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41442443444445446447448» / 97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查看: 2621539|回复: 9777
4441#

第九首《C大调弦乐四重奏 . 拉祖莫夫斯基》作品59之三
奥地利音乐家称这首为“英雄”四重奏,因为它与《第三交响曲》相似,也是属于在贝多芬作品中最能表现这位大师精神的作品之一,它表现的是一位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决不消沉,在黑暗和孤独中勇敢奋斗的巨人精神。
第一乐章 引子 快板
我们已知贝多芬受莫扎特A大调四重奏的影响,同样莫扎特C大调“不协和” 四重奏在这首乐曲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虽然贝多芬的这首引子与莫扎特“不协和”引子长度相似,但无论在结构、节奏、和声中更为含糊而不确定:以突强进入的减七和弦一下子揪住人心把人们带入紧张的环境,远处出现的远离主调的和声似茫茫然寻找人生之路,在灰蒙蒙的夜里探索……
生动的快板,第一小提琴带着试探的口气奏出主题,这里与主题相比也许带起拍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一切都从这里引出,当主题再次在D小调上重复时已变得带着内在的轻快和优雅,而当乐曲转到了主调C大调时,出现的是带有胜利喜悦的肯定的陈述了。与莫扎特C大调十分相似的连接部有一种休闲的意味,大提琴大幅度的上行后原先的节奏又推出了新的音调并引入了第二主题: (乐谱略)
这里以十六分音符加上八分音的跳入也是节奏意义大大超过旋律的,它创造了 一种庄重而安祥的气氛,结束部坚强有力的性格使人联想到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这首快板乐章的结构具有大乐队的性格,我们惊叹四件弦乐器的弱奏竟有近百人的交响乐效果,结尾处突然加快了速度,象是奔向那既定的目标。
第二乐章 行板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乐章,在沉重的大提琴拨弦下,小提琴奏出了郁郁不欢的旋律,它不象是近期的悲痛,而是对以往伤心事的回忆,中提琴突然痛哭了起来:
(乐谱略)
其他乐器也深深地陷入了悲叹和安慰,第二主题有点象是痛苦中带着眼泪的微笑,这首行板不是沉重的慢板,而是有深度的类似小快板的行板,即不能浮躁,也不能拖沓。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
人们以为贝多芬会象作品59前两首那样写出一首光彩的诙谐曲,却不料在悲切的第二乐章以后出现的是一支淡淡的法国风格的小步舞曲,精致优美,舞步轻快。乐曲的中间部分充满了昂扬的精神,和传统的小步舞曲不同,乐曲并没有回到原先的主题,而以结尾代替了传统的全乐段重复,大提琴经过几次徘徊,好象有点忧郁不决,有种期待,之后不停顿地进入了下一乐章。
第四乐章 快板 赋格曲
这是非常著名的赋格曲,与贝多芬作品133的那首大赋格相比规模不如后者,故也有称这首为“小赋格”的。这首赋格曲无论从音乐结构,调性布局,声部安排,力度对比,感情力量都应视为完美的范例。这里贝多芬找到了音乐的“种子”,即以一个小小的动机为核心而发展成为大格局的创作手法,乐曲发展的逻辑性,音乐之具有巴赫式的古典美都是无与伦比的。
贝多芬构思这首赋格曲时所留下的笔记中有一段话,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部“小赋格”:“你再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耳聋感到羞愧,别人也不应怀疑这点,难道在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阻碍你在音乐中充分表现你的内心灵魂吗?” 一位贝多芬的朋友写信给歌德:“啊!歌德,恐怕没有任何王子或皇帝会象贝多芬那样意识到他所具有的权力和力量了,他站在那里,笔直挺立,带着百折不挠的精神……”。
由中提琴开始的赋格主题是一个恒动动机,很快就象燎原之火贯穿全曲。四个声部分别在G弦(第一提琴)、D弦(第二提琴)、C弦(中提琴)、G弦(大提琴)上各自发挥就象是四重奏华彩乐段,到达高潮时又出现了原先的节奏。这首赋格曲诞生不久便被不少指挥家用弦乐队演出,气势雄威,激动人心。当今的四重奏常有为这乐章奏得太快的倾向,如瓜乃里四重奏甚至超出贝多芬所标的二分音符=160 到了168~172,而较传统的阿马迪斯四重奏和意大利四重奏则将速度定在144~152之间。
TOP
4442#

原帖由 红茶 于 2011-7-26 15:41:00 发表
罗西尼弦乐奏鸣曲DG版你们认为咋样?


