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061626364656667» / 97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查看: 2819550|回复: 9777
631#

回复 629# xin889 的帖子

先生辛苦了,这么用心的做功课,希望帖子里的朋友多鼓励!
TOP
632#

听感体会,同一音源,同一音箱,不同功放,一是三分体胆机,一是合并石机,房间空间面积不同,听感报告。声底相似,但规模,声场,气势,绝不相同。小书架有落地箱的感觉。空间,让音箱自由呼吸的空间重要性体会到了。
TOP
633#

回复 630# 造韵 的帖子

是啊,钢琴被称为乐器之母,小提琴被誉为乐器之王;如何把器材调较得如实播放这两种乐器声音,我认为有三个等级:
1.能反映钢琴、小提琴乐器演奏的乐曲音符和乐器的形体感;
2.能反映斯坦威、贝森道夫、法奇奥里、瓜内利、斯特拉迪瓦里等乐器固有的音色;
3.能反映李赫特、米开朗杰里、布伦德尔、海菲兹、帕尔曼、米尔斯坦、格鲁米欧等大师演奏风格;
海菲兹是现代小提琴演奏家的代名词,大家都对他的技术赞不绝口,对他不同时期使用的两把小提琴提及甚少,一把是其年亲时使用的1740 年制德-吉苏-瓜乃利,另一把是绰号“海豚”的 斯特拉迪瓦里,请问诸位在聆听海氏唱片时是否注意过这点呢?同样有莫扎特专家之称的格鲁米欧,大家唱片中听到大都是他用1744年制造的德尔•吉苏 瓜乃利,但是他用"泰坦"的斯特拉迪瓦里录制的唱片注意过吗?
TOP
634#

我前面讲过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有位器材烧友说:他在器材中听到的竖琴声音拨弦的颗粒感非常饱满。我认为是有欠缺的,如果听现场你会发现演奏者的手指与竖琴比例要小得多,手指拨弦后产生的共振并在空气中的余音一定要连贯,不是过份强调手指拨弦的作用力。
TOP
635#

