音风格我个人不会认为那是种高密度的声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