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9176# 蛋黄 的帖子
我在前面说过音响器材应反映演奏者的情感表现,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其一为器材本身的还原能力,其二是聆听者的辨别能力;其一问题讲述较多此处不繁琐了,现就聆听者的辨别能力展开一下;我们在讨论唱片信息还原中大都以录制效果为主,我认为这是外部条件,而演奏者的表现力需要感情的倾注通过声音传达给听者,这是内部条件。对此问题外插一句:我反对用“酷”这类词眼讲述演奏者的声音传达,因为他将演奏者外表形体(动作)主观的带入演奏者情感表达世界。言归正传,这里我想用天才少年叶夫盖尼 基辛为例,我这里有一套他演奏的肖邦专辑,由RCA公司出版,请链接: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11022FIV.3-zt2v.h-3BhKdU&id=10741700347&我想音响器材调教好的朋友通过这套唱片聆听会被这位“神童”征服,原因是:尚未发育成熟的少年哪来这副“金钢铁骨”,他对于肖邦的演绎绝对不是老师或唱片中听来的,而是天赋的领悟能力,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乐曲分句处理、自由速度和弹性速度运用上。如果我是枪手就会“心花怒放”、“花言巧语”了,更何况权威的企鹅唱片评鉴都给予三星带花殊荣呢。然后我们再看下段文字:
况且,基辛自身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例如,到目前为止,基辛对自己的演奏的自我控制还没有达到无可挑剔的程度,他有时在舞台上不由自主地加快演奏速度,使人产生“追逐之感”,人们发现,每当此刻,他的琴声有时听起来显得过于响亮、发粘、发涩、“过于沉重”,音乐织体有时被浓重的、相互重叠的踏板效果弄得糊涂起来…
看了这段文字重听这套唱片中某些段落可能会得出反向观点,即便如此,我要说:这是才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天才少年”,美玉的润泽剔透和瑕疵都展现于我们面前,他用稚嫩的心灵将肖邦的火焰照亮我们渴望的心门,同时也让我们看清他闪烁通灵的眼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