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9192# 蛋黄 的帖子
老哥,这些观点是我年轻是阅读他人文章中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现在通过器材的更换和升级然后再回头倾听并阅读其他书籍才豁然开朗的,您看前帖中有前辈级发烧友说:“欧伊史特拉夫的演奏一直是爱乐朋友们相当推崇的版本。一个俄国人何德何能,竟然在德奥曲目上留下不朽的烙印?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要找出答案来。我觉得这个版本最大的特色是「稳」,无论是快是慢,大牡蛎都不会让人有任何的担心或是不安,更重要的是自头至尾都没有任何尖锐粗糙的成分出现。但是整个音乐的内里却是无比坚实。外表像是磨亮的大理石,内部则像坚硬的花岗岩。但若是细细品尝,当会发现在这「硬质」实际上也有着很细腻的成分在其中。拿第三乐章,简短的诙谐曲-复三部曲来说吧,欧伯林与欧伊史特拉夫的默契是最好的一对组合,许多其它大师级的搭档,谢霖与鲁宾斯坦、曼纽因与肯普夫、葛罗米欧与阿劳,默契都没有他们来得好。但在良好默契的背后,他们引发出更多的音乐美感,而不仅止于节拍、音符的搭配而已……。”
但是文章没有讲为何如此演奏?我上述帖子就试图说明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