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海拾贝]献给喜爱巴赫的朋友!! [复制链接]

查看: 45780|回复: 257
81#

创作背景

「音乐之父」巴赫,无疑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如果要将他的作品做最简单的时期区别,可粗略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是1708-1717年间的威玛时期,此时最主要的作品是管风琴曲。第二阶段是1717-1723年间的柯登时期,虽然仅有短短的六年,但却是他器乐曲创作最旺盛的阶段,包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创意曲、十二平均率等等,都在这个时期完成。第三阶段是1723-1750年间的莱比锡时期,此时主要创作为合唱曲。

原本在威玛担任唱诗班指挥的巴赫,卷入了威玛公爵以及侄子奥古斯特两人之间的纷争,导致巴赫与乐长之职擦身而过。郁闷之际的巴赫,正巧获得柯登的雷奥波特侯爵的赏识与邀请,1717年他决定离开要威玛皇室投效柯登皇室。但由于雷奥波特是喀尔文新教教徒,与信奉路德教派的威玛公爵「立场」上有所抵触,因此威玛公爵在放行前刻意刁难巴赫,判他入狱四周。您一定想象不到吧!受到后世景仰的音乐之父巴赫,当年竟然坐过牢。

离开威玛之后的巴赫,已经拥有无数管风琴曲,但是他在柯登的六年中却创作了更多的器乐曲。1717年到达柯登的巴赫才32岁,却在事业上达到另一个顶峰,他受命担任柯登的宫廷乐长。当时柯登的雷奥波特侯爵与一般的皇室贵族相当不同,他除了具备平易近人的性格并充满人情味外,加上从小便学习乐器因此有浓厚的音乐修养,经常与巴赫等宫廷音乐家打成一片。巴赫在柯登倍受雷奥波特礼遇,不仅环境优渥同时在1721年底娶了第二任的老婆Anna Magdalena,工作家庭两得意的情况下,巴赫甚至有了在柯登过一辈子的想法。

既然主、客观状况都显示巴赫在柯登相当顺利,为何1723年他还是离开了柯登来到莱比锡呢?原来器重巴赫的雷奥波特侯爵后来再婚,这位新的侯爵夫人对音乐一点兴趣都没有,逼迫着侯爵放弃一切宫廷中的音乐活动,在「音乐再美,难敌枕边细语」的情况下,巴赫当然有另谋出路的自知之明。(至于,莱比锡之后的状况就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巴赫与第一任妻子玛丽亚‧巴鲁巴拉相处十三年,她留下七个小孩后辞世。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嫁给巴赫时只有二十岁,当时巴赫与前妻所生的小孩最大的已经十三岁了。Anna Magdalena虽然与巴赫相差十六岁之多,但是她却是巴赫艺术成就背后最重要的「无形的推手」,教养良好的Anna Magdalena不仅能够打点繁重的家务,同时还以女高音的身分活跃于乐坛,并且经常帮巴赫抄谱。为了感念Anna Magdalena的辛劳,巴赫还曾谱写古钢琴小曲送给她。
TOP
82#

[upload=jpg]Upload/2006651804192726.jpg[/upload]

4.比尔斯玛的版本

从本真的角度来看,比尔斯玛的演奏更接近于巴赫原作的精神,他不仅具有卡萨尔斯式的深沉,同时还充分显示了作品原有的古朴醇美。比尔斯玛在录制这张唱片时曾说道:“我从未因为乐器本身的问题而有过任何羁绊,而只是懊恼于自己不够丰富的想象力。”比尔斯玛演奏的这套大提琴名作的最突出特色是,在每一首组曲中都融入了极其深刻的、各不相同的情感。而且比尔斯玛非常注意作品的平稳起伏以及重音的突出,让我们在感受作品的韵律的同时,在潜意识中将自己的呼吸同作品的节奏调整一致,从而获得一种身心获得净化的愉悦。
TOP
83#

時間與經驗之累積而成之浩浩巨作...
UP,UP,UP  !!!!
TOP
84#

(四)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从卡萨尔斯开始,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对爱乐者来说,无疑成为无限的意义延伸。表面上,它是六首为大提琴所写的组曲,但经过听者的心灵诠释,它可以是苦涩的咖啡、可以是独处的气氛、可以是良心的导师、可以是音符散文、更可以是冰上双人舞、阪东玉三郎的日本歌艺……,以及许多不可测的未知。

