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展的弦乐四重奏现场表演是对场内所有的音响的最大讽刺!!! [复制链接]

查看: 87143|回复: 307
81#

上图
最后编辑一加一等于? 最后编辑于 2010-09-07 11:41:40
TOP
82#

其实就是换能方式不同而已!!
乐器演奏--人耳
乐器演奏--麦克风--功放--扬声器--人耳
乐器演奏--麦克风--记录刻制cd--cd机--功放--扬声器--人耳

仿生就是仿生,再像也是假的,哈哈
玩的劲头比工作的劲头大
TOP
83#

看楼主激情扬溢的描述,几把提琴的历史应该很有些来头,几位琴师应该也功夫不浅,乐队选择的演奏位置和环境混响(听众数量)恰当,楼主听音的位置也应该不错,距离乐队较近4~5米(以内)?

在乐团乐队工作过才知道什么是乐器的质感,HIFI追求的方向就是类似这样的近距离声音质感和乐队氛围的还原再现。

但是HIFI音响系统追求的只能是尽可能真实的还原唱片里的信息,录音师给你什么,你就只能听什么。

现在的唱片大多数后期“润色”太重,太夸张,五六十年代的录音相对还好的多。不过从录音开始,就已经丢失一些信息,改变了一些信息,仅仅唱片里记录下的信息想绝对真实都很难很难…………,更不要说音响系统还原出来的声音真实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4#

回复 1# ray_ji 的帖子

我觉得玩音响/音乐,心态中性点好些
生命在于运动!音乐源于自然。。。。。。。。。。。。。
TOP
85#

我离得其实比较远,远到连小提琴和中提琴都看不清。听声音应该是有一把中提琴。前面有烧友说有两把中提琴,我觉得比较奇怪。

录音确实是个大问题,录音已经少了很多东西,后期几百上千万的器材再也难找回来。

仔细想想,应该是当时演奏对音乐内涵的表达比音响系统好太多太多了。

有人说高频吸收过多,但我感觉比音乐厅内的高频泛音多得实在太多了。也许我站立的那个位置是个耦合点吧。当时我和千机变站在那里,两个人听呆了。我旁边还有偶遇的两个不发烧的朋友,事后也是赞不绝口。
逗你玩儿
TOP
86#

那几把琴老的100年,年轻的60年,跟大师录音用的名琴没得比,但比普通琴要好很多很多。
逗你玩儿
TOP
87#

哦!如果你的位置再好些,还能听到更好的感受……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8#

原帖由 逸之仕 于 2010-9-7 10:42:00 发表
不刷新自己的认知,故步自封,就唯有接受现实好了。现代音响器材的总还原度不会超过十个百分点的。这是逼真技术揭示的佐证。
接着忽悠,使劲忽悠吧。
TOP
89#

现场永远是器材的榜样和标准啊。如果放弃现场这个标准,音响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演绎是对作品的再创作。录音是对演绎的再创作。回放是对录音的再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人决定着艺术的创作和再创作。人决定着技术和艺术,人决定着一切。
最后编辑胡敏强 最后编辑于 2010-09-07 12:23:13
旋律是音乐的生命,是器材的灵魂。
TOP
90#

这次展览我没有去,但以音乐厅的感受来比较,我的中低档丹拿已经很接近现场的了,只是高频过亮了一点点。
初烧,但只爱丹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