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5916917918919920921922» / 97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查看: 2815446|回复: 9777
9181#

回复 9179# 蛋黄 的帖子

老哥早锻炼身体好,小弟洗簌完毕就伏案做功课了,哈哈。
TOP
9182#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12-3 10:10:00 发表
这个社会是虚华而浮躁的,这种现象已经渗透有些人的细胞之中(无可救药),有些存在指甲缝中(未临膏肓),难道发烧友中间没有吗?我想上贴能给他人启迪。


先生;阴阳转换,否极泰来。我坚信这一点。。。。。。。
TOP
9183#

回复 9182# 蛋黄 的帖子

贝多芬的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唱片版本林林总总,其中有一版本总是占有坚如磐石的地位,为何?对此问题,一般总以大卫 奥伊斯特拉赫身上寻找,而担任钢琴声部演奏的奥博林却言及甚少,我想这种结论是不全面、不深刻的,我想试着阐述他。
TOP
9184#

回复 9183# 670707 的帖子

先生请讲。。。
TOP
9185#

回复 9184# 蛋黄 的帖子

我认为在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大卫 奥伊斯特拉赫与奥博林在法国合作录制的贝多芬的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唱片,由飞利浦公司出品,能够屹立至今是因为他们抓住了音乐与演奏家之间关系的实质—演奏者基于理解作曲家的构思实质(作曲层面),用心去刻画领会音乐作品的实质(演奏层面),进入与原作曲家“合作”的状态之中(古典主义),最大限度的正确理解他们的创作思想(精神层面)。故此,该版本成为丰碑式的艺术品。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上世纪的小提琴之“神”—海菲兹未能做到,他的“快”明显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1-12-03 12:28:34
TOP
9186#

回复 9185# 670707 的帖子

先生此贴“钢小”赛选手看了一定受益!看来要想很好欣赏古典音乐需要掌握的知识还是蛮多滴。谢谢!
TOP
9187#

回复 9186# 蛋黄 的帖子

老哥,如果那些有心的烧友能将此贴来回捣腾翻个几遍会感动的。
TOP
9188#

回复 9186# 蛋黄 的帖子

1.演奏者基于理解作曲家的构思实质,这是演奏者读谱、研究乐谱的过程,它是演奏者打开作曲家音乐作品大门的钥匙,这种优秀传统和方法在现代演奏家身上逐渐缺失,它体现在商业性的唱片灌录和赶场式的现场音乐会中。奥博林在年亲时曾去高尔基家中给大文豪弹奏钢琴曲,期间高突然问奥:请问,您为什么不亲自谱曲?…很遗憾,如果您有作曲家的天分,您应该珍惜它,因为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这种天分对您的演奏艺术肯定有很大帮助…。由此可见,年亲的奥博林在音乐作品演奏中是将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作品素材和内部结构谙熟与胸前提下表现音乐之美。
TOP
9189#

2.用心去刻画领会音乐作品的实质;近年各类专业音乐比赛,我们会发现通病:没有情感的演奏。试想,幼年之童,寒来暑往,历尽千辛,学习乐器,技术或技巧是为什么服务的,五线谱印在纸面上,读懂读通了才能用技巧展示出来,没有灵魂的演奏音符与音阶,不知重音与轻音之间关系,不明强与弱的时值,按谱就搬,那就是“叮叮当当”、“叽叽喳喳”,到不如去玩音响器材来的省力,听一些带有局部特写的夸张的发烧片多过瘾啊。我们不防将贝多芬F小调第五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为例,其中的第一乐章标明是快板,乐器第一主题是抒情、流畅的情绪表达,在此海大爷一扫而过,节奏上分明具有急板的味道,而大牡蛎和奥师傅则缓急自如,使人具有沐浴阳光享受春意盎然气息的快感。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1-12-03 13:18:39
TOP
9190#

3.进入与原作曲家“合作”的状态之中;经典的乐曲让后人传诵具有多种表达方式,这里自然引出“纯朴”的演奏风格问题,我们通观该套唱片便会发现,奥伊斯特拉赫和奥博林在演奏速度处理上是极其“古典主义”的,突强突弱的出现始终没有唐突的情况,通篇呼吸自然,就是在充满“性欲”的“克罗采”中也表现出君子“思无邪”的气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