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6917918919920921922923» / 97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查看: 2815773|回复: 9777
9191#

4.最大限度的正确理解他们的创作思想;伟大作曲家的离去如同斯人羽化登仙,其生前考究资料流传稀少,因此后人在理解原曲创作思想时以讹传讹状况屡见不鲜,有些作品提示性言辞不是表达作品思想内涵,比如: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作曲家称该奏鸣曲“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月光”是后人所加,如按有些说法:恰是一对情侣走在林间小道,一轮明月挂在星空中。仅第一乐章就弹到死胡同里。所以这种带有实证的“客观主义”表现手法,能使我们认清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的思想实质。
TOP
9192#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12-3 12:50:00 发表
老哥,如果那些有心的烧友能将此贴来回捣腾翻个几遍会感动的。

先生;不只是感动还有收获。。。。。
TOP
9193#

回复 9192# 蛋黄 的帖子

谢谢,可能有点曲高和寡了,留着,以后可能会派上用处。
TOP
9194#

回复 9191# 670707 的帖子

先生;我晚上回到家听“月光”找感觉。。。-)谢谢!
TOP
9195#

回复 9192# 蛋黄 的帖子

老哥,这些观点是我年轻是阅读他人文章中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现在通过器材的更换和升级然后再回头倾听并阅读其他书籍才豁然开朗的,您看前帖中有前辈级发烧友说:“欧伊史特拉夫的演奏一直是爱乐朋友们相当推崇的版本。一个俄国人何德何能,竟然在德奥曲目上留下不朽的烙印?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要找出答案来。我觉得这个版本最大的特色是「稳」,无论是快是慢,大牡蛎都不会让人有任何的担心或是不安,更重要的是自头至尾都没有任何尖锐粗糙的成分出现。但是整个音乐的内里却是无比坚实。外表像是磨亮的大理石,内部则像坚硬的花岗岩。但若是细细品尝,当会发现在这「硬质」实际上也有着很细腻的成分在其中。拿第三乐章,简短的诙谐曲-复三部曲来说吧,欧伯林与欧伊史特拉夫的默契是最好的一对组合,许多其它大师级的搭档,谢霖与鲁宾斯坦、曼纽因与肯普夫、葛罗米欧与阿劳,默契都没有他们来得好。但在良好默契的背后,他们引发出更多的音乐美感,而不仅止于节拍、音符的搭配而已……。”
但是文章没有讲为何如此演奏?我上述帖子就试图说明这个问题。
TOP
9196#

回复 9193# 670707 的帖子

先生;这次定购碟片除先生介绍的以外还想要童丽的碟片。试一试有没有先生描述的味道。哈哈。。。
TOP
9197#

回复 9195# 670707 的帖子

先生、聆听之乐先生这样回过贴;深奥。。。哈哈
TOP
9198#

回复 9196# 蛋黄 的帖子

TOP
9199#

回复 9197# 蛋黄 的帖子

TOP
9200#

回复 9197# 蛋黄 的帖子

老哥,这两张发烧片是认真唱和制作的,您眯缝着眼睛都能感觉她们的音容笑貌,常听不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