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两个概念完全混淆了。采样频率是指时钟电路内部电流的震荡频率,不是物理的声学频率。单位时间内,用高频率的震荡电流采样来记录物理世界的某个声学频率,比低震荡频率电流采用而得的声学频率,还原效果更加平滑而真实。在电声学层面上,单位时间内记录下来的物理声音在数量上更多,在计算机声学层面上的离散程度更大,还原后,在听觉上,效果就越靠近真实情况。正如计算机图形学,单位长度内的像素点越多,视觉上越细腻,反之就马赛克。44.1k的普通cd采样频率,当年定义之时,是考虑把人耳听力极限的22k翻一倍外加一个低通门限而来,目的是为了减小文件体积,因为cd介质容量小又要保证一定数量的音乐信息。所以不要误会说什么人耳听力极限也就22k,用更高频率采样是无聊,这个是错误的。
有关于超声波的音乐学意义,这个也是带有时代特征的认识。声音之所以能在空气介质中传播,是因为有声音压力差,压迫到鼓膜上又能被听到的自然就觉声了。过去的认识是听不到的频率,音响系统就直接忽略掉。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在真实环境中“感受”乐器制造的声场,即包括可听音,也包括不可听到的超声波。听不到的超声波依然在压迫人体,鼓膜没有反应,却能被脸部尤其是额头皮肤的神经感应到,进而作用到心理上连带听觉一起发生反应。所以我们在音乐听“感受”现场演奏时,往往有种声浪扑面而来的压迫感,而通过音响“听”音乐重放的时候,得不到类似体验。要制造与音乐声场同步的超声波不是做不到,技术社 可行,经济上太昂贵。一直以来就只在可听音频段内努力罢了。
不要再把采样频率跟声学频率的生理极限两个连起来扯。还有心理声学的问题的,在高低频段由于生理听觉迟钝,听觉频率是不能按照物理频率来处理的,这个在各种乐器定调之时就要针对性的做处理,不学音乐声学的人,自然不能理解这些关键因素了。
记住,震荡频率越高的电流采样,还原音质越逼真、过度越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