这样的一套作品,同为爱乐者的我对它总是敬畏三分,虽不至于聆听前斋戒沐浴七天七夜,但总觉得提笔写这首作品尚称功力太浅,看了越多资料越不敢下笔。踌躇再三后终于提笔的主要原因,绝不是自以为熟透此曲,而是想将自己汇整的心得与大家分享,资料的堆积当然不足以说嘴,只希望乐迷们日后欣赏这套作品时,能有多一点的资料参考,相信对深入这首无伴奏大提琴曲会有不小的助益。

在谈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有六项重点读者在聆听这首作品时必须了解。兹简短陈述如下,之后再依创作背景、写作技法、版本比较分别讨论时,说明这六项。

1.这是巴赫在器乐曲创作最旺盛的柯登阶段所写的作品。
2.此曲流传下来的是巴赫第二任老婆Anna Magdalena的手抄谱,作曲家的手稿并未发现。
3.当时古大提琴有六弦,而巴赫则发明了五弦大提琴(Viola pomposa)这项新乐器。
4.巴赫并未写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
5.了解古代组曲的基本形式,是聆听此曲的基本功。
6.当时乐谱上并没有标示速度记号,因此对现代演奏者会出现诠释的问题。
TOP
85#

[upload=jpg]Upload/20066514535726797.jpg[/upload]

3.托特里埃的版本

中国的大提琴演奏家们对托特利埃充满了崇敬和感激之情,因为他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来华讲学,令我们大开眼界.保尔·托特利埃是位浪漫主义音乐家,他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身于艺术中,完美的体验和卓越的技艺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倾听托特利埃演奏的巴赫无伴奏组曲,首先是他生动的节奏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组曲中,除了前奏曲,其他都是舞曲的形式,托特利埃时刻让我们记住这一点。萨拉班德舞曲坚定而庄严,轻快的布列舞曲和吉格舞曲的节奏富有弹性,这样的演绎一定是当今巴罗克专家们乐于仿效的。即使诸如艰深的第六组曲前奏曲这样的段落,托特里埃的演奏也十分果敢而积极,清晰的音质,控制得当的颤指,非常精彩!
TOP
86#

[upload=jpg]Upload/20066518185153833.jpg[/upload]

12.Mario Brunello版

对这位大提琴家不熟悉,这是一个现场版。演绎比较流畅,一气呵成,现场气氛好。是一位论坛前辈所赠,感谢。
TOP
87#

[upload=jpg]Upload/2006666444599439.jpg[/upload]

19.一位上海朋友帮买的,感谢。这把Tononi Cello是当年卡萨尔斯用的。
TOP
88#

shinelb 在 2006-6-5 14:54:18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6514535726797.jpg[/upload]

3.托特里埃的版本

中国的大提琴演奏家们对托特利埃充满了崇敬和感激之情,因为他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来华讲学,令我们大开眼界.保尔·托特利埃是位浪漫主义音乐家,他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身于艺术中,完美的体验和卓越的技艺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倾听托特利埃演奏的巴赫无伴奏组曲,首先是他生动的节奏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组曲中,除了前奏曲,其他都是舞曲的形式,托特利埃时刻让我们记住这一点。萨拉班德舞曲坚定而庄严,轻快的布列舞曲和吉格舞曲的节奏富有弹性,这样的演绎一定是当今巴罗克专家们乐于仿效的。即使诸如艰深的第六组曲前奏曲这样的段落,托特里埃的演奏也十分果敢而积极,清晰的音质,控制得当的颤指,非常精彩!



我也有这张碟,可是,我个人觉得并不喜欢,可能是我的音响不好???
TOP
89#

[upload=jpg]Upload/20066518132357994.jpg[/upload]

9.马友友的版本

谦虚笃实,温厚和善,风格明快清朗,流丽而婉转。所谓秀外慧中是也。如果不是影碟《来自巴赫的灵感》的商业意味减低了它的艺术格调,马氏所录的版本(Sony)价值会更高。他技巧娴熟,音色柔和,节奏灵活,演绎中肯又处处洋溢出热情的光彩。第一组曲前奏曲一开篇便觉朝霞闪现,波光粼粼,令人遐想。难得乐谱早已烂熟于心却毫无老气,可谓游刃有余。有意思的是他的演奏带着很强的表演性和即兴性,从头到尾都很新鲜。
TOP
90#

[upload=jpg]Upload/20066518153319723.jpg[/upload]

10.欧菲莉盖拉德的版本

当红美女大提琴家欧菲莉盖拉德出身于巴黎音乐学院。为莱比锡巴赫国际大提琴大赛金牌得主,2003年被法国古典音乐大奖选为《年度新人》,水平不容忽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