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复制链接]

81#

双声道要是两个声道不能保持绝对的一致,听起来声音是会显得有些变形和扭曲.所以都要讲究配对,但也做不到百分之百的一致.绝大多数器材在这方面都是有缺陷的.我听历史单声道录音就不在皇帝位而在喇叭正面听.立体声录音就没办法了.
TOP
82#

莱纳 在 2007-3-2 16:16:20 发表的内容
想说些东西
但是没说清楚
不能让人信服


Smart comment.
TOP
83#

我们来看看后面这几个发言:

1,音乐感染力是现代的高级音箱、发烧录音所不可比拟的

老录音的“音乐感染”当然是“现代的高级音箱”无法比拟的,一个是音响一个是录音,怎么能比到一块去?

2,录音师大部分都是阴差阳错当上的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勃拉姆斯是谁

这事您是怎么知道的?我想请教,您见过几个录音师,您就敢用“大部分”来概括?您真不是一般人物。

3,个人以为古典的乐趣尽在这些老录音里,补充一点,本人基本不听交响,只听提琴、钢琴和室内乐。

您基本不听交响,就知道古典的乐趣,您也是神仙,莫非“提琴、钢琴和室内乐”就是古典的全部内涵?
TOP
84#

shinelb 在 2007-3-2 18:35:40 发表的内容
   我现在更喜欢音响,因为经典古典曲目基本上都听过了。只有不断追求音响,才能对这些音乐提起兴趣。


有道理。能把单声道录音播得好听的音响器材才是好器材!
TOP
85#

首先我讲的是一种现象.即现代的发烧小提琴录音不如1960年前好的单声道录音,至于原因我不确切,和大家探讨!
您说的建议,我呼吁现代的录音师应该好好利用现代科技,学习老录音师的录音哲学,把重现乐器的"原音"做为最高的追求,尽量少做处理.而不是迁就市场,发烧友的口味!
您的问题我没法回答,做为70年代生人,78转是很难听到的.唯一的一次有幸在一位老前辈家听到这些个宝贝,曲目有海老的,蒂博,克莱斯勒,艾尔曼,足足听了3小时.真的是天籁啊.而且每个人的音色都不一样,极美!比我同样曲目的CD转制不知好多少倍!要是CD,您说的听出海老用哪把琴我一定办不到,要是保存良好的78转就不一定了,如果是同一曲目用两把琴录的,我自信一定能听出区别的.




felixcat 在 2007-3-5 1:26:27 发表的内容
作为一个帖子,我觉得它应该表现了作者想提倡的某种建议。比如说我一直反对“贬低CD或者是数码科技的成就,夸大LP的实际效果“,是为了建议大家警惕、抵制某些JS在销售唱片时的不恰当价格。而楼主这篇帖子,我看完之后除了知道作者自己认为单声道的古老的录音保真度最高之外,就不知道作者想提倡什么了。难道是想提倡大家尽量少或者干脆抵制现在的艺术家和录音,同时多听或者全部改成听古老的录音?——那我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道理。那作者是否想提倡让大家不要忽略了历史录音?——这就更没法说通了,因为现在根本就没有人忽略历史录音啊,市面上不是有铺天盖地的历史录音唱片么?

历史录音的确有它自身的意义,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地把不属于历史录音的那部分意义强加在历史录音身上。并且作者自己的观点也不能自圆其说,比如说作者上面不是说:

“所以说1910年以后的录音技术已经能完美保存超级小提琴之声了”对吧?并且作者也说“海老的大全集您听的是CD吧,有否听过30年代之前录的那批原版78转。听过才知道什么是‘天鹅绒般’的音色”是吧?

那好,既然1910年以后的录音就可以完美保存超级小提琴之声了,那很明显地:各把名琴的声音都能被完美保存下来了,这一点您不反对吧?另外,也是很明显地:不同的名琴的声音之间有明显的可闻的不同,这一点您也承认吧?那于是乎,您应该可以听得出“海老的大全集”所对应的那批“78转”里,海飞兹一共用过多少把不同的名琴对吧?那能否请作者把这批78转的编号列出来,同时在旁边标注上每一张唱片里的每一曲分别是海飞兹用哪一把名琴演奏的?