小提琴乐理基础(一) 一、乐音   空气的振动让我们听见了声音。小提琴的琴弦在弓毛的摩擦下发生振动,琴弦的振动通过小提琴的面板使得琴箱内的空气也产生振动,然后通过音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了小提琴的声音。琴弦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Hz(赫兹)。   让人感觉良好的有一定音调高度(频率)的声音我们称之为乐音。乐音的振动频率在16Hz~7000Hz的范围内。每个乐音都有一个固定的音调高度(频率)。在音乐中使用的所有乐音的集合称为乐音体系。在乐音体系中,将乐音按音调(频率)的高低排列,称为音列。按音调由低向高排列的音列,称为上行音列,反之,称为下行音列。   在乐音体系中,每个乐音都有一个固定的频率,所以有固定频率的乐音又称为音级。钢琴上一共有88个琴键,也就是说,钢琴上共有88个音级。为了表示乐音体系中的音级,我们给每一个音级以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称为音名。人们通过用大写的C、D、E、F、G、A、B以及小写的c、d、e、f、g、a、b来给乐音命名,必要时在后面加上阿拉伯数字1、2、3等。如C1、a3(实际情况是前面字母是大写的数字作为下标,字母是小写的数字作为上标,这里没法表示上下标)。   按上行音列排列,钢琴上的白键(这里未标黑键的音名)的音名依次为:   A2,B2……………………………………………大字二组   C1,B1,D1,E1,F1,G1,A1,B1…………大字一组   C,B,D,E,F,G,A,B……………………大字组   c,d,e,f,g,a,b……………………………小字组   c1,d1,e1,f1,g1,a1,b1…………………小字一组   c2,d2,e2,f2,g2,a2,b2…………………小字二组   c3,d3,e3,f3,g3,a3,b3…………………小字三组   c4,d4,e4,f4,g4,a4,b4…………………小字四组   c5…………………………………………………小字五组   其中小字一组的音名为c1的音被称作中央C。 二、音程   两个乐音的频率比值(用高频率除以低频率得到)反映着两个乐音间的距离,这种距离称为音程。如果两乐音的频率相差一倍,那么我们就说它们的音程为纯八度(八度都说成是纯的)。音程距离越大(乐音的频率比值越大),度数也就越大,如纯八度的音程就比纯五度(此外说成纯的度数还有纯一度和纯四度)的音程远。   在国际上,规定a1这个音的频率为440Hz,称为第一国际高度,我国也采用这个标准来制造乐器。音名为a1和a2的两个音级相差一个纯八度,根据纯八度的音程概念,很容易知道a2的频率为880Hz。其它乐音的关系也一样,只要音名的字母相同,它们间的音程关系就为数个纯八度的关系,如A1与a2这两个音级,a2就比A1高出四个纯八度,即a2的频率是A1的频率的四倍。 三、十二平均律   规定了音级a1的频率为440Hz,根据纯八度关系,也就知道了所有音名中字母为A(或a)的音级的频率,那么其它音级的频率又是如何确定的呢?下面就来谈谈音律中的十二平均律。音律是指乐音体系中各音级之间的音程规律,十二平均律是钢琴等乐器上采用的音律。   我们先来看看a1到a2这一个八度内的所有音级的频率是如何确定的。   将a1到a2这个范围内的音级按音程距离十二等分(平分),可以得到所有在这个范围内的音级的频率。方法是从a1音开始,频率依次乘上2的1/12次方,即乘上1.05946,可得各音级的频率,列表如下:     a1=440Hz     #a1=a1×1.05946=466.2Hz     b1=#a1×1.05946=493.9Hz     c2=b1×1.05946=523.2Hz     #c2=c2×1.05946=554.4Hz     d2=#c2×1.05946=587.3Hz     #d2=d2×1.05946=622.2Hz     e2=#d2×1.05946=659.2Hz     f2=e2×1.05946=698.4Hz     #f2=f2×1.05946=740.0Hz     g2=#f2×1.05946=784.0Hz     #g2=g2×1.05946=830.6Hz     a2=#g2×1.05946=880Hz   以上面获得的频率为基准,根据纯八度关系可推出其它各音组内的音级的频率高低。这就是由十二平均律推出钢琴上各音级频率的方法。   以上两频率相近的音级间的音程关系称为半音关系,两个半音距离的音程关系称为全音关系。如a1与#a1为半音关系(在一个音名的前面加“#”表示该音升高半音,如加“b”表示降半音),或说#a1比a1高出半个音;a1与b1为全音关系,或说b1比a1高出一个音。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音程关系,引入音数和音程度数概念。半音用1/2表示,也就是半音音程的音数是1/2。全音的音数为1,也就是两个半音。下面是一个纯八度内的所有音程的音数与度数的关系:     纯一度:音数为0,同音高的音的音程关系称为纯一度。     小二度:音数为1/2     大二度:音数为1     小三度:音数为3/2     大三度:音数为2     纯四度:音数为5/2     增四度(减五度):音数为3     纯五度:音数为7/2     小六度:音数为4     大六度:音数为9/2     小七度:音数为5     大七度:音数为11/2     纯八度:音数为6   此外还有增五度、减七度等。度数与五线谱的记谱法有关系,这里不打算涉及五线谱的内容,所以不细讲了。 四、五度相生律   现在来讲讲小提琴上所用的音律。   人耳听起来很和谐的纯五度的乐音的频率比为2:3。a1上方纯五度的音级是e2(它们间的音数为7/2,即为七个半音距离),按照2:3这个比率,若a1的频率为440Hz,则可推算出e2的频率应该为660Hz,这与按十二平均律推出来的659.2Hz有微小差别。同时也可看到,直接按纯五度关系推出来的音程距离实际上比按十二平均律推出来的音程距离要宽一些,这种差别一般没经过训练的人是听不出来的,当你练耳训练到一定程度后,通过认真对比时可以感觉出来。   五度相生律就是给定一个基准音,其余各音按照纯五度音程的关系计算得出。如定a1的频率为440Hz,则上方纯五度的音是e2,其频率为440Hz×3/2=660Hz,下降一个八度得e1的频率为330Hz,其余各音照推,皆按纯五度和纯八度关系变化得出。 五、小提琴定弦法   小提琴的G(空弦音的音名为g)、D(空弦音的音名为d1)、A(空弦音的音名为a1)和E(空弦音的音名为e2)四弦的两两间的音程关系为纯五度关系,要按比率为2:3的人耳感觉最和谐的纯五度关系来定弦,而不是按钢琴上由十二平均律产生的纯五度关系来定弦。通常乐队演奏时,是按钢琴的G来定小提琴的G弦音高,其余各弦依次按纯五度关系来确定。这时可以想象得出定出的A弦(空弦音的音名为a1)的音高并不是440Hz,而是略高一些。没关系,这一点差别听众一般是感觉不出来的,而且随着演奏的继续,各弦的音高将会有少许下降。这种调弦法是为了确保小提琴的音准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始终与乐队的其它乐器的音准差别不要太大。自己独自拉琴时,可按标准音440Hz先定出A弦的音高,其余各弦按纯五度关系确定。
TOP
636#

