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海拾贝]献给喜爱巴赫的朋友!! [复制链接]

查看: 45806|回复: 257
91#

[upload=jpg]Upload/2006666293288998.jpg[/upload]

13.迈斯基的版本

迈斯基在苏联时代是罗斯托波维契的学生,到了美国加州则做过皮亚第果斯基的学生。迈斯基一向以音色甜腻著称,在这里也不例外。不过,透过优异的录音,他甜美的琴音不仅细腻多情更醇美丰厚,连衣服摩擦的声音都依稀可闻。听者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巴赫音符中的逻辑性与建筑造型,而不只是旋律流动带来的单薄情感。他擅用音程转折跳动时引发的情绪变化来营造音乐,表面上确实有滥情感伤的倾向。
TOP
92#

创作技法

当时在科登宫廷里有两位古大提琴家(Viola da gamba)傅贝尔曼(Christian Ferdinand Abel)、李尼希克(Christian Bernhard Linike,同时也是此曲首演者),巴赫便以他们为对象,谱写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当时古大提琴有六根弦,而巴赫则发展出了一种五弦大提琴(Viola pomposa),因为想试试新乐器的性能,因此引起他创作大提琴曲的兴趣。

几乎在同一时期,巴赫也写了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组曲,是每位小提琴家必录的经典。但也许您感到好奇,为何巴赫为大提琴写的无伴奏只有组曲,而没有奏鸣曲呢?反观无伴奏小提琴曲则是组曲、奏鸣曲基交替出现,风格丰富许多。据了解,因为当时大提琴主要负责的是数字低音的工作,担纲独奏演出的情况实在不多,加上那时股大提琴的音色黯淡、朴素、共鸣度不佳,因此如果以它来演奏奏鸣曲这种着重架构、强调主题发展的长时间乐曲,过于严肃的主题加上沉闷的琴音,恐怕听者会感到烦闷而睡着。因此巴赫选择情绪轻快多样的古代组曲为形式,为大提琴谱写了六首组曲。(他所写的三首古大提琴奏鸣曲因为有大键琴合奏,因此情况另当别论。)

组曲顾名思义是由许多小曲「组合」起来,在当时组曲有其约定成俗的「配套」组合,也就是「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基格舞曲」的标准组合模式。在十七、十八世纪,组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乐曲形式,以巴赫的作品为例,就曾写过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按照配套创作的组曲型作品。

组曲中的每一首舞曲,不管是何种舞曲通常都是两段式(前半段反复,后半段也反复)的歌谣舞曲,一连串舞曲串成一整首组曲,舞曲与舞曲彼此间的形式、调性相同,因此它们主要以节奏性格、速度快慢来区分辨识。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写成,六首组曲的调性分别是G大调、d小调、C大调、降E大调、c小调、D大调,每一首组曲由六段舞曲组成,除了依照「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基格舞曲」的标准组合模式外,最前面都加上前奏曲,此外在美首组曲的第五段上它也略加变化,例如第一号G大调、第二号d小调时采用小步舞曲,第三号C大调、第四号降E大调则采用布雷舞曲,第五号c小调、第六号D大调他则采用了嘉禾舞曲。

接着我就更详细地,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所选用的舞曲性格加以说明,让大家欣赏时能更进入状况。

第一段前奏曲(Praeludium):一般的组曲并没有前奏曲,但有时作曲家因需要会在组曲前加上前奏曲当作开头,以这阙无伴奏大提琴曲正是这样的情况。前奏曲是由带有两个带有对比性格的主题所构成的完备形式。是一种即兴的自然性格,强调分解和弦、音阶进行、自由展技,有点像是具有热身功效的曲子,用以唤起组曲中的后面几首舞曲。

第二段阿勒曼舞曲(Allemande):是一种古老日耳曼(德)的舞曲,速度中庸多为四四拍子而且不改变节奏,两段式,前、后两段的长度几乎相等。主要特征在于兴奋感十足、充满装饰的主旋律上。在一首组曲中,它往往是约定成俗的开头曲。

第三段库朗舞曲(Courante):是一种三拍子的法国舞曲,通常比一般的日耳曼舞曲速度快,由于每小节的强音经常会变动,因此听起来比阿勒曼舞曲更为轻巧、快速,更具有流动力。同样为两段式,前、后两段的长度相同。

第四段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十七世纪西班牙一种三二拍或是三四拍子的舞曲,给人的感觉是缓慢庄重。与其它舞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少用流动性的声部,而着重在以稳重的和声结构缓缓推展。同样是两段式,通常后半段的时间较长,因此有时后半段还再分成两段。后来,它成为奏鸣曲慢板乐章的前身,尤其是海顿时期的奏鸣曲最为明显。