我认为Philips 阿卡多,四重奏版为首;其次是Decca 马里纳,圣马丁乐队版为次;3、Denon 意大利合奏团,4、DG;5、Philips I musics 版。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7-30 02:53:23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443#

回复 4444# 中山张 的帖子

谢谢 我没有问题了
TOP
4444#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26 15:37:00 发表
那我就用发烧友方式请问先生了:罗西尼弦乐奏鸣曲在阿卡多版本中G大调第1奏鸣曲中,由那几把乐器?先生在面对扬声器位置中这几把乐器分别在那几个位置,阿卡多在左手位还是右手位?


两小,1大,1底大。
位l置:1小,左、前;2小,右中、中前;1大,左中,中后;1底大,右后;大概这么样,准确位置很难描述准确。
阿卡多在左前。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7-26 17:02:49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445#

回复 4446# 中山张 的帖子

我的听感是第一、二小提琴在第一排,左手是阿卡多(使用瓜内利)、右手是第二小提琴(使用斯特拉迪瓦里),第二排是大提琴、低音提琴,大提琴在左侧,低音提琴在右侧;我的理解与先生相同吗?
TOP
4446#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26 16:31:00 发表
我的听感是第一、二小提琴在第一排,左手是阿卡多(使用瓜内利)、右手是第二小提琴(使用斯特拉迪瓦里),第二排是大提琴、低音提琴,大提琴在左侧,低音提琴在右侧;我的理解与先生相同吗?


我是用日本Philips三洋压碟CD作试听(不同版本可能会有偏差)。

我的听感是:首小提琴(阿卡多:瓜内里)左中前;大提琴在首小、左斜0.5米、后1.5米左右;次小提琴比首小提琴要后50CM左右,在右中间再靠左一点点位置;底音大提琴在右后,大概距离次小提琴2米左右,比左大提琴要后一点。(位置我大概说得比较准确的了)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7-31 06:48:33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447#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26 16:31:00 发表
我的听感是第一、二小提琴在第一排,左手是阿卡多(使用瓜内利)、右手是第二小提琴(使用斯特拉迪瓦里),第二排是大提琴、低音提琴,大提琴在左侧,低音提琴在右侧;我的理解与先生相同吗?


先生您那套是什么版的。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448#

回复 4449# 中山张 的帖子

小日本的PHILIPS版
TOP
4449#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26 17:05:00 发表
小日本的PHILIPS版


这个碟,您要说清楚版本,每一种版本声音区别很大的。

日本有:

1、最早期80年代三洋压碟的

2、90年代中,24Bit 红标厚胶盒

2、90年代中,24Bit 限量版纸盒(象LP外盒那种)

4、90年代中,24Bit红标环境纸皮版

5、2002年,24Bit 蓝标版.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7-26 17:32:12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450#

回复 4447# 670707 的帖子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26 16:31:00 发表
我的听感是第一、二小提琴在第一排,左手是阿卡多(使用瓜内利)、右手是第二小提琴(使用斯特拉迪瓦里),第二排是大提琴、低音提琴,大提琴在左侧,低音提琴在右侧;我的理解与先生相同吗?


这个碟,您要说清楚版本,每一种版本声音区别很大的。先生您是用以下那一种的?

日本有:

1、最早期80年代三洋压碟的

2、90年代中,24Bit 红标厚胶盒

2、90年代中,24Bit 限量版纸盒(象LP外盒那种)

4、90年代中,24Bit红标环境纸皮版

5、2002年,24Bit 蓝标版.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7-31 06:45:41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