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兼总结贴--续 50. 迪米屈.提欧姆金 Dm... [复制链接]

141#

38. 马文.汉立许

(转)马文·弗雷德里克·汉姆利奇(生于1944年6月2日)是一位美国作曲家。他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人同时包揽艾美奖、格莱美奖、奥斯卡奖及托尼奖(通常被认为是EGOT加普利策奖)中的一个(另外一个是理查德·罗杰斯)。此外,汉姆利奇还获得了两项金球奖。(中文简介不好找,就找个英文的将就看看。)
Since he first emerged in the mid-'70s, Marvin Hamlisch has been one of the top composers in film, theater, and popular music. As holder of numerous gold record awards for his soundtrack and cast recordings, and the composer of some of the most well-known songs ever cut by Barbra Streisand and Lesley Gore, among many others, he is among the few "stars" in the world of popular music, composition, and songwriting to achieve major public recognition since the emergence of rock music in the '60s.

Born in New York in 1944, Marvin Hamlisch grew up on Manhattan's Upper West Side. His father was an accordionist and bandleader specializing in dance music and Hamlisch showed a fascination with music at an early age. At age 5, Hamlisch was mimicking the music he heard on the radio on the piano, and he began lessons a year later. At age 7, he auditioned for the Juilliard School of Music by transcribing the then-current hit "Goodnight Irene" into different keys spontaneously, on demand from the panel judging him. He was accepted, becoming the youngest student in Juilliard's history; he later graduated from Queens College in New York.

In his teens, Hamlisch's performing talent seemed to beckon a career in the concert hall, but he proved psychologically unsuited to being a concert pianist, owing to terrible anxiety that proved difficult to overcome as a boy. He turned instead to composition, an activity that he had always pursued privately. While still at Juilliard, he worked as a music counselor at an upstate camp, where some of his songs were performed; one of the songs he originally wrote for a show at the camp, "Travelin' Man," was recorded by Liza Minnelli on her debut album. However, Hamlisch's first hit came when he was 21 years old, from Lesley Gore, in the form of "Sunshine, Lollipops, and Rainbows," which rode the Billboard charts for 11 weeks in 1965, peaking at number 13. (The song, in Lesley Gore's version, later figured prominently in a Simpsons episode parodying the film Thelma & Louise when the police chief puts some chase music on in his cruiser).

Minnelli helped Hamlisch land a spot as the arranger on the Broadway productions of Funny Girl and Fade In -- Fade Out, and it was in that capacity that he first made his way in the theater world. On Henry, Sweet Henry and later on Golden Rainbow, he arranged the dance music, while he also served as the rehearsal pianist for The Bell Telephone Hour on television.

Hamlisch broke into the movie business as a result of a party he attended where he overheard producer Sam Speigel saying that he needed music for a film adaptation of John Cheever's story The Swimmer. Hamlisch went to work on his own and presented the producer with a main theme and was engaged to do the score for the move. He subsequently entered the orbit of Woody Allen during the latter's early days in cinema, writing the music for Allen's debut film, Take the Money and Run (1969), and his second movie, Bananas (1971). Hamlisch's other early film music efforts involved such movies as The April Fools, Save the Tiger, Move, Kotch, and Fat City, films that were more interesting to the critics than to the public, in terms of their impact -- his song from Kotch,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was also nominated for an Academy Award in 1971. He would have to wait a few years to become known by the public for his film music, but Hamlisch remained active in theater, writing the incidental music and dance arrangements for the musical comedy Minnie's Boys, a feature based on the early careers of the Marx Brothers. His connection with the Marxes became much closer when Hamlisch was chosen by Groucho Marx to be his pianist and straight man (sort of the successor to George Fenneman) in his stage act, which he brought to night clubs and college campuses.

The mid-'70s would prove to be Hamlisch's heyday as a composer and a major force in popular culture. In 1973, Hamlisch was engaged to score The Way We Were, a high-profile romantic drama starring Barbra Streisand and Robert Redford. Streisand initially balked at using Hamlisch's title song (authored with lyricists Marilyn and Alan Bergman); it became one of the singer's biggest chart hits, her first million-selling single, and one of her most recognizable songs. Not only did the song win the Oscar, but so did Hamlisch's entire score.

Having generated one of the biggest movie-related pop hits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decade, Hamlisch pulled off an even more prodigious feat the next year with his score for The Sting. Built on the music of Scott Joplin, the music from The Sting helped spearhead a whole revival of interest in Joplin's work, which resulted not only in a hit album for Hamlisch (The Entertainer) but huge sales for rival recordings of Joplin's music by figures such as Joshua Rifkin, among others. Hamlisch also won his second Oscar for The Sting.

Hamlisch also ventured into composing music for television in 1975 with his theme music for two series that illustrated the range of the medium's vision at the time: Beacon Hill, a highly derivative series inspired by the success of the British class system drama Upstairs, Downstairs, and The Hot L Baltimore, an envelope-ripping sitcom (adapted from a play) about life at a seedy hotel populated by characters who, at the time, would have come from the wrong sides of most viewers' tracks. Neither lasted, but Hamlisch made a mor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mall screen in 1976 when he wrote the music for the NBC adaptation of John Osborne's The Entertainer, starring Jack Lemmon.

That same year, Hamlisch scored perhaps the biggest hit of his career with A Chorus Line, his very first attempt at writing a Broadway musical, co-authored with lyricist Edward Kleban. Opening on Broadway in May of 1975, it became the most successful musical of the decade, winning multiple awards in the bargain and running well into the '90s. One of the score's songs, "What I Did for Love," has been recorded hundreds of times by artists including Johnny Mathis, Kenny Rogers, Jim Nabors, and the Three Degrees. Hamlisch chose that point in his career to try and revive his performing career with a cabaret act that played well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as a pianist in appearances with some of the country's major orchestras.

