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位昔日通信攻城师眼中的CD音源 [复制链接]

查看: 63740|回复: 276
171#

原帖由 greatfan 于 2009-6-22 10:36:00 发表
1.发烧友要绕过这道坎,办法前面说过,就是通过PC先把CDDA无损地抓成二进制文件。
PC 的CD-ROM也是光驱啊,也有马达啊,这道坎好像也没绕过吧?
2.提高采样率。
SACD,VIDEO-CD 如何?
3.或者参考英国之宝那样的设计,利用CD-ROM的纠错能力,大容量缓存提供延时或者配有更强健的纠错方式....
采用缓存(减少Jitter的影响),是很成熟的技术,也很廉价,这么简单的方法,设计专家们没想到? 所以应该不是少数商家的行为. 验证方法很简单,打开机箱,看板卡上的内存芯片就知道了.

1.感觉老兄对CD光驱播放与CD-ROM读取,还是没怎么留意两者的差别以及和时间的关系,前面讨论了很多了。我说的马达,是指CD的“实时”播放还依赖马达(泛指激光读取这种方式)已经落伍了,一定要注意“时间”这个概念,当然了本质还是纠错。
2.SACD还缺乏资料,如果高速比特流信号绕过PCM-PWM的转换直接进行D类放大输出,就是传说中的全程数字放大(不过我想不出它怎么控制音量,因为中间没有模拟量的幅度信息),想象一下好象会有不错的效果。SACD采样和解调方法有独到之处,Jitter和纠错的状况我没法停留在理论上猜测,个人认为处理不当一样有严重的Jitter,视乎厂家整体的设计思路和制作水平,具体产品具体分析。至于DVD-AUDIO,貌似没有讨论价值,换汤不换药的事情。
3.这种设计对CD多少有创新的味道,而想到和实施是两回事,毕竟发烧是少数人的事情。貌似类似的成品很少,普通CD肯定不会这样设计,对它而言不是一个廉价方案。也没法一一去验证。
TOP
172#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09-6-22 8:46:00 发表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09-6-21 9:44:00 发表
哈哈,一群好玩、固执但不会有作为的烧友。

老浦东就先将就着天天听PC HI-FI,等着大家搞出惊世骇俗的中国造CD机,然后也去排队买一台。

我等,我等,我等等等-----------------------。

---您还是别等了,我等菜鸟造不出包治百病的大力丸,连jitter这样的东西都没搞清楚,还妄谈什么标准设计。只是这世界上成仙得到之法太多太多了,可总也轮不上我们。呵呵呵呵呵。。。。。
TOP
173#

回复 171# 未仔的贱骨头 的帖子

3.这种设计对CD多少有创新的味道,而想到和实施是两回事,毕竟发烧是少数人的事情。貌似类似的成品很少,普通CD肯定不会这样设计,对它而言不是一个廉价方案。也没法一一去验证。

发烧友们用的肯定不是普通CD,一块512K的缓存不超过10元,再加上配套成本,相对动辙上万的CD机来说应该算廉价吧?如果没法去验证,楼主怎么就肯定不会这样设计呢?没法一一验证,OK,请楼主举例一款HIFI CD机不是这样设计的(没加缓存)?

1.感觉老兄对CD光驱播放与CD-ROM读取,还是没怎么留意两者的差别以及和时间的关系,前面讨论了很多了。我说的马达,是指CD的“实时”播放还依赖马达(泛指激光读取这种方式)已经落伍了,一定要注意“时间”这个概念,当然了本质还是纠错。

有了二级缓存,CD的读取/播放就不是“实时”的,纠错便有了更多时间。

如果数据传播(音乐发布)不依赖激光读取,还有什么更方便的方式呢?互联网,U盘?
最后编辑greatfan 最后编辑于 2009-06-22 13:01:42
Hi - Fi ≠ Hi - Price
TOP
174#

1.要考虑开发成本。万元的CD还是“廉价”了,可以这么说,1万以下找不到采用DSP、CPU主板和独家缓冲解码技术的成品,就是采用这样解决方案的PC-HIFI其售价恐怕也远高于1万。市面上90%以上CD都没有这样的设计,所以不用去验证了,更不必举例。
2.“有了二级缓存,CD的读取/播放就不是“实时”的,纠错便有了更多时间。
如果数据传播(音乐发布)不依赖激光读取,还有什么更方便的方式呢?互联网,U盘? ”我说的是读取方案的差异,不是承载方式的差异,用什么方式发布是另一件事情。
TOP
175#

英國之宝208的方法如何?
最愛單端三極管的聲音
TOP
176#

顶·········
TOP
177#

原帖由 未仔的贱骨头 于 2009-6-22 0:56:00 发表
这个帖子不客气地揭露时下数字音频的种种弊端。光环下的数字音频有如此多的音质扭曲,发烧友回归磁带、LP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如果不计算成本地设计一部发烧CD,首先要修改CD-AUDIO标准。
这话有点太大了,简单地说:
1.把CDDA之类的音频格式改成纯粹的二进制文件格式,采取和软件光盘一样的编码或者更强健的编码。这样就不依赖光驱了,为什么到今天数字传输还要抱着一个马达不放,商业需求而已。不同

-------------何庆华的东东好像就这样,不知道有谁听过?
TOP
178#

原帖由 未仔的贱骨头 于 2009-6-22 13:49:00 发表
1.要考虑开发成本。万元的CD还是“廉价”了,可以这么说,1万以下找不到采用DSP、CPU主板和独家缓冲解码技术的成品,就是采用这样解决方案的PC-HIFI其售价恐怕也远高于1万。市面上90%以上CD都没有这样的设计,所以不用去验证了,更不必举例。
2.“有了二级缓存,CD的读取/播放就不是“实时”的,纠错便有了更多时间。
如果数据传播(音乐发布)不依赖激光读取,还有什么更方便的方式呢?互联网


3000元一台的电脑就已经很不错了,一万元以下“找不到”???

发烧友真是太有钱了,哈哈哈!!!
欢迎访问淘宝店:http://store.taobao.com/shop/view_shop-842906440f6f98c0679d50b162e7a065.htm
TOP
179#

CD标准太陈旧矣,高速发展的数码技术似乎与音响界无缘.可悲!
相对视频技术,犹如仍在研究LD画质的改善.
最后编辑afom 最后编辑于 2009-06-24 14:14:01
TOP
180#

顶顶难得一见的技术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