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637383940414243» / 5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纯属胡诌 [复制链接]

查看: 351780|回复: 566
391#

呵呵,多谢包子哥啦。

这两天没事在EBAY上闲逛,发现美国本地的二手JBL并不贵,一般也就几百美元。但是新品牌新箱子比如西湖,就比较贵,跟国内没什么差价。由此说明:
1、发烧音响器材,的确是贵价商品,国外也一样。
2、外国人并不迷信老东西。中国人、东方人似乎更喜欢“玩物”。


昨天在网上碰到一个宝安小伙,在淘宝上卖器材。他们估计是有一个圈子,在仿造各种品牌音箱,但是他们有另外的商标(不知是否注册过),原品牌型号作为后缀说明。他介绍说箱体的结构用料和喇叭单元都跟原产品一样,分频器上的零件比原产品还要高级。
有机会去试听一下,希望他们能仿出真正的精品,让音乐、“好声”成为普通百姓能够欣赏消费的东西,不再是高高在上。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392#

每天来看更新!
Creek EVO + Melody EL34 + Spendor  S3/5R
TOP
393#

哈哈;又有新内容可看了高兴,楼主要常来呦
TOP
394#

当我们听到一段赏心悦耳的乐曲的时候,按发烧友的说法是“音乐性+音响性”俱佳,要知道它是由许多个环节组成而来的。
我主要听古典多,按照我现在的理解,大概把各个部分的重要程度按百分比归列如下:

1、    作曲家及乐曲30%
2、    指挥家、演奏家25%
3、    使用的乐器5%
4、    录音、混音5%
5、    碟片的制作工艺5%
6、    音响器材25%
7、    听音环境5%

当我们感觉“乐曲”不大对劲的时候,要去思考一下,是上述哪个环节的原因。

。。。。。。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395#

不错的分享
TOP
396#

以上几个环节,都是相应的专业人才在各自的领域进行“创作”,听音者,是最后一层“创作”。这最后一层“创作”的人,跟以上的各环节各人才,用古话来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但是人生不同的阶段,人的认识和感悟是不同的,你的“知己”也就在不断的更新。比如我十年前喜欢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多点,现在则喜欢贝多芬、舒伯特多点,慢慢又开始喜欢莫扎特。以前很喜欢法国一位年轻女钢琴家海伦·格莱芒弹的、阿什肯纳济指挥的拉二,觉得真够“味儿”(8年前在地摊买了这张碟,觉得非常好,折回小贩那里,还有十来张,于是全部买下,碰到喜欢音乐的朋友就送一张。前几天我在另外一个HIFI论坛上看到一位朋友拿这张CD的封面当头像,看来粉丝不少);现在觉得不必有太强烈的味儿了,白发苍苍的罗斯特罗波维奇和李赫特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就很好了。未来可能觉得霍洛维茨或者西盖地的莫扎特可能是最好的。
。。。。。。

有很多大名鼎鼎的、当世就大红大紫的人,比如指挥家卡拉扬,比如小提琴演奏家穆特,我却不能成为他们的知音,按我的观点我只能说他们的人生很勤奋,对音乐很投入,但是他们缺乏天赋。

美国一位资深音乐烧友“菲·古尔丁”写了一本书《西方作曲家排行榜》,我觉得很好,很适合入门者读,曾经推荐过。他在书里把勃拉姆斯排在历史上第六位大师,前面五位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海顿。我对这个排位没什么意见,勃拉姆斯的确做了大量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但是本人一样成不了勃拉姆斯的知音(辛丰年这老头亦如是说),无论是被夸张誉为“第十交响曲”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还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给人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就是觉得这个人的性格畏畏缩缩,既雕既凿,拿不起放不下。

前几天有看到有烧友说不喜欢莫扎特,是的,以前我也很不喜欢莫扎特,但是现在有所好转,我认为一些人不喜欢莫扎特,完全有可能他听到的演奏家根本弹不出“莫扎特”。我以前说过莫扎特是天外来音,不是所有演奏家都去过“天外”,只有像霍洛维茨这样“死而复生,去而复返”,犹如释迦得渡后重返人世普渡众生一般,才能为世上的人带来“天外之音”。听莫扎特,是需要时间的,辛丰年听了一辈子,到老了,也才慢慢开始欣赏莫扎特。