请不要介意以上的问题,因为楼主的观点是非平常的,所以作者假如要让大家都信服,那必须拿出一些实在的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才行,我想这一点大家不反对吧?

其实我还有一些点子可以挑战作者的观点的,不过还是等作者先回答了上面那个问题再说吧。
TOP
86#

现代的录音技术无论从信噪比,还是麦克风所拾起的声音信号的灵敏度,“忠实”度以及记录后的准确度毫无疑问比早期的要好很多。

听历史的录音大家可以感觉到低音鼓的含混和过低频率的截止,不同频率信号混合后的叠价后的失真,电流基础噪音,机械运转速度不匀,或过快,过慢,磁带本身的伸张不均匀,甚至是磁带转动时的机械噪音等等。磁粉的磨损,脱落同样能导致恶化。

问题是现在的录音通常使用了更多的麦克风,可以人为地改变各个不同麦克风拾起的声音信号的记录强度。可能有些人对此不满。

但在现场不同位置听到的同样也不一样。指挥通常根据自己所听到的各个乐器声音大小要求乐手改变强弱。如果说标准,指挥所听到的应该是标准。靠近指挥的一对麦克风应该是主要的记录信号点。而指挥也许同样有可能对此不满意。

或许后期混音及各个麦克风记录信号强度叠加由指挥来决定才最能反映出“指挥”自己所中意的理想的“音乐”吧。
TOP
87#

楼主说的有道理,特别是用2A3推全频音箱听录音好的历史名家录音,音乐感染力是现代的高级音箱、发烧录音所不可比拟的
TOP
88#

hyao 在 2007-3-5 9:57:18 发表的内容
首先我讲的是一种现象.即现代的发烧小提琴录音不如1960年前好的单声道录音,至于原因我不确切,和大家探讨!
您说的建议,我呼吁现代的录音师应该好好利用现代科技,学习老录音师的录音哲学,把重现乐器的"原音"做为最高的追求,尽量少做处理.而不是迁就市场,发烧友的口味!


关于重现乐器的“原音”,我觉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被录音的艺术家自己。假如哪一天有哪一位艺术家站出来抗议说:“某某录音公司,在发行的唱片里歪曲我演奏的声音,我在此宣布某唱片里面的声音不代表我的原音”,那这样我们倒可以检讨一下为何出现这种情况,但问题是连艺术家自己都不这样干,那我们自己怎么可能为他们强行做出判断?——更何况我们自己都不在录音演奏现场,怎么知道艺术家的原音是什么呢?不知道原音是什么,更何来判断录音是否代表了原音呢?

换一个角度说,从电声录音成熟开始,各大古典音乐唱片公司在录音之后,都会要求(有时候甚至是艺术家自己要求)到录音间试听刚刚录完的片段的效果,工程师要按照艺术家的要求把录音整理得和艺术家的感觉一致,最后艺术家全部满意了,签了字,录音才被允许发行。实际上,每个唱片公司里,都有很多录完的音,但由于艺术家觉得不满意不允许发行而堆积下来的母带。这些情况,你只要多看看一些名制作人的自传,就会知道详细情况的,比如说舒瓦兹科普夫为她丈夫李格写的《On and Off the Record》(Simon & Schuster出版,1982年),第四章“李格在录音间”里面就很详细地描写了标准的录音工程的很多以往不被人所知的细节,读完之后你就会知道录音师的制作意念和录音哲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都是一脉相传。

以上总的来说就是想说明,古典音乐唱片里面的声音是由艺术家本人试听之后决定的,这包括你下面提到过的那些演奏家;并且你下面提到的演奏家里有的有立体声录音,他们在单声道时代是怎么操作的,几年后在立体声时代也同样操作,完全不存在你所说的“单声道——立体声式断代”现象。或许国家政权可以一夜之内颠覆,但涉及艺术的录音观念,决不会一下子就截然两样的,从那个时代的人留下来的资料中,没有人能感受到像你所说的录音意识大变迁。


hyao 在 2007-3-5 9:57:18 发表的内容
您的问题我没法回答,做为70年代生人,78转是很难听到的.唯一的一次有幸在一位老前辈家听到这些个宝贝,曲目有海老的,蒂博,克莱斯勒,艾尔曼,足足听了3小时.真的是天籁啊.而且每个人的音色都不一样,极美!比我同样曲目的CD转制不知好多少倍!要是CD,您说的听出海老用哪把琴我一定办不到,要是保存良好的78转就不一定了,如果是同一曲目用两把琴录的,我自信一定能听出区别的.