回复 635# xin889 的帖子

好。
TOP
637#

当你在吉他的琴弦上随意拨出一个音符时,你并不会错得太远。也许你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弹出正确的音,但一个单音总会以预期的频率发出,而且听起来相当悦耳。不过,当一个初学者试图拉响小提琴时,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当琴弓被牵引着从琴弦上滑过时,即使产生的音符确实具有相应的频率,但是发出的声音却极有可能是难听刺耳的叽叽,吱吱,嘎嘎声。吉他与小提琴之所以会有此不同之处,是因为拨弦乐器和拉弦乐器在原理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线性和非线性:拨弦乐器和拉弦乐器

       一个拨弦乐器,譬如说吉他,是能够被线性系统理论所描述的。线性系统的最基本特征即,其控制方程有两个不同的解,且,此两解之和也是该方程的解。在振动学的范畴内,这个观点有着最为直接的应用。

                    图1          弦振动的一些振动模态




               基频:频率为f,弦的标准音高

               第二谐频:频率为2f,高一个八度

               第三谐频:频率为3f,高一又五分之一个八度

       一个振动的物体,例如本身即有一定共振频率的一根拉紧的弦,是必然和一种特殊的振动的模式相关联的。这种模式,被我们称之为“振动模态”。对于调好音的琴弦来讲,相应的共振频率,即所谓的“基音”和“泛音”。如果弦处于以上各种振动模态中的一种,它便会在相应的共振频率下,循此模态继续振动下去。它的振幅会随着能量消散转化为声能与热能而渐渐地变小直至为零。          

              图2        弦同时以三种模态进行振动的情况






      现在,如果让弦在一种混合了各种振动状态的情形下振动,线性原理就会立马起作用了。每个模态都按照各自特定的共振频率振动着,而最终发出的声音则是这些各自振动的模态所共同产生的。吉他演奏者可以通过在弦上的不同位置弹拨或者使用不同的拨弦片,来改变各种模态混合起来的振动幅值,但是共振频率仍被设定为同一值。用音乐术语来讲,音高始终保持不变,但是音量是可调的。
TOP
638#

至于拉弦乐器,它们的情况与此则大不同。你一弓能拉多久,小提琴发出的音就能以恒定的振幅持续多久。虽然能量还是要转化为声音和热量而散失掉,但琴弓总是在以一种正恰当的速率在补偿其能量的损失。如此一来,不同的振动模态之和便不能再被上述的简单方程式所描述,这一点,即是识别非线性系统的标志。对于此类系统,理论会更复杂,且,其复杂的结果和无序的振动状况是有一个适用范围的。小提琴琴弦所能发出的,悦耳的声音与刺耳的噪音的范围,正是这些复杂结果的例证。同样的,这一具有普遍性的解释也能很好地应用在可以持续发音的乐器上,例如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