。。。。。。

我想器材也是这个道理,也是在寻“知己”,是不是知己,只有自己才知道。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1-06-15 17:20:56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397#


前几天在另外一个论坛看到资深烧友在赞美西湖,说他用过ATC100,PMC IB2,跟西湖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密度、细节,还有对声音的真实还原程度。有一位烧友跟帖咨询:世霸好还是西湖好?答曰:一把1000块和一把一千万的小提琴,在世霸那里播出来差不多,也就是说,世霸的设计师,把他对小提琴的理解,融进这个音箱里面,所以播放出来,是设计者认为的美妙的小提琴的声音;而西湖,1000块的琴,听起来就是1000块,一千万的琴,听起来就是值一千万。

我对这位资深烧友,西湖用家的说法比较认可。
世霸的设计者,跟西湖的设计者,他们的理念是不同的。但是“理念”并无什么“好坏”之分。我们不能说世霸设计者的理念不好,西湖设计者的理念就很好。
最后一层,就是我们烧友自己的理念,你是倾向于哪种理念。你是希望所有的小提琴听起来都差不多一样甜美呢,还是希望分得一清二楚。这也就是我上面说的“千杯少”和“半句多”了。

而这个世界上,各大品牌都有不少使用者,无论是单拿,ATC,PMC,还是世霸,西湖。。。,这就足够说明了,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的理念各自不同。
所以,烧友在咨询别人、老烧、专家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你咨询的这个人,他的理念是否跟你一致,不然等你买到手再“半句多”就晚了。

前几天又看到有位烧友在讨论“失真与味道”。
没错,“味道”就是“失真”。但是这种“失真”,也是设计者有意为之,这是他们的“理念”、“创作”。

我们花2-3万去买一对金牌仔ROGERS LS3/5A,到底是买什么呢?无非就是买个“失真”的“味道”嘛。至于说它的综合素质能不能赶上我现在用的ATC7仔,那我看就未必了,而7仔二手才5K。

而ATC是否又一定不如西湖呢?如果从“味道”来讲,我看也未必,它的细节和宽松度保真度可能不如西湖,但ATC那种“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味道,却是我喜欢、崇尚且为之激动的,为了这个味道,我可以忽略它的缺点。

其他品牌也是一样,如果一对箱完美到一点“味道”都没有,那就像一个人成为“神”一样,试问谁愿意整天跟“神”打交道呢?好是好,可是很累。

所以我认为发烧友应该允许有一点“失真”,在自己的审美、性格趋向上去寻找自己那份“千杯少”。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398#


昨天下午没事,又去385许兄那里吹水。

许兄笑道:“你来我这,不要说好话,要尽量说坏话,我最怕你憋着不说,你要说出哪里有问题,我才知道你喜欢听什么样的。”
说罢拿出一条“至高参考”电源线招待我,换下PASS 350.5上的PS电源线。
一听,的确对PASS的厚度和威信SOPHIA的密度有很大提升,我喜欢这种暖厚苍雄的感觉。
再煲半小时,更加入味。

真是好东西啊,制作极高档,据说要一万多。许兄说重庆有位高烧友,一条线都要5万以上,他把每一根线都当作一件独立的器材来对待。

呵呵,有可能啊,F1赛场上,任何一个细节,其重要程度可能都不亚于发动机。这0.01秒,这半个车位的快慢,就是由这无数细节构成的啊。

。。。。

又偶遇许兄的好友Z兄。Z兄是做实业的,不烧HIFI器材,却烧茶叶,每月都要花几万块收茶。
跟Z兄请教茶道,其乐也融融。
又谈及中国做实业的艰辛,唏嘘不已。。。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399#

再顶老乡
cd机 徕卡  功放模范15.2  音箱 维也纳 大贝多芬
TOP
400#

hifi器材已经步入艺术品的行列,否则没办法支持这样的价格,
cd机 徕卡  功放模范15.2  音箱 维也纳 大贝多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