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37438439440441442443444» / 97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查看: 2626049|回复: 9777
4401#

回复 4402# 670707 的帖子

谢谢先生指点,贝的四重奏小弟有两个,一个是意的一个是贝的,都是看书入碟的,都还没有细听,以后按先生提示听:-)
TOP
4402#

回复 4401# 670707 的帖子

先生继续。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403#

先生请看,作为专业演奏者和教授,他们是如何理解作品和演奏的,我们听音乐就应该在其中找到应有的信息和共鸣:
第七首《F大调弦乐四重奏 . 拉祖莫夫斯基》作品59之一
在作品59的三首中,这一首的风格还算是比较接近早期四重奏的,但在曲式上要比早期传统的要自由的多,在音响上,贝多芬将四件乐器的表现能力做了许多探索,并试着弦乐器上创造出其他乐器的效果:如双簧管、单簧管,甚至风琴或竖琴,在第二乐章的诙谐曲中还能听到圆号的音色。
第一乐章 快板
在几乎没有任何准备下,大提琴就引进了主题,第二提琴及中提琴以八分音符作伴奏音型,这种伴奏音型虽然在海顿的四重奏慢板中常能见到,这里贝多芬用在快板,并后来被人们认定为四重奏的典型写法。主题由重复的八分音节奏控制,这种典型的弦乐断音奏法,又是相当普遍的和弦,却以不很古典的方式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仔细一听原来低音旋律与上声部构成了主和弦的第二转位,这在早期都是作为不和谐和弦的,旋律到了第一小提琴,还是处于不稳定的调性,直到第19小节才第一次出现了主和弦!第二主题是从第一主题中引出的,建立在F大调上,十分和谐温暖,先由第一、第二提琴后由中、大提琴奏出的号角似的三四度音程的二重唱日后对舒伯特显然有深刻的影响,在他的《死与少女》及《C大调五重奏》中一再出现。第二主题的第二部分由大提琴连续向上跃进而引入的,带休止的八分音符使人联想起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定音鼓的节奏,小提琴旋律时而在高处翱翔,时而以六连音爆发出高潮,高低音区的回声般的呼应也使人联想乐队中的管乐音色。
据说贝多芬在写《第三交响曲》时曾取消了传统的呈示部须反复一次的做法, 但后来又恢复了。在这里贝多芬似乎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方法:在103小节开始的发展段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呈示部的反复,但四小节后即进入了第一发展段,原先主题的材料成了乐曲不断发展的无穷源泉,四件乐器充分陈述,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一个个新的境界,当转调到降D大调时,第二个发展段开始了,这次是以赋格形式出现的,原来的节奏成了对琴的声部,这长达一百多小节的发展乐段,竟全部来自八个固定不变的八分音符音型。 (乐谱略)
第二乐章 诙谐曲 生动的小快板
在贝多芬四重奏中以3/8拍写成的快板除了作品18号第六首终曲为热烈欢快的舞曲外,作品18第四首的第二乐章与这乐章有不少相似之处,当然不论从内容、 篇幅、力度要求都是大大超过了前者了。
这首用奏鸣曲写成的结构庞大的诙谐曲既有舞曲的性格又是强烈狂热的,开始是两个动机间的对话,第一个动机其实就是只有一个音的节奏变奏,这个动机是如此简单,但却贯穿了全曲,我们想起舒曼的话:“贝多芬从街上随手拣起一个动机,但他能重新将它创造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和莫扎特不同,莫扎特往往是先完整的阐述主题后再片断地将它发展,贝多芬却正好相反,往往把小的动机积累最后组成了庞大的结构。这里至少有七个不同的小动机,它们既类似又一直在变化,这乐章具有一种渴望的精神,快乐和忧郁就象太阳和影子轮流交替。
第三乐章 非常伤感的慢板
如果说诙谐曲是以主题的高超变化及它们的巧妙组合成为精彩的乐章的话, 那么现在这首慢板是以它的简朴和宽广成为又一精华之作。在这乐章中仅有两个主题,但它们的表现力却是无穷的。所具有的深度使这首乐曲早已超越了人们从技术角度对它的分析。开始时由一提轻声奏出主题,缓慢而安祥,以十六分音符为一小拍,八小节的乐句,第二次大提琴在高音区重复奏主题。一提的对位声部好似对大提琴的安慰。富有朝气的音型出现了,好象告诫人们不要一直沉溺在悲哀之中,生活中还要奋起。虽然又回到了忧郁深沉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简单的几乎就是小调和弦的分解。哀伤的旋律后来变成了温柔体贴的对话,而伴奏变的错综复杂,乐器之间出现的精细配合,拨弦的琶音进行,流畅的快速音符。最后第一提琴以一连串的六十四分音符奏出音响明朗的华彩乐段。 此时已转成大调,直到出现在C音上的颤音,这个音直接成为F大调的属音,这样就不停顿的进入了下一个乐章。
第四乐章 终曲
采用了2/4拍的俄罗斯民歌为主题,贝多芬选择了这首民歌好象有某种暗示,这首基于斯拉夫性格的民歌有种伤感又夹杂着生活乐趣的复杂情感的流露。这首终曲是具有双重性格的,即又生命和快乐的火光,也隐藏着暗淡,人们认为这是贝多芬所写的最有启发性,最有趣的乐章,甚至超过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的终曲。主题开始在F大调,很快转入D小调,大提琴小提琴奏出后达到了十六分音符的最强音,接着由第二提琴引出了流畅了第二主题,此时整个音区都比较高,中、大提琴的后半拍使得气氛有点不安,转入极轻后又突然爆发出上行音阶。 这乐章中的音区跨度特别大,对演奏技术的要求也特别高,无论节奏音准都有相当的难度,结尾是以主题的后半句为材料的,后来主题又成了柔和的慢板,紧接在F大调主和弦的急板下结束。
TOP
4404#