第五段正如同我前面所说,在这套作品中是较多变化的,其中第一、二号采用的小步舞曲(Menuetto),这种舞曲后来广泛地使用在交响曲、奏鸣曲上,同时也是组曲中众多舞曲形式唯一被纳入交响曲系统的舞曲,形容一种优雅的跳舞。第三、四号采用的布雷舞曲(Bourree),布雷的原意就是「振翅」,是一种快速振动的感觉。第五、六号采用的嘉禾舞曲(Gavotte)则是当时相当流行的宫廷舞曲,放在组曲中通常是紧接着萨拉邦德舞曲,也是两段式。

第六段吉格舞曲(Gigue):是流传于英国民间的古老舞曲,绝大多数为三拍子系统,具有活泼快速的性格。也有人说这是源自意大利西西里的节奏,众多主题间常常彼此模仿出现,两段式而且长度相当一致,第二段从主题模进开始,通常放在最后当成整首组曲的终曲。

在当时有的组曲形式会在舞曲之外,还加上抒情曲、变奏曲,或在基格舞曲之后加上夏康舞曲,但巴赫采取的是标准的古典组曲形式,因此并未添加这写曲子到组曲中。

从资料上看来,六首无伴奏大提琴曲中前四首是为当时的一般大提琴(古大提琴)所写,第五首为了便于演奏,最高音弦必须调低一个音(但后世提琴家很多已经不这幺作),第六首则是巴赫为他的新乐器五弦大提琴所写。
TOP
93#

[upload=jpg]Upload/2006651841667629.jpg[/upload]

5.沙弗兰的版本

沙弗朗在国外知名度可能不如罗斯特洛波维奇,但是在苏联国内,地位可以与他平起平坐。沙弗兰不比他的同胞罗斯特洛波维奇差。他的大无的演绎属于朴素耐听,内涵深刻的类型。总体结构比较均衡,速度和节奏控制得张驰有度........音色好不是他的风格。
TOP
94#

有这么多的小无,波吉,郑小姐和米大爷的现场的让偶流口水,其余的都有了,再上两张图,呵呵
TOP
95#

[upload=jpg]Upload/2006666363238448.jpg[/upload]

15.卡萨尔斯韩国版。
TOP
96#

[upload=jpg]Upload/2006666493615897.jpg[/upload]

20.席夫的版本。还没细听。
TOP
97#

[upload=jpg]Upload/2006666564343604.jpg[/upload]

21.哈雷尔的版本,也是非常优秀的。
TOP
98#

lilacs 在 2006-6-5 20:49:33 发表的内容
有这么多的小无,波吉,郑小姐和米大爷的现场的让偶流口水,其余的都有了,再上两张图,呵呵


这些唱片在李源兄处都可以买到的。
TOP
99#

[upload=jpg]Upload/20066518165473540.jpg[/upload]

11.Paolo Beschi 的版本

这款 CD 是由德国一家非常有发烧意念的唱片公司 Winter&Winter(德国冬天唱片公司)录制,这张唱片收录的是6首组曲,唱片封面还注明由Polo Beschi用巴洛克大提琴演奏, 就是那种没有支撑杆, 需用两腿夹紧琴身来演奏的古大提琴演奏。这位演奏家虽名不见经传,但技巧和音乐修养都一流,一气呵成,其精确和工整的演奏使乐曲的神韵得到很好的再现。 Hi-Fi 级的录音、听过的人无不感叹!音色特别纯净,低音区音色饱满、结实、厚而不浊,琴声录得是那么精妙。余音绕梁的琴声更让人倍增聆听乐趣······这么好的录音简直令人心醉神迷。
TOP
100#

shinelb 在 2006-6-5 6:30:01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656294463422.jpg[/upload]

8.大卫的版本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于乌克兰的敖德萨,5岁时开始随敖德萨音乐学院教授、著名苏联小提琴教育家斯托利亚斯基学习小提琴,12岁首次公开演出,16岁举行第一次独奏音乐会。1935年第二届全苏音乐演奏家比赛第一名,1935年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二名,193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这些成绩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由此奠定了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在世界的地位。奥伊斯特拉赫的巴赫小协富于抒情的诗意,克莱斯勒的具有唯美倾向的发音手法,在奥伊斯特拉赫那里变成了表现内心情感的手段。他的颤指有时采用艺术化的延迟瞬间开始,造成声音的久远延绵。




最喜欢的版本,

S版,最近可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