弦的振动

     那么,小提琴的弦是如何振动的呢?140年前,赫尔曼.冯.亥姆霍兹第一个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当小提琴处于正常的演奏状态下时,弦看起来就在振动。用肉眼看来,弦进行着纺锤形的来回振动,就如拉紧的弹性弦的第一种自由振动模态一般。

                             图3   纺锤形振动





     不过,经过亥姆霍兹仔细的观察,他发现,弦是以一种让人意料不到的方式在振动:事实上,弦的来回振动是V字形的,即,弦在振动中其实被分为了两个直线部分,这两个直线部分相交处,是一个突出的尖角。我们用肉眼所观察到的弦的振动之所以是一条柔和弯曲(纺锤形)的曲线,是因为这个尖角一直沿着这样的一条曲线来回移动。所以说,我们通常看到的,只不过是弦振动的包络线,或者说,大概轮廓。

             图4      V字形振动    








      弦的这种运动方式,被称作亥姆霍兹运动。

      V字形的顶点,即被称作亥姆霍兹拐点,这个点,是沿着弦来回移动的。亥姆霍兹拐点每次通过琴弓与琴弦接触点时,都会使粘着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当该点从琴弓出移动至手指处再移回时,琴弦粘滞在琴弓上并被其拖曳着移动;接下来,当该点从琴弓处向琴马处移动并返回时,琴弦会沿着弓毛滑动,其滑动的方向是与琴弓的运动方向恰好相反的。这两种摩擦状况之间的来回变换,即其系统的非线性要素。

     图5      琴马,琴弓,手指三者的示意图
TOP
639#

如果小提琴演奏者右手持弓压弦太轻,那么,弦将不会进行亥姆霍兹运动,而替之以双滑动运动:如此一来,琴弦上将会出现两个移动的拐点,而且每次振动循环中,都会有两段滑动摩擦。其结果就是,哪怕发出的音确实是与亥姆霍兹运动所产生的音据有相同的音高,但波形和音色却大大不同了。不管出于什么历史原因,这种声音是被认为不可接受的,至少对于西方的古典学派小提琴家来说是如此的。你的小提琴老师可能称这种情况为“声音太虚”,并告诉你要加强运弓的练习直至你不再发出这种声音为止。这种从亥姆霍兹运动到双滑动运动的转变规定了一个琴弓压力的最小值(琴弓压力即琴弓施加到琴弦上的压力)。

      同样的,琴弓压力也有一个最大值。如果你右手持弓太用力,小提琴将会发出刺耳的吱吱嘎嘎声而并非悦耳的音符。琴弦的振动不再规律,而转为一种杂乱的模式。不用说,小提琴教师也不会提倡这种声音的。

除琴弓压力以外。。。

      琴弓压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所告诉我们的,是一些演奏小提琴时有趣的困难。对此两个临界值情况做出简单的分析以后,我们发现,除开其他相关因素以外,他们都与琴弓和琴弦的接触点位置相关。假设有效弦长为 ,琴弓在距离琴马 处施力,这里的 是一个比通常情况下的小提琴演奏更小的数值。结果表明,最大琴弓压力是与 成比例的,最小琴弓压力是与 成比例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约翰.谢林将这两种情况综合归纳于一张图表中。以对数标尺来绘制此图,这两个幂律关系则会变为直线关系。该图表如下所示:

     图6    持续稳定运弓情况下,琴弓压力与琴弓接触点的关系








      楔形阴影部分,表示进行亥姆霍兹运动的区域。在此区域之外,琴弦就会发出我们在前文所描述的难听声音。很显然,琴弓离琴马近一些会更容易产生亥姆霍兹运动——但如果琴弓太过接近琴马,阴影部分将会聚到一点,反而不易于产生亥姆霍兹运动了。