前面已经有不止一位网友已经指出过,“真的是天籁啊.而且每个人的音色都不一样,极美!” 并不等价于原音。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

另外,先不跟你讨论到底78转好还是CD好。请你自己看回你本贴最开始的文章,你说自己的系统是“CD机是老CEC的五牒连播”,并且你在那一段里也承认自己的感受来自于自己的音响对吧。但问题是你这里又说“要是CD,您说的听出海老用哪把琴我一定办不到”,那也就是说你听的CD连琴与琴之间的区别都分不出来,那你如何可能得出第一篇帖子里面单声道录音高保真的结论?这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么?说话可要前后一致哦,同志。
TOP
89#

楼上的很有意识!说实话,我听提琴从来没有关心过大师们用的是哪把琴,我关心的是每个大师标志性的Tone.讲个故事,克莱斯勒刚在美国红的那会儿,有乐评家撰文克的迷人音色主要归功于他那把价值千万的"吉苏",有一次克的演奏会,半场结束,照例掌声雷动.克举起手中的提琴当场把他砸碎.并说''之前演奏的那把琴是刚从商店花几美元买来的"下半场才是那把真的吉苏出场.那位乐评家就此闭嘴.
这故事啥意思?绝大部分的现场观众听不出几美元的破琴和千万美元的吉苏之间的区别,而我们少数的发烧友竟能从唱片中听出两把不同名琴之间的区别,我猜理由有二,一,确实是天赋异禀的金耳朵,二,唱片肯定加了料,人为差异化名琴之间的差别,我知道的某些唱片就是以此为卖点的.如5亿琴王,7把名琴演奏帕格尼尼.
所以说,人是最重要的,每个超级大师都有自己标志性的Tone,不管他用哪把琴,那个Tone总是能让您轻易辨认出来.奉劝各位能听出不同名琴之间区别的金耳朵,要是您听不出克莱斯勒,艾尔曼,蒂博,塞德尔,哈西德等人独特的Tone,岂不是本末倒置?
我奇怪的就是现场能听出现代大师标志性的发音,而唱片却听不出来,这点老录音是能做到的!


felixcat 在 2007-3-6 2:31:20 发表的内容

另外,先不跟你讨论到底78转好还是CD好。请你自己看回你本贴最开始的文章,你说自己的系统是“CD机是老CEC的五牒连播”,并且你在那一段里也承认自己的感受来自于自己的音响对吧。但问题是你这里又说“要是CD,您说的听出海老用哪把琴我一定办不到”,那也就是说你听的CD连琴与琴之间的区别都分不出来,那你如何可能得出第一篇帖子里面单声道录音高保真的结论?这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么?说话可要前后一致哦,同志。
TOP
90#

小松 在 2007-3-5 22:17:17 发表的内容
hyao 在 2007-3-5 13:18:14 发表的内容
我从未说过现在的大师是糟粕.只是奇怪他们的录音怎么听上去都差不多,但听过两人的现场是完全不同的,这点差异老录音就能捕捉到!而新录音却做不到!


老录音水平参差,光听炒豆声就能区别是哪个录音了。
新录音没有一定听音经验的初哥很多时候难以分出演绎的区别的。


光听炒豆声就能分辨出是谁拉的?是否听哪个炒豆声大?您是高手!
第二句更有意思,新录音初哥很难分出演绎的区别,但我这个音响初哥却能分出老录音在演绎上的区别,还有现场演绎的不同.难不成新录音是专为听音经验丰富的老烧或者录音师准备的吗?广大初烧和爱乐者还是听老录音吧!于我的初衷不谋而合啊!嘻嘻!
TOP
91#

非音响发烧友 在 2007-3-6 0:56:17 发表的内容
[quote]A.B.M. 在 2007-3-5 10:26:02 发表的内容
[quote]lzyyj 在 2007-3-5 7:36:50 发表的内容

这还不彻底. 因为还没考虑到人脑的信息处理系统.... 人脑的CHIP天生是双声道的,关闭一个声道,其有的人脑心理噪音阀会成为另一个耳朵无法消除的噪音来源,而且会变本加厉.
正确的作法是: 修改人脑的听觉神经系统, 使方位和层次感觉末梢失灵, 这样可以用两只耳朵欣赏最平衡的单声道.