In between his performing career and his writing for the stage and screen, Hamlisch managed to work in appearances on albums by such diverse figures as Aretha Franklin, the Carpenters, and Peter Allen, among many others. Hamlisch scored another hit as a composer, albeit not of the dimensions of A Chorus Line, with They're Playing Our Song. Co-written with his wife, Carole Bayer Sager, it was a semi-autobiographical musical about a married songwriting team, which yielded a hit cast album as well. The couple also won an Oscar nomination for the song "Nobody Does It Better," written for the James Bond movie The Spy Who Loved Me (1977) and a Top Five hit single for vocalist Carly Simon. The early '80s saw Hamlisch as busy as ever, writing the music to the Neil Simon comedies, Chapter Two, Seems Like Old Times, and I Ought to Be in Pictures, and the score for the dramatic period musical film Pennies From Heaven, as well as playing on his wife's albums. His music for the films Sophie's Choice, Ice Castles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 Same Time Next Year ("The Last Time I Felt Like This"), and Shirley Valentine ("The Girl Who Used to Be Me") was also nominated for Academy Awards. Hamlisch has been somewhat less-visible as a composer in terms of new work since the early '80s, but has been a producer and arranger for recordings by John Williams and the Boston Pops Orchestra, Liza Minnelli, and Barbra Streisand in the '90s.
MarvinHamlisch200x20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0 18:31:39 上传)

MarvinHamlisch200x200.jpg

p54739p053p_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0 18:31:39 上传)

p54739p053p_2.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42#

越爱越美丽
轻松动听的轻音乐,应该和电影很合拍。
(转)1996年Barbra Streisand 把1958年一部同名法國電影改編成溫馨、浪漫、卻又充滿機智對白的作品《The Mirror Has Two Faces  》(越愛越美麗)。史翠珊一手包辦了製作、導演、女主角以及插曲的譜寫。
    
《I Finally Found Someone》是這部電影最為膾炙人口的名曲。由布萊恩亞當斯與她合唱,大部份電影中的主題曲,就是有歌唱的,通常都不是為電影所寫的,唱片公司搭配在片尾字幕時播放的,所以跟電影內容都沒什麼關係。不過,這部電影中的曲子不一樣,因為這是芭芭拉史翠珊的電影,要求完美的她,怎麼可能同意放一些不相干的曲子進來?所以,重新為電影量身打造了這首《I finally found someone》。裏頭的歌詞,就像在描寫兩人的關係一般,而且不只是歌詞寫的好,曲子本身也是很好的一首曲子。
  
    芭芭拉史翠珊跟布萊恩亞當斯的對唱,真的有那種終於找到“right one”的那種高興與感激之情。因為在這麼多的人當中,Greg終於找到Rose,即使因為錯誤而失去一次,卻及時省悟,這又是男主角的另一件幸運事。就像歌詞中的:
                           I finally found someone, someone to share my life。」因為認識你,生命有了新的開始。
c56648p328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0 18:50:07 上传)

c56648p3287.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43#

骗中骗
非常不错的电影(以前的眼光),一点懒散而动听的音乐。汉立许获得两部奥斯卡的名片。
转)  本片以趣味手法,呈现出1936年芝加哥黑社会的生活。保罗.纽曼与罗伯特.雷德福合作,出演本片主人公。胡克的骗术老师卢瑟被黑社会头目朗根杀害,胡克发誓要报仇。他找到卢瑟的朋友、骗术大师亨利.冈多夫。亨利.冈多夫扮成阔佬、用偷来的朗尼根的钱与朗尼根下赌注,并赢了朗尼根。

  朗尼根不服输,想在赛夫马赌博中报一箭之仇,但他所来到的赛马场却是胡克与冈多夫布置的骗局。冈多夫在给了朗尼根一些小甜头后,郎尼根下了50万美元的赌注,结果输得精光。正在此时,胡克和冈多夫的警察朋友闯了进来,假装开枪打死了胡克和冈多夫,郎尼根吓得落荒而逃。胡克和冈多夫终于骗到了这50万美元。

  本片在第46届奥斯卡颁奖仪式上大放异彩,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创作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最佳影片剪辑等奖项,马文·哈姆利奇(Marvin Hamlisch)也凭借这部影片夺得奥斯卡最佳音乐。
5554354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0 18:59:50 上传)

55543545.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44#

往日情怀
太经典的一首歌,The way we were!

(转《The Way We Were》,1973年由Barbra Streisand和Robert Redford主演。女主角是一个平凡的但有着坚定政治原则的犹太女孩,她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帅气的但逸于生活的男主角,两个人相爱了。但是却因为对政治和生活的理念的巨大分歧,最后无奈地分开。相隔多年,街上偶遇,两人深情相对。男主角找到了更适合他的另一半,而女主角仍然坚持着她对政治的原则,倔强如故。她对他说:“Hubble,your girl is lovely.”他就那么定定地站在那里,他与她之间有那么多的无奈,可是都成了过去。她不哭,她只是那么坚强地伫立在街头,帮他理了理额前的碎发…这一瞬,无声胜有声。
        这是一个信念与现实冲突,
爱情人生原则矛盾的经典爱情悲剧。女主角对政治和人生的原则坚持在现代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值得人们敬佩,但双方不妥协的结果只能是分离。但似乎经典的爱情都注定是悲剧,这次的也不例外,虽然对他们两人而言,这恐怕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我想很多人都面临过这样的矛盾选择,只是情境不同、心境不同罢了。但是有多少人能自始至终坚持自己最初的信念,为之不懈,为之发奋,为之倾己所有!



