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随笔之浅聊大箱子与小箱子 [复制链接]

查看: 54308|回复: 173
161#

原帖由 george.4 于 2012-6-15 11:17:00 发表
这首歌,芭芭拉史翠珊也唱过,但是没有英国的两人组合有味。我非常喜欢听,英国的猫王。他的《OCEAN DEEP》,是我接触理查的最早歌曲。


有贵族气的英国老帅哥,我也有他的专辑。
TOP
162#

好贴,有营养,有共鸣。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63#

原帖由 镁声绕梁 于 2012-6-15 11:48:00 发表
好贴,有营养,有共鸣。


谢谢,您的帖里的很多观点我看了也很同意。多交流!
TOP
164#

最近录音盲听贴受到了很多的朋友,参与的热情也很高,不管结果如何,我觉得这都是个好活动。至少它让你听声音,而不是争概念。

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朋友能提供这种资源和交流,少争吵,多听音乐,和谐论坛。
TOP
165#

我的朋友胡敏强也是位录音爱好者,原先有调音师证书,近阶段也一直在研究琢磨录音方面的设备和学问,已经买了一些话筒和设备,准备在合适时机也开始玩玩录音,可能以现场模拟格式录制本地的一些戏曲演唱,及一些专业人士的乐器演奏。我也非常有兴趣参与。如果录成了,又能转换成数码格式。我们也有兴趣放到网上和大家交流分享。
TOP
166#

谈音乐说音响,说好说坏,各人心里总得有本帐,或是说是判断的相对参照标准。

我基本上有两个,一个像真,二是感情。

像真这个话题很大,牵涉到像什么地方的真,像什么音乐的真,像到什么程度的真,像那些方面的真。甚至是不是要超越简单的像真模拟,而进入进一步的艺术提炼,变型和加工。
TOP
167#

我目前的像真标准是,能让我的感觉重现坐在一个音乐厅中排中间位置听一个乐团的演出的感觉。如果是乐器独奏,位置可视录音情况前移。

每次去听现场,我都会闭上眼睛,将自己的感觉在音响和现场听到的声音之间作个切换对比。说实话,很多人,特别是音响迷,特别追求声音的量感和下潜,但就我在国内外多个音乐厅各种位置反复听的感觉,我觉得现场的音量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过也就是一对书架箱正常播放的音量,定音鼓敲打的时候,我能听到低频,但要说踏地而来,卷裤腿,泣鬼神的,圣海伦火山爆发般的极低频震撼,我真没能体会到过。
TOP
168#

要说我在现场最享受什么。除了音乐内容那自不必说,声音上,敲钹打鼓倒也习以为常,铜管雄壮倒也不是难听,长笛悠扬也真好听。我最享受的还是那弦乐组的齐奏。特别小提琴组的优美齐奏,那个舒服啊,真是比什么都舒心。
TOP
169#

根据我的审美习惯和爱好,我的音响像真目前的认识和标准就是:不要求高于现场,不要求器材个性突出,风格独特,以能尽可能向现场靠为佳,最好能让我闭上眼睛有重回现场的恍惚感。音乐表现的风格嘛,就让唱片里的艺术家来尽情挥洒吧,系统就尽可能不添油加酱为上。

低频可以适当做出妥协,但也不能一点没有,中高频一定要鲜活,细节丰富,传真度强,声音要开放开扬,不能瘪缩萎靡,音乐表情不能呆木平直,要有精气神。所有的伟大的音乐都是作曲家带着感情去写的,演奏家带着感情去演奏的,唱片公司认为达到了以上标准才会出版的。所以,听音乐,可以不让你去思考人生和世界的哲理,但是一定要让你于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引起情感的涟漪。如若不然,又何必终日呆坐于前。

这,就是我对好声音,好音响的认识。
TOP
170#

说到录音,还真的可能就要开录。
刚才胡敏强电话告诉我,周末有个上海的音乐爱好者兼业余小提琴手(上海交响乐团小提琴家的学生)要到常州来玩玩,听听我们的系统,并带了他那把据说挺不错的琴过来,可能准备安排在我的听音房一边演奏一边录音玩玩,由胡敏强安排录音设备和操刀。第一次录音,很好奇,也挺有兴趣,不知道能录成什么样子。

如果录制效果还过得去,又能转成数码格式,到时候上传到网上和感兴趣的朋友交流分享一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