老大,您有创意!谁说人有两个耳朵就天生是双声道的?即将流行多声道SACD,难不成为了迎合新科技您还得多装几只假耳朵?五声道就多装三只耳朵?
其实两声道也好,多声道也好都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场合而开发的.都有其适用范围.现代科技的问题是不分场合的滥用新科技,如克隆人.就录音技术而言,单件乐器最适合单声道,5件乐器以下的经本人实践也是单声道好于双声道,6件乐器以上的才是双声道/多声道的舞台!
TOP
92#

我们欣赏音乐从现实世界来讲应该以现场演奏为标准的,可是单声道的那些录音还真比我们现在的那些个大型模拟或者数码高级设备录音真实好听的多了。
TOP
93#

楼主的帖子咋一看有点偏激,其实不是,个人以为古典的乐趣尽在这些老录音里,补充一点,本人基本不听交响,只听提琴、钢琴和室内乐。
TOP
94#

喜欢单声道录音的人一定不会拒绝听双声道立体声,楼主的意思是喜欢单声道时代的经典录音和经典艺术大师吧?
很多人都象楼主一样从玩HIFI而HIFI为了音乐的,这是反朴归真金耳朵炼到炉火纯青了,恭喜恭喜。
TOP
95#

A.B.M. 在 2007-3-5 11:14:22 发表的内容
克莱默、帕尔曼、阿卡多、穆特、明茨、郑京和,穆络娃录制的这些东西,想是主要为了愿意用两只耳聆听的人灌录的吧。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人不可能明鉴是非,既然有观念了,那又何必在乎以上所列糟粕之间的差异呢。不知道是谁拉的,很正常,因为你至少知道这拉的人是在为立体声拉。



您在歪曲我的观点.很不好!
我从未说过现在的大师是糟粕.只是奇怪他们的录音怎么听上去都差不多,但听过两人的现场是完全不同的,这点差异老录音就能捕捉到!而新录音却做不到!
TOP
96#

冰国 在 2007-3-6 16:50:40 发表的内容
支持楼主,理解楼主。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春风风人》(郑延益乐评集)
郑延益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应该说他对小提琴的欣赏水平此地无人能及,但他也说要准确的演绎出小提琴的音色确实不易,他也从各方面评价了克莱斯勒的表演,并竭力向大家推荐他。我虽然不会拉琴,但还是觉得他的说法很有道理,楼主的部分说法同郑相符。



终于有提到郑老先生了,它的<<春风风人>>和亨利罗斯的<<小提琴演奏八大家>>是我的岸头圣经,百看不厌!再也没有那么好的文章了.
郑老在文革期间离开祖国,在上音那会儿,教出了沈蒂西,俞力拿等现在弦乐系的骨干.今年84岁了,听说出版社要出续集,期盼啊!
衷心祝愿老先生身体安康!
TOP
97#

楼上啥意思?不明白!
搜索了老贴,发现关于单声道录音,Dr Kuang; 白色狮子; weiarc等都是专家.有请各位!
TOP
98#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好恶在心,喜欢就行,寻同好者交流,不做争辩。
TOP
99#

“高保真”应该有一些客观的数据评价,比如说频宽,动态范围等,如果只从个人主观感受出发,应该说“自己更喜欢”比较合理。
TOP
100#

[quote]plczj 在 2007-3-5 10:42:26 发表的内容
比如说有些立体声的独奏录音,无论怎么摆位折腾,两个喇叭出来的声音总是耦合不出独奏乐器的位置和形体(只能听到乐器在厅堂的混响声),越是晚近的录音越是这样。但晚期单声道录音和早期立体声录音却比较好搞;另外,单声道录音听起来会也暖厚、舒服一些。

这个问题是录音风格的问题,和'新'录音技术毫无关系. 有的录音师更加注重堂音,把录音地点的声学特点也录进去, 是风格之一种. 其实,您在现场聆听演奏, 恐怕也听不到一些录音的那IN YOUR FACE的聚焦效果吧?
最后编辑非音响发烧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