      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这张图表是很有意义的。当你尝试着要开始演奏小提琴时,你需要顾及到很多不同方面:控制琴弓只触压到想要拉的那根弦,调整你的左手去按正确的音准位置等等。所以,一个初学者很可能就没有对琴弓在弦上的接触位置,即 ,引起重视。换句话说,一个初学者也许会在如上所示的谢林图表中进行着或左或右的随机水平摆动。如此我们便可由此图表所示的亥姆霍兹运动所知,即便琴弓压力不变,这样的随机摆动仍会导致其运弓情况落入最小压力线下方或者到达最大压力线之上。

演奏性





      当然,为了学会演奏小提琴,这还远远不够。谢林图表只不过是告诉我们关于在稳定地运长弓时获得亥姆霍兹运动的可能性。

      但是,小提琴演奏家并不只想要用这样的长弓慢弓来演奏。处于音乐上的目的,演奏家通常要用到例如顿弓跳弓等各式各样的弓法。技巧更好的演奏者也许会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如果我用这样那样的弓法,我能得到亥姆霍兹运动么?需要多长时间这种运动才能确定?”第二个问题尤其地重要。因为琴弦从不规律运动到亥姆霍兹运动通常有一个过渡过程,这个过渡阶段可能会使得乐声开始时听来刺耳。一个好的持弓姿势这个也许能使此过渡期最小化,并且迅速地确立亥姆霍兹运动从而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

      乐器的演奏性也就由此而被提出了。每个人都知道有一些小提琴远比其他琴值钱。既然通常情况下所有小提琴看起来都差不多,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乐器的声音之美很难用科学术语来定义,因为你首先得确定对于听众来说什么意味着好听的声音。不过,如果你观察演奏家试乐器,你也许会听到一些诸如此类的评价,“我不喜欢它的声音,不过它真地很好拉”,或者“声音不错,可是太不敏感了”。演奏者不止对音色感兴趣,还对是否易于演奏感兴趣——即乐器的演奏性。如果一把小提琴相对来说更容易上手,也就是说更容易快速产生亥姆霍兹运动,那么对于演奏者来讲,它可能会更受青睐。

演奏性

不似声音之美,演奏性是可以通过建立弦振动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科学研究的。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复杂模型被建立起来。这些模型太过于复杂以致于不能用纸笔来解了,但可以用它们来进行在一把特定的小提琴上,针对相应的弓法琴弦所做出的响应的电脑模拟。这些模型能够解释小提琴琴弦相关的很多复杂现象,而且也能够开始被用作探索一些制作上的问题的答案:怎样才能使得琴弦琴弓和琴主体本身的设计,被改进地更适于演奏呢?

这些理论模型,以一种奇妙的循环而被直接用来制造音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用电脑来实时运行一些越来越复杂的仿真模型和用其来做“虚拟乐器” 也已成为可能。在虚拟乐器中,其电子仪器的基础即乐器的数学模型。一些最为昂贵的音乐合成系统正是使用的这种被称之为物理模拟合成的方法。

考虑到小提琴琴弦振动的复杂方式,学习如何演奏小提琴是件极为困难的事也不足为奇了。无论你是个初学者或者已经在学习更多艰深演奏技巧的人,在取得亥姆霍兹运动与发出不好听的浮躁刺耳声这两者之间,仅有一线之隔。
TOP
640#

辞海》对“声波”的解释:“弹性媒质中传播的一种机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为纵波,起源于发生体的振动。声波传入人耳时,引起鼓膜振动,刺激听觉神经而产生声的感觉。但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超声波)和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次声波)一般不能引起感觉,只有频率在两者之间的声波才能听到,故称可听声。”小提琴这一弹性媒质,其振动频率最低为195.998Hz(G弦空弦音),最高为4186.008Hz(E弦指板末端的C5音),它产生的声波当然全是可听声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