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复制链接]

查看: 52521|回复: 259
61#

qy123 在 2007-3-2 16:55:19 发表的内容

欣赏老一辈音乐家的艺术,除了单声道老录音别无选择啊,但单声道老录音的确是低保真:)


和您一样无奈。
TOP
62#

小提琴是最难录好的.我也知道老录音的种种缺陷,包括前面各位所讲的都有道理,但奇怪的是"超级小提琴之声"却能完美的保存下来,而现代录音却不能.很明显的,克莱斯勒,海菲滋,胡伯曼,西盖蒂,年轻梅纽因,蒂博,奥依斯特拉赫,每个人的Tone都不一样,都美,却美的不同,这就是我所谓的"超级小提琴之声"尽管转成CD损失不小,但还是可以明显分别,唯一一次听78转,那个声音啊,好的让你不相信是70年前的古董,现代转制的CD简直没法比,差距太大了!
试问现代新录音能做到吗?现在的克莱默,帕尔曼,阿卡多,穆特,明茨,郑京和,穆络娃的代表录音我都听过,大多数不看封面的话我真的不知道是谁拉的.除了这辈的修养不如老大师,没有个人标志性的Tone 以外,现代录音难辞其究!其中的两位我曾在同样的距离听过现场,发音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唱片好很多.为设么老录音能做到的现代录音做不到?





classicrach 在 2007-3-5 1:52:56 发表的内容
hyao 在 2007-3-4 22:25:47 发表的内容
[

什么是美好的小提琴音色与音质?


楼主的这句话实际上是我们分歧的实质,你追求的是小提琴音色与音质的“美好“,并将之等同于所谓的象真度。但很不幸————美与真不总是同义的。

录音技术的进步,单声到立体,模拟到数字,这些追求的是真。至于你听到的不美好,有多种可能,如所谓艺术标准的下降、如过分应用现代混音技术等等。将这些问题归罪于录音技术的进步就不合理。

说到底,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你可以喜欢这喜欢那,但真却是客观的标准,不能随你高兴地说。真的声音可以听来很美,但也有可能很糟。这不可怕,可怕的是糟糕的声音都听来很美,那才有问题。

早期的单声录音事实上都有极明显的高频损失,这往往会造成音色的讨好,因为这相当于加强了中低频,楼主喜欢这种音色,相信也会找到很多同好,但说这叫真实,进而说现代录音技术如何如何,那就变成了一种奇谈怪论了。
TOP
63#

一夜九次郎 在 2007-3-2 17:16:48 发表的内容
我不理解音乐意味着什么

我只是一味地消遣

前辈听碟已经到了柏拉图精神听碟的境界

俺还是处在听消闲且不需要加入谁谁谁精神的初级阶段

现在你的路还不适合俺


Don't pretend to be modest. You know yourself.
TOP
64#

ludwig2000 在 2007-3-4 21:53:54 发表的内容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井水不犯河水。

听历史录音的人用不着说听新录音或者发烧的人浅薄,发烧的人也犯不着说听爆豆音的虚伪,只要大家都能各自乐在其中就好了。为什么总有人想争出个子丑寅卯?
TOP
65#

转隔壁可能是录音师朋友的
“支持楼主的话题。
单声道录音好搞啊!立体声录音总是让我在摆位、环境上折腾个不停,什么声场啊、定位啊等等,最明显、头痛的是有些立体声的独奏录音,两个喇叭出来的声音总是耦合不出独奏乐器的位置和形体(只能听到乐器在厅堂的混响声),越是晚近的录音越是这样,另外,单声道录音听起来也暖厚、舒服一些。
我最近也喜欢起了早期录音,除了声音好搞以外,还有那个时代大师们的艺术素养和独特个性使我着迷。 ”
为什么简单又好声的单声道大家都看不起?是技术进步还是退步?
TOP
66#

楼上的理解比较客观,尽管还不是我的原意.
TOP
67#

hyao 在 2007-3-2 15:19:19 发表的内容
。。。。。。而资深乐迷则偏好克莱斯勒,艾尔曼,海菲滋,米尔斯坦,奥伊斯特拉赫,年轻梅纽因,追求的是音乐的诠释.泾渭分明.。。。。


楼主有统计?资深乐迷都偏好单声道?
我开始听古典音乐,就喜欢单声道录音,但听了几年,无所谓了。什么好听什么。
别太偏激。
TOP
68#

hyao 在 2007-3-4 22:47:20 发表的内容

您注意我的观点单声道好于立体声的前提是5件乐器以下的室内乐,不包括大乐队和交响乐。就我的实践,5件乐器以下的根本就不需要立体声。如钢琴独奏还有巴赫的大提琴小提琴无伴奏,用单只麦克风拾音,不用加入任何味精,单声轨制版,重放时用单只的全频音箱放声是最完美的方式。单件乐器本来就是点声源,要立体声干吗?多件乐器,只要是不大于5件的,重点在于各件乐器之间的音量平衡,单只麦克风也要好于多只麦克风的。


我注意到了,您是不是觉得您的实践就能代表科学?您知不知道为了探索声音奥秘,世界无数的科学家经历了多少次的实践?现在的声学发展哪一项不是无数次的实践结果?

在您的意识中,是不是单纯的把“立体声”定义为声源范围,我觉得您对“立体声”本身的认识是有偏差的。

立体声是根据双耳效应原理进行录制的,也就是说,我们是用两支耳朵听分辨声源的,我们的两支耳朵其实就是两支拾音器,声音由声源传到左、右耳的时间产生微小的时间差,形成声源的真实位置。这就是人为什么要长两支耳朵的道理。因为一支耳朵不能使我们得到真实的声音,同样,人长两支眼睛,也是为了重叠来得到真实影像。


我们听耳机,如果只使用一支耳朵听单耳机,您会发觉非常的不舒服,如果使用两支听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我们去电影院,如果音箱的摆位稍有差错,我们都能听出来,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双耳效应。如果只摆单声道的音箱,我想这个电影院就不用做生意了。

回到您讲的5支乐器的问题,您的想法非常天真,也很幼稚。以为声源少就不需要左右拾音,这其实根本不在于声源多少的问题,而是在于声音有没有很好的被还原。按照您的逻辑,其实应该讲,只有一件乐器的时候才应该听单声道,如果有第二件乐器,那么你单声道就不能反应两件乐器的位置?除非此二件乐器的位置是重叠的。

但问题在于,即便一件乐器,如果按您的逻辑,为了得到真实感,我们应该用一支耳朵去听,为什么呢,两支耳朵的位置不同,其中相差您一个脑袋的距离,这样是不是不完美了呢,所以,我建议您以后听单声道,不仅要只用一支音箱,而且只能用一只耳朵。

祝您得到您的快乐。
最后编辑lzyyj
TOP
69#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plczj
TOP
70#

克莱默、帕尔曼、阿卡多、穆特、明茨、郑京和,穆络娃录制的这些东西,想是主要为了愿意用两只耳聆听的人灌录的吧。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人不可能明鉴是非,既然有观念了,那又何必在乎以上所列糟粕之间的差异呢。不知道是谁拉的,很正常,因为你至少知道这拉的人是在为立体声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