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清音频,想说爱你不容易...... [复制链接]

查看: 35177|回复: 163
61#

原帖由 cmos88 于 2011-3-28 18:39:00 发表
楼主把取样频率和音频输出频率混为一谈,不是一回事啊。这现象在其它论坛也经常看到。
取样频率是指特定时间内对模拟信号的量化次数。 次数越多,被表达的模拟信号就越连续或越精确。
量化的比特数是表达模拟量数据的二进制数的位数。24Bit 就比16bit 更精确。按奈奎斯特定理,16 BIT/44.1KHZ的取样频率足够完美复原20KHZ 以内的正弦波。但是音乐信号不是简单正弦波,其复杂高频分量是16


这个比较专业.
TOP
62#

回复 60# 老浦东 的帖子

您如果用示波器看看各种乐器的波形,就明白您听的不是正弦波了,否则就无法区别各个乐器的音色了...
TOP
63#

回复 55# Friday007 的帖子

Friday007兄不要忽略了,应用这条定理是有前提条件的.
TOP
64#

回复 59# HZSHZS 的帖子

不知怎么了,我的浏览器不能“引用”回复,否则就提示回复内容是空的...所以只能这样回复了。

我认为人们对高清音频的好感往往来自于24bit量化精度对16bit量化精度的优势,而非频响的延展...
TOP
65#

回复 64# Friday007 的帖子

优势总得有个外在的体现,不是频响延伸是什么呢?
TOP
66#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11-3-30 10:08:00 发表
Friday007兄不要忽略了,应用这条定理是有前提条件的.

您是说理想低通?这的确是个问题,这也是当年第一代CD的音质大受诟病的原因,因为为了防止频率混叠,第一代CD采用了高阶低通滤波器,从而破坏了拐点高频端的相位特性,使听感变差,后来由于采用“倍频解码”的技术,就是将44.1K的数字流通过DSP倍频到88.2Khz甚至更高,由于采样频点远离音频,因此,低通滤波器就可以做得很平缓了,其相位特性也大大提高,这才使CD真正进入实用阶段...
TOP
67#

原帖由 lens1663 于 2011-3-30 10:41:00 发表
优势总得有个外在的体现,不是频响延伸是什么呢?


体现在量化噪声降低,动态范围大!听感上就是感觉声音更“密实”,细节丰富,动态宽广...
TOP
68#

取样点-----是在0点?正,负峰值?1/2π1/4π1/8π1/16π?
TOP
69#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11-3-30 10:57:00 发表
取样点-----是在0点?正,负峰值?1/2π1/4π1/8π1/16π?

记得是在正负峰值上的......
TOP
70#

原帖由 Friday007 于 2011-3-30 11:21:00 发表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11-3-30 10:57:00 发表
取样点-----是在0点?正,负峰值?1/2π1/4π1/8π1/16π?

记得是在正负峰值上的......


那就是咯,难道取样电路长了眼睛?专挑峰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