那些无法善终的往日情怀,只能期待下一次五百年的轮回换来的擦肩而过。
如果不是爱过谁又把谁失去,我们怎能尝遍这爱情的苦辣酸甜。
爱情是一场欲罢不能的生死战。

如果真的到了生命的时辰,我们可以做的全部事情,全部,亦不过是,
当风扬其灰,从今已往,勿复相思。
让爱成为回忆

s265309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0 19:58:57 上传)

s2653095.jpg

480449637747486097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0 20:00:37 上传)

4804496377474860973.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0 20:01:32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45#

苏菲的抉择

(转)
今天一早看了这部片子,心情变得好沉重,喜欢它的严肃,一种深度,更喜欢Meryl Streep的演技,这部片子是我看到她最美丽的一部,以前只觉得她演技好,自然,有深度,看过廊桥遗梦的朋友一定知道Meryl Streep,片中她饰演的女主角是一个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中年妇女的形象。而Meryl饰演的Sophie则要漂亮很多,她把一个美丽而懦弱的女人,一个残酷的时代里跌跌撞撞,直至遍体鳞伤的女人,刻画得那么真实,感人,触及到人性最深处的脆弱与疯狂。

整部影片围绕着Sophie’s choice展开, 很少有人会碰上这样残酷的选择,苏菲碰上了,当纳粹军官命令她必须在她两个孩子当中,选择一个继续生存,一个则必须死亡的时候,这种撒心裂肺的震撼,实在无法用言语表达,可是她不得不做出选择,你可以想象?一个母亲,让她做出这样的残酷抉择,唉,太可怕了,看了真揪心……如果可以, 我会选择自己, 而不要我的孩子去死。

可想而知,这次经历给Sophie的打击,使得她彻底崩溃, 肝肠寸断,无法选择,却又不得不选择……这样残酷的选择她还得继续下去……就在她奄奄一息的时候,一个男人在解放了的集中营里发现了瘦骨凌峋的Sophie,用他的爱让这朵凋谢的玫瑰重新开放,并且给了她生存的理由,而这个激情浪漫,才思敏捷的男人却患有间隙性精神症……所以当暴烈的痴心男人神经错乱折磨她的时候,她再次面临新的选择……这次选择似乎轻松了许多,远离这个疯狂的男人,还有一个爱着她的小伙子已经张开热情的双臂,等待她的拥抱。然后, 就是这最后的一次选择---而她的选择却令人触目惊心---她选择了死亡。影片的结尾是她和前男友吸食了毒药,此刻躺在一张宽敞的床上,相拥而卧,安静幽雅, 在通往天国的路上,她那么安详, 也许是因为她可以见到已经过逝的亲人, 那种欣慰, 那种温馨; 又也许是因为她终于可以忘却一切的耻辱和丑陋, 而感到无比的从容和满足----仿佛只有这次选择,才是Sophie自己最满意的选择!

f79107iwjbf.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0 20:05:09 上传)

f79107iwjbf.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0 20:11:0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46#

39. Angelo Badalamenti

Angelo Badalamenti1937年出生于美国纽泽西州的安杰罗,拥有深厚古典音乐基础,50年代即在当地的度假地点演奏,后来他甚至还包办谱写广告音乐及为名歌星Shirley Bassey、MelTillis等人写歌,其电影歌曲、配乐的写作始于1973年,期间的某些作品虽然获得乐评欣赏,却无法在商业上突破,直到1986年,导演戴维.林区请他担任电影『蓝丝绒』的配乐,他以低调暗色的键盘音色与名老歌交互运用,润滑了原剧本阴郁怪诞的表现方式,成就了一张兼顾艺术与商业的经典之作,从此让他在电影配乐的地位扶摇直上,而随着戴维.林区1989-1990年一系列电视影集『双峰』的卖座,由安杰罗操刀的原声带配乐也成为排行榜上的畅销作品,由女歌手Julee Cruise演唱的多首主题曲大受欢迎,直接促成他制作,谱写流行、摇滚艺人的专辑,后来『宠物店男孩』(Pet Shop Boys)、玛莉安.费斯佛(MarianneFaithful)、重金属团Anthrax、电子舞曲鬼才Moby、曼彻斯特摇滚乐团James的主唱Tim Booth都相继与他合作,且有不俗的成绩。

终于来了一个有点邪门的音乐家,而且多数时候,他是跟有点邪门的导演David Lynch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受过古典音乐教育的纽约人,在遇到偶尔也会搞点音乐的Lynch之前,为3部电影做过音乐。Lynch古怪的黑色电影《蓝丝绒》使他广为人知,之后,他就长期与Lynch合作,这使他有点像是后者的御用配乐,而他的音乐也为Lynch的怪异风格推波助澜,诡异、颓废却迷人。然而,他也常给其它导演的影片配乐,比如莱昂那多•迪卡皮奥主演的《迷幻海滩》(The Beach,2000)。

ab_pic.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0 20:12:49 上传)

ab_pic.jpg

u=40600924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0 20:12:49 上传)

u=406009245.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0 20:14:30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47#

我的  Angelo Badalamenti
调整大小 DSC_022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0 22:36:43 上传)

调整大小 DSC_0222.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48#

蓝丝绒
相当怪异很妖的配乐,同时也很美。看了电影,也觉得怪怪的,不是太喜欢。
(转)这是一部1986年David Lynch的电影。讲述一个小镇的大学生Mac Lachlan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只人耳,由于好奇,卷入了一个变态凶残的绑架案中。同时遇到了歌手Rossellini,与之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电影以平和安定的小镇开篇,以这样的调子结尾。郁金香、知更鸟、玫瑰,无不显示了小镇的平静安详。这让我想起Tim Burton的《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其中也有这样安静的小镇,连房屋的颜色都是可爱温馨的,但是那里的人内心所展现的极度保守也是属于小镇的特质;Tim的另一部电影《大雨》(Big Fish)里,也有一个忘忧镇,进去之后把鞋子挂在线上踏着油油的青草,快乐地度日。在这个小镇中,人们没有进取心,闲适得有点无聊,诗人写不出诗。这种小镇无疑是童话的产物,也是童话的结束。

如果说Tim Burton的小镇是构建在童话上的,那么Lynch的小镇则更有些社会化的味道:那种表面的和平,深层却危机四伏,无处不在。影片的开始,那片绿油油的草地就被Lynch细致地深入观察,看到草丛中的可怕虫子在蠕动。再说到人,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人(well-dressed man)其实就是最后的黑手,道貌岸然的警长却是坏人老大。

同时,电影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很有精神分析的味道。比如一开始电视里放的手枪、排队过人行横道的学生(和The Beatles的一张专辑封面很像),还有就是Lynch惯用的神秘舞台(还好这次没有神秘看客,不然又要给我想破脑袋了!)。