回复 4405# 670707 的帖子

07兄辛苦了!谢谢!我个人感觉对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还是更喜欢一点!她们太美了!美得让我什么都不愿想!当然什么也都可以想!哈哈!
TOP
4405#

这样听古典音乐起初可能会使我们比较累,如果养成一种习惯或大致做法,到时去听现场音乐会,我们也不是听个响声了。
TOP
4406#

回复 4406# xin889 的帖子

先生也想要莫扎特弦乐四重奏作品分析?
TOP
4407#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26 13:00:00 发表
我以前在听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唱片时,总爱将这篇文章和其他资料阅读几遍,然后开声聆听,因为弦乐四重奏是非常高级的音乐形式,四把乐器就是一个世界。在丁老师的文章中,你会学到音乐是如何变现,作曲家是如何用弦乐器模仿大自然及其他器乐之声,深入浅出的文章,值得我们收藏啊!


先生与我就刚相反,我听曲前是什么都不看的,把曲子听到自己都会唱后,再看有关曲的资料;然后在日常中再听。这样会更深刻。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408#

回复 4408# 670707 的帖子

莫扎特为双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写的F大调四重奏KV 370有吗?
TOP
4409#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7-26 13:48:00 发表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26 13:00:00 发表
我以前在听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唱片时,总爱将这篇文章和其他资料阅读几遍,然后开声聆听,因为弦乐四重奏是非常高级的音乐形式,四把乐器就是一个世界。在丁老师的文章中,你会学到音乐是如何变现,作曲家是如何用弦乐器模仿大自然及其他器乐之声,深入浅出的文章,值得我们收藏啊!


先生与我就刚
有道理!妙在不同也!
TOP
4410#

回复 4406# xin889 的帖子

原帖由 xin889 于 2011-7-26 13:43:00 发表
07兄辛苦了!谢谢!我个人感觉对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还是更喜欢一点!她们太美了!美得让我什么都不愿想!当然什么也都可以想!哈哈!


莫扎特这套飞利浦,意大利四重奏团演的很好。
1.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1/7/26 18:02:58 上传)

1.JPG

2.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1/7/26 18:02:58 上传)

2.JPG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7-26 18:03:51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