电影的原声碟和电影一样神秘诡异,充满了50年代的怀旧片的色彩。开始的Main Title就把这种诡异离奇的基调渲染地淋漓尽致,听着这张原声碟很容易想到电影中的场景,似乎可以神奇地形成一个刺激回路。同时,这张碟的和Mulholland Drive的原声碟一样,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一种怀旧、忧愁、诡异、梦幻的气息如梦一般氤氲在耳畔。
c62290r33lj.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12:03:39 上传)

c62290r33lj.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49#

漫长的婚约
故事很美,配乐内省而优长,充满了感伤。


试听页面:http://www.xiami.com/album/247384
(转) 2005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入围,《埃米莉的异想世界》原班制作群一段横跨战火的真爱史诗。以《双峰》入围艾美奖与葛莱美奖并以《史崔特先生的故事》、《穆荷兰大道》两度金球奖提名音乐家安吉罗贝德拉曼提媲美好莱坞经典爱情史诗格局的隽永乐章。专业原声带网站SoundtrackNet 四颗星佳评作品,就是这张电影原声带。
  爱情是浪漫的,命运是现实的,一个年轻的法国女孩玛蒂德选择相信自己的直觉,坚信青梅竹马的爱人马涅克终将回到她的身边。
  由《埃米莉的异想世界》导演尚皮耶居内、女主角奥黛莉朵杜与原班制作群筹备经年的爱情史诗片《漫长的婚约》将带领影迷深刻感受女性为爱痴心、无悔的等待背后所隐藏的坚强意志。这部改编自法国作家塞巴斯廷贾毕索畅销小说的电影,故事开始于1917年的1月7号,一个下着雪的黑夜,在一处名为“黄昏宾果”的战壕中遭遇的德、法两军展开惨烈的突击行动,在这次突击行动中受伤的五名法国士兵,竟然遭到法军的遗弃,时空转移到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年,19岁的少女玛蒂德接获未婚夫马涅克为国捐驱的消息,但是,玛蒂德拒绝接受这个恶耗,因为,她知道:如果马涅克的生命已经消逝,她一定会有预感,她相信她的直觉将会引导她的未婚夫回到自己的身边。接着,一名退休的中士把一个装着关于马涅克生死之谜的资料的箱子交给玛蒂德,数据中显示,其实马涅克是因为想要提前退役而故意自残,与其它四名犯下同样罪行的士兵被判处死刑,这五名士兵被遗弃在名为“黄昏宾果”的战壕中,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尽管所有的消息都证明了马涅克凶多吉少,不过,天生乐观的玛蒂德却在勇气、毅力与想象力的驱使下,慢慢的汇整任何跟玛涅克有关的线索,希望能还原发生在'黄昏宾果'的真相,并进而找到马涅克,与马涅克一起实现他们在奥塞格湖畔的白杨树前所许下的爱情誓言。
  《漫长的婚约》合演的明星包括了金奖影后茱蒂佛斯特、《敢爱就来》Marion Cotillard与《灰眼珠男孩》(The Strayed)Gaspard Ulliel…等人,影片在法国上映打破了《埃米莉的异想世界》的首周票房纪录,紧接着也掳获美国影评界热烈回响,赢得芝加哥、佛罗里达影评人学会选为年度最佳外语片,并入围2005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电影音乐由纽约音乐家安吉罗贝德拉曼提(Angelo Badalamenti)谱写,安吉罗曾以《史崔特先生的故事》、《穆荷兰大道》等片二度入围金球奖最佳原著音乐,同时也以《双峰》获得艾美奖与葛莱美奖的提名,代表作包括与鬼才导演戴维林奇合作的《蓝丝绒》、《我心狂野》、《惊狂》以及《海滩》、《血肉丛林》(Cabin Fever)、《危险关系-影集版》、《鬼水怪谈-西洋篇》…等片。这是安吉罗继95年坎城影展开幕片《惊异狂想曲》后,二度为导演尚皮耶居内的作品担纲音乐创作,安吉罗选择在坐落于洛杉矶的米高梅录音室进行录音创作,在这个录制过《绿野仙踪》、《爵士春秋》以及无数经典音乐片的录音室中,安吉罗充分掌握了古典交响乐温暖与悲美的色泽,以非常简单,但却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动人旋律,细细地呵护着女主角无悔的爱意,展露了他在与戴维林奇的合作作品所练就的营造影像气氛的本领,而每当象征着玛蒂德的法国号或是小喇叭响起时,则是不免让人为这段饱受无情战火考验的美丽恋情感到一阵唏嘘。听过《漫长的婚约》原声带,你会讶异于安吉罗的表现,这位擅长营造阴森气氛的音乐家竟然能谱写出媲美好莱坞经典爱情史诗格局的隽永乐章,让我们听见鬼才音乐家的浪漫情怀。
g52392disp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12:10:14 上传)

g52392disp9.jpg

U996P28T3D702040F329DT2005041317423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12:10:14 上传)

U996P28T3D702040F329DT20050413174237.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1 12:11:05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0#

穆赫兰道
据称是林奇最难看懂的电影,所以DVD买了很久了也没有看。音乐也优长得不行,优美而让人动情。


(转)好莱坞的穆赫兰道上,一个名叫丽塔的女人遇上了一场车祸。车祸中的另外两个看上去显然不怎么正经的男人当场丧命,而丽塔则幸运地死里逃生。但是她完全失忆了,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无法记起。她从车里爬出来,跌跌撞撞地来到一座公寓,藏身于公寓外的灌木丛中……
  天亮了,丹尼餐馆,警察丹跟同事赫伯说起了他的恶梦,梦境中出现了这家餐馆。 不祥的预感使丹跟赫伯非常恐慌。他们仓皇地逃进邻近的小巷中,但梦中景象突然出现……
  立志要做演员的金发女孩贝蒂抱着梦想来到洛杉矶,与她同机的一对老夫妇笑容古怪,她借住在外出的鲁丝姨妈的公寓。贝蒂惊讶地发现房间里竟有一个陌生的失忆女人,她称自己为丽塔,这个黑发女人的皮包里有大量的现金和一把神秘的蓝钥匙……
  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的办公室,一群行为怪异的人在开会,鲁奇与文森诺·卡斯格林兄弟代表电影寡头在给经纪人罗伯特施加压力,目的是启用一个女演员,他们对导演亚当·凯歇尔的意见不屑一顾,亚当为了泄愤砸了鲁奇的车,气愤地回家。更为倒霉的是他发现妻子竟然泰然自若的和强壮的清洁工同床共枕,而且他们粗暴地把他赶出了家门……
  国王般怪异的电影寡头用肮脏的电话和电话线操控着一切,为了使亚当就范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包括解散剧组,冻结亚当的信用卡……
  贝蒂决定帮助丽塔找回记忆,同时她们发现有杀手在寻找丽塔。在丹尼餐馆,丽塔记忆起穆荷兰道,在看了服务生的胸牌后想起了一个名字“戴安娜”……
  贝蒂和丽塔找到了戴安娜在穆荷兰道街区的公寓,她们从窗户进入后,吃惊的发现公寓的床上有一具腐烂的女尸,惊慌失措的丽塔非常害怕,贝蒂被丽塔的柔弱、美丽和神秘感所诱惑,她们发生了同性之爱,后入睡的丽塔在梦中喊着一个词:赛伦西……
  丽塔好像想起了什么,在凌晨两点带着贝蒂来到一个叫“赛伦西”的俱乐部,舞台上魔术师和女歌手诡劂的表演让她们战栗不已,表演结束后,她们发现了一只神秘的蓝盒子……
  回到家里,丽塔找出蓝钥匙打开了蓝盒子,贝蒂突然不见了,镜头推进到跌落的空空的黑暗的蓝盒子里……
  床上一具腐尸,床边一把蓝钥匙……
  敲门声,警察丹和赫伯来找“贝蒂”,金发女孩“贝蒂”醒来,原来以上的一切(影片的三分之二)都是“贝蒂”的梦境,她的真名才叫“戴安娜”。她的同性恋人,黑发女子叫“卡米娜”,而“贝蒂”是丹尼餐馆服务生的名字,戴安娜在好莱坞只是一个不得志的小演员,她的同性恋人“卡米娜”却很成功,并且当着她的面与导演亚当和另一个金发美女调情,失魂落魄的戴安娜在家里边哭边自慰。嫉妒驱使戴安娜雇佣杀手杀死卡米娜,杀手告诉戴安娜事情成功后她会发现一把蓝钥匙,戴安娜迷茫地问:能打开什么?杀手不置可否地笑了……
  在戴安娜发现蓝钥匙时,绝望让她看见了自己内心的魔鬼,符号就是从蓝盒子里爬出来的那一对笑容古怪的老夫妇,恐惧中她饮弹自尽,姿态与梦中的腐尸(戴安娜)相同。

幕后制作
本片讲述一个弗洛伊德式的噩梦,其剧情可以有无数种解析和组合,但它的主题却异常清晰:好莱坞在银幕上创造一个个奇妙的美梦,但在银幕下却多以噩梦收场。影片完全不遵守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内在逻辑,摄影、美工、音乐等均微妙地暗示着多层梦境的可能性。影片通过女演员闯好莱坞的经历,揭示了造梦的代价。在奋斗过程中,她们需要学会穿梭于数个不同的“现实”,如她们本来的自我、跟电影公司交往时的“个性”,以及所塑造的电影形象。在一场点题戏中,台上歌手在唱歌,唱得很卖力,这时主持人大喝一声:“这是假的!”该片的选角和表演从戏份吃重的主角、到过场的配角,均十分出色,显示出导演用人独具慧眼。娜奥米·沃茨扮演的贝蒂和戴恩可能是当年度难度最高的电影角色,她不仅需要表现一个初来乍到者的天真和自信,而且要演出绝望中的挣扎,中间还有一场类似考试的戏中戏。
谜一般的《穆赫兰道》
作为大卫·林奇最满意的作品之一,《穆赫兰道》体现了典型的“林奇式”风格,有着独特而强烈的“林奇式”语汇和场景:忽明忽暗的吱吱作响的电灯,神经质的叙述者,面目狰狞的神秘人,歌者已倒在舞台上却仍然嘹亮绕梁的歌声。还有着谐仿黑色电影的情节:失忆的性感女人,穿着风衣墨镜的高壮白种男人,女主角更直接盗用了了经典蛇蝎美人丽塔·海华丝(Rita Hayworth)的名字。此外,林奇还一如既往地故弄玄虚地运用了许多似乎别有所指、引人想入非非的小道具与角色:神秘的蓝色小盒子,黑皮书,诡异的牛仔,流浪汉,皮包里的不明巨款,狂笑的老夫妇。影片虽然充斥着凶杀、车祸、鬼怪、床戏、黑色幽默等多种元素,但却不属于任何类型电影。这部充满了寓言隐喻的片子可谓林奇无视观众而纯粹自我的梦魇展现。林奇完全不遵守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内在逻辑,故意用了许多混淆视听的手法与隐喻来阻挠观众辨别真幻,极力抹去虚幻与现实之间的分界线,使得整部电影如同一场醒不来的噩梦,以其独特的影像语汇与世界观将观众玩弄于指掌之间。
自2001年《穆赫兰道》问世之后,对剧情潮水般的疑问伴随着数不清的奖项——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2002年,此片又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并入选法国《电影手册》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并获得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向大卫·林奇涌来,但林奇在所有的访谈中仍拒绝证实任何一种对《穆赫兰道》情节逻辑或角色寓意的诠释,他只是狡猾地微笑道:“观众们被好莱坞的简单逻辑宠坏了,他们应该试著自己花点脑筋,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追求标准答案。”
曾被**毙的《穆赫兰道》
大卫·林奇在拍摄《双峰镇》时即已产生《穆赫兰道》的想法。当时林奇在穆赫兰大道上取外景,突然之间闪现出灵感:“‘穆赫兰大道’,这好像是个不错的电影名!”
由于美国ABC广播电视公司曾对《穆赫兰道》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于是林奇便计划将其拍成电视剧集。出自林奇之手的《双峰镇》被认为是美国电视史上一部具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而《穆赫兰道》无疑将标志着林奇重返电视界。但电视界对大卫·林奇的信任和宽容已经到了头,ABC临时变卦,**毙拍摄计划。而《穆赫兰道》已拍完的素材只够剪成2个小时的电影,而且还没有结尾。尽管大卫·林奇对作品再三修改,依然没有得到通过,在影片的制作陷入僵局之时,林奇转而前往欧洲市场寻求支持,并最终得到了法国制片皮埃尔·埃德尔曼的支持。林奇对剧本改动了三分之一,将这个作品拍成了电影。他说:“这是个奇妙的过程,一部讲述生与死的影片同样走过死而复生的道路,如今它获得了全新的面貌,我很满意。”
演员
《穆赫兰道》的演员从戏份吃重的主角、到过场的配角,虽然都不是赫赫有名的明星,但均发挥出色,显示出大卫·林奇用人的独具慧眼。娜奥米·沃茨扮演的贝蒂和戴恩可能是当年度难度最高的电影角色之一:她不仅需要表现一个初来乍到者的天真和自信,而且要演出绝望中的挣扎,中间还有一场类似考试的戏中戏。她在不同的场景中代表着好莱坞女演员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命运。她在片中的高超演技证明了并不是只有名演员才能发挥出奥斯卡水准。也因为《穆赫兰道》,娜奥米·沃茨终于在30岁这年尝到功成名就的滋味,从此,她成了一个在任何场合和访谈中都不忘记感谢大卫·林奇的人。
扮演丽塔的劳拉·赫利曾经参演亚当·桑德勒的《撒旦之子》。另一位演员斯科特·考菲曾与林奇合作过《我心狂野》和《妖夜荒踪》两片。
作为音乐家的大卫·林奇
作为多面手的大卫·林奇——不仅是导演、编剧、摄影、剪辑、制片人、特技效果和动画设计,同时还是音响设计、歌词作者、画家和演奏家。
大卫·林奇影片中的独特音乐源自他对于音乐的理解,其音乐的核心质地在于噪音,或者说,他的音乐引人入胜的地方恰恰在于那些非音乐成分。林奇本人常直接参与乐队的演奏和作曲。在其早期的作品中,他即已充分展示了作为一个音响设计专家和音乐家的天赋。1986年,他开始和安吉罗·巴德拉门蒂(Angelo Badalamenti)合作,两人互相欣赏和互相激发成就了更多我们脑海中忘不掉的声音,包括《穆赫兰道》以及其他许多大卫·林奇的电影原声唱片。2002年12月,他和约翰·奈夫(John Neff)的两人乐队Blue Bob在欧洲发表了同名专辑,这是57岁的林奇第一次拥有一支正式的乐队并且发表专辑。
林奇说:“我热爱音乐……我意识到许多音乐的规律和电影的规律是很相似的,在音乐中,用节奏、主题、气氛这些术语来表示这些规律。对我来说,把一部音乐作品作为整个电影结构的基础是很正常的……我的创作越深入,我就越认识到音乐中存在着真正的奇迹,这些奇迹和影像是联系在一起的。”
340730124961760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12:18:08 上传)

3407301249617604.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1 12:19:26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1#

双峰
非常感伤的音乐,优美而流畅,钢琴点点的飘绎在乐曲中。他的代表作之一。
(转)
大卫·林奇的《双峰》是美国90年代最为著名的电视剧之一。曾荣获1990年美国电视评论协会大奖,1997年美国金球奖最佳男女主角奖,1991年美国艾美奖8项大奖,1991年美国广播协会最佳电视剧奖,而大卫·林奇也因此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j13029p0pkv.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12:25:05 上传)

j13029p0pkv.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2#

爱的边缘
总体为讲,Angelo Badalamenti 的配乐优美而伤感,非常的容易打动人。


(转)
[赎罪」、「傲慢与偏见」女主角绮拉奈特莉2008年又一深情演出与声情献唱

绮拉奈特莉首度大银幕献唱"Maybe It's Because I Love You Too Much""Drifting And Dreaming" 4首歌曲


「未婚妻的漫长等待」、「穆荷兰大道」、「双峰」、「海滩」等电影音乐大师Angelo Badalamenti安吉罗.贝德拉曼提一篇浪漫、优雅、圣洁、瑰丽的电影音乐之诗,新世代爵士女伶玛黛琳Madeleine Peyroux献唱Careless Love
以传奇诗人狄伦汤玛斯激情一生为主轴缠绕情慾纠葛的电影诗作四位主角表现出色!」英国每日邮报

「时尚风采,放荡不羁,神采飞扬,热情洋溢。」…ELLE杂志

由「赎罪」、「傲慢与偏见」女主角绮拉奈特莉、「阿飞外传」女主角席安娜米勒、「太阳浩劫」性格男星席尼安墨菲与艾美奖提名影集「家族风云」男主角马修莱斯携手合演的【爱的边缘】是一部从两个非凡的女人的人生中交织出传奇诗人狄伦汤玛斯的激情与哀怨的电影。
剧情描述薇拉菲利浦斯与诗人狄伦汤玛斯是彼此的初恋情人,两人在十年后于伦敦不期而遇的刹那,双方又燃起激情,狄伦的老婆凯特琳是个喜欢冒险的女人,擅长用她的美貌进行一些狡猾的技俩,且乐此不疲,尽管薇拉与凯特琳是处于情敌关係,两人却有着出人意表的情谊。这个发生在美丽的伦敦与高贵的威尔斯乡间,爱情与友情共存的故事因为慾望与罪恶感而变得複杂难解
电影的音乐创作与原声带製作由义大利裔的电影/电视音乐家安吉罗.贝德拉曼提(Angelo Badalamenti)担纲,他曾经参与妮娜西蒙、雪莉贝西(Shirley Bassey)等传奇女伶的歌曲创作与编曲,也曾投入大卫鲍伊、小红莓合唱团主唱桃乐丝等艺人的专辑幕后製作,他的电影音乐旅程起始于1973年,不过,影音生涯一直到1986年受邀为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作品「蓝丝绒」担任电影音乐工作才有了重大的突破,贝德拉曼提的音乐创作深获林奇的欣赏,贝德拉曼提就此成为林奇的御用影音创作家,他的影音作品深获各界好评,包括荣获葛莱美奖的影集「双峰」的音乐,获得金球奖提名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穆荷兰大道」,获得凯萨奖提名的「未婚妻的漫长等待」,还有「海滩」、「鬼水」、「恶灵线索」等片。
贝德拉曼提与导演约翰梅柏利的共识为希望能用歌曲来串联四个主角之间的关係,还提议由梅柏利负责歌词的创作,没想到就在提议之后的两天,导演就写了五页的歌词,这些歌词后来就分别变成了"Careless Talk""Careless Love"这两首歌,导演的歌词激发了贝德拉曼提的创作灵感,影片的音乐就这样自然的涌现,贝德拉曼提决定以神采奕奕,近乎夜总会歌唱气氛的乐声来对比影片中饱受炸弹攻击的伦敦。环球古典与爵士音乐厂牌对于电影与影片的音乐表达浓烈的兴趣,于是就促成了旗下的艺人英国传统流行乐派女歌手贝丝萝莉(Beth Rowley)、爵士女伶玛黛琳(Madeleine Peyroux)、英国民谣摇滚创作歌手派屈克沃夫(Patrick Wolf)与英国庞克摇滚乐团Siouxsie& The Banshees出身的女歌手苏西舒(Siouxsie Sioux)灌录前述的两首歌曲。最终,就连女主角绮拉奈特莉都在贝德拉曼提的热情鼓励下,以轻柔,私密,瀰漫着40年代的歌唱感觉灌录了"Maybe It's Because I Love You Too Much""Drifting And Dreaming" 4首歌曲。在两首歌曲之外,贝德拉曼提也以古典乐与爵士乐作为音乐的调色盘,创作了一篇浪漫、优雅、圣洁、瑰丽的电影音乐。
Music by Angelo Badalamenti
电影音乐 - 安吉罗.贝德拉曼提



k95852bh3dn.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12:38:17 上传)

k95852bh3dn.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1 12:39:44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3#

40. 兰迪.艾德曼 Randy Edelman

(转)身兼电影配乐和歌曲创作的Randy Edelman于1947年6月10日在新泽西的Paterson出生,他最初是被培养成为一名医生,但是很快他被自己喜欢的音乐改变了过来。
他毕业于辛辛那提大学,在70年代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作为一名歌曲创作者和音乐编排师,曾经为多名著名的歌星工作过,其中包括James Brown、Barry Manilow和The Carpenters。后来,凭着自身的能力,他成为了一名独立创作的歌者,大热的歌曲有Concrete and Clay和Uptown Uptempo Woman,曾经发行过几张成功的专辑,包括1972年The Laughter and the Tears、1974年Prime Cuts、1975年Farewell Fairbanks和1977年If Love Is Real"。

80年代初,他为著名的电视连续剧"MacGyver"配乐,这次成功的创作让他得到广泛听众的喜爱。从这以后,他沉醉于小型电视电影的配乐工作。

他的第一部重要电影的配乐,是1988年Arnold Schwarzenegger主演的Twins。至从那以后,他为许多大片配乐,其中包括"Ghostbusters II" (1989), "Kindergarten Cop" (1990), “Beethoven” (1992),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1992, co-composed with Trevor Jones), "The Mask" (1994), "While You Were Sleeping" (1995), "Anaconda" (1997), "Six Days Seven Nights" (1998) and "XXX" (2002), as well as popular fan-favourites "Gettysburg" (1993) and "Dragonheart" (1996)
Edelman维持了高度个人风格的作曲,他曾被获得金球奖和BAFTA提名,并领取了2003年度BMI颁发的Richard Kirk奖。他与女演员兼歌创者Jackie De Shannon结了婚。
12517769536984_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17:44:23 上传)

12517769536984_2.jpg

Randy-Edelman.jpg200x20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17:44:23 上传)

Randy-Edelman.jpg200x200.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4#

李小龙传
作为华人的骄傲,这张是想收的。老外眼中的中国风格。
(转)
本片是关于李小龙的纪实故事,不仅展现了这位功夫巨星的超群武艺,更展示了他的热情、高傲、幽默、甚至脆弱的一面,当然,也包括他与妻子琳达的爱情。

86bb90b809a02df77db65110.L.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19:58:26 上传)

86bb90b809a02df77db65110.L.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5#

诸神与将军
在听这张电影的音乐时我就在想,这么合奥斯卡口味的电影和音乐为什么没有拿奖呢?!非常悲壮的电影和音乐!
试听页面:http://www.xiami.com/album/375604
(转)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述美国南北军将领和其家眷在这场美国有史以来伤亡最惨重的战役中的挣扎、痛苦和为自由所付出的代价。本片的主要人物是南军的著名将领罗伯E.李(罗伯杜瓦饰)和北军投笔从戎的学者军官约书亚.罗伦斯.张伯伦。这部电影改编自Jeff Shaara畅销同名小说,原小说是作为另一部畅销小说“盖茨堡战役”的延伸。此片力图强调战争的残酷、以及美国先人为了争取自由土地所承受的种种痛苦。

  本片原声由Randy Edelman和Jon Frizzell共同担任配乐工作,他们力图呈现战争片气势恢宏的效果,并且请来小提琴家马克欧康诺(与马友友合作阿帕拉契之春)和新力唱片的新美声歌后Mary Fahl共同担纲演出,片中更请到Bob Dylan创作新曲“Cross the Green Mountains”。
375604127053957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20:31:51 上传)

3756041270539572.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6#

十诫
好象这是第三部在这个贴子中出现的叫十诫的电影了(其中这部和56年同名片由伯恩斯坦配乐的内容基本一致,都是圣经上的)。可以和伯恩斯坦的对比着听,各有各味,一个古典一个稍现代。
(转)比较有特色的一部片子。感觉拍摄是为了传教用的,很写实,处理也很细致。看过之后让我对这伟大的信仰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一件事情的发生通常情况下可以有许多解释,但始终如一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不得不归功于信仰的力量。 其实在此之前关于信仰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答案。觉得自己总在各个理论体系的门外徘徊。直到最近才把这一问题理清楚。 无神论。上过学的都会受到这种思想灌输。...
h24952icfkw.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20:52:52 上传)

h24952icfkw.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1 20:52:52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7#

龙之心
这部电影一般般吧,配乐与肖恩.康纳尼的配音一样,算是里面的亮点,当然,还有那头活灵活现的龙(以当年的眼光)。
(转)武士伯温(丹尼斯·奎德饰)是艾侬王子(大卫·特威利斯饰)的剑术老师,他一心想把王子教导成一位尊从古训的明君。然而,在一次农民叛乱中,老王被杀,王子的心脏也受了致命伤。在王妃的乞求下,一条龙救了王子,分给他半颗心。即位成为新王的王子变得十分残暴。伯温认为这是魔龙的心使王子发生了变化,于是发誓要找这条龙报仇。 十多年过去了,伯温在流浪中屠龙无数。最后一次他遇到了强大的对手。苦斗之后,双方成了朋友。伯温这才知道这已是世界上最后一条龙了。伯温给它取名叫苍龙(肖恩·康纳利配音)。在游历中,他们遇到了因父亲被杀而鼓动人民起来反抗的卡拉,双方成了朋友。一次偶遇使伯温看清了艾侬的真面目。他根本不是心魔作怪,而是本性残暴狡诈。这使伯温深受打击。苍龙将伯温等人带到了圣地。在感悟到亚瑟王传下的武士古训后,伯温下定决心要帮助农民起义推翻艾侬的暴政。 因为有苍龙的帮助,人们信心大增。 在战场上,农民起义军英勇作战,打败了国王的军队。老王妃想借杀死苍龙的方法来消灭残暴的艾侬,因为他们的生命是一体的。 然而, 这一秘密却被艾侬发现,老王妃惨遭杀害。伯温带领人们潜入了城堡,彻底打败了艾侬。然而,要杀死艾侬就一定要杀死苍龙。在苍龙的命令与要求下,伯温挥泪杀了苍龙,除掉了暴政王艾侬。死去的苍龙升上天空化作了星星。它的光芒将永远守护着这块土地

兰迪·艾德尔曼,身兼电影配乐和歌曲创作以合成器见长,他为本片的配乐大气磅礴很有史诗电影的风格.很多乐迷认为《魔幻屠龙》(DragonHeart)是Edelman最精彩的配乐,最好的证明便是很多电影Tailer都用了《Dragonheart》的配乐。
345666666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20:55:36 上传)

3456666666.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8#

盖茨堡之役
最好的放后面,呵呵,大气而磅礴的配乐!
(转)作曲家Randy Edelman最优秀的两部配乐作品是龙心[Dragonheart]、盖茨堡之役[Gettysburg]。由于Dragonheart是部超级无聊的烂片,所以Gettysburg这部配乐通常就被认为是他最好的配乐作品了。Randy Edelman是传统配乐派,不喜电子乐。对于战争片,传统配乐风格能够很容易的取得大气、凝重、略微哀伤、沉思的氛围。但是在表现激战的时候,就不容易实现像电子乐那样的高潮迭起、劲爆的效果。整篇配乐主题很精美,但是由于主题较少,所以显得通篇都是在以不同的速度和节奏演奏同一个旋律,变化较少。这个压缩包是豪华纪念版,2CD配置增加了一整CD的配乐,在最末尾有一段演讲辞。
调整大小 folder456323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21:00:30 上传)

调整大小 folder4563234.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9#

41 Max Steiner 马克思 斯坦纳

(转) 1888-1971, 马克斯·斯坦纳被誉为“电影音乐教父”是黄金时代初期电影音乐领域里威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作曲家,他先后共创作过300多部电影音乐,3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原著音乐奖。谈到电影原声配乐作家的江湖地位,和Max Steiner相比,John Williams、Hans Zimmer无疑只能算是后起之秀,即便是Ennio Morricone、Jerry Goldsmith等人恐怕也要甘拜下风,这位奥地利音乐大师,一生为近两百部的电影担任原声配乐工作,其中的《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金刚》等都堪称电影史上的丰碑。  
  斯坦纳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音乐世家,查理·施特劳斯是他的教父,古斯塔夫·马勒曾经教他指挥和作 乱世佳人曲。1905年,斯坦那移居伦敦,在那里指挥各种类型的音乐演出。1914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来到美国。起初他在百老汇创作并指挥音乐剧,后来进入雷电华公司,并很快成为该公司音乐部的负责人。1929-1936年间,斯坦纳在雷电华公司创作出近135补电影配乐,包括《金刚》、《告密者》。其中,拍摄于1933年的《金刚》是电影音乐史上第一个交响化配乐,也是作为典型的“主导动机”为核心的配乐,堪称电影音乐的的一个历程碑。而《告密者》则为斯坦纳电影音乐教父赢得了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原著配乐(1935年)。
  斯坦纳在1937年转入华纳公司并成为《乱世佳人》的配乐领导者,(该片由多位作曲家参与配乐,斯坦纳是最主 卡萨布兰卡要的一位)。尽管没拿到来年的奥斯卡奖,但《乱世佳人》的成功使斯坦纳成为电影音乐领域当之无愧的旗手。此后一段时间,斯坦纳再接再厉高水准的作品不断涌现,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卡萨布兰卡》、《扬帆》、《自君别后》、《凯恩舰的哗变》等等,《扬帆》、《自君别后》还分别为他赢得了第二和第三座奥斯卡最佳原著配乐奖。
主要作品:
1931年《壮志千秋》(cimarron)
1933年《金刚》(king kong)
1935年《告密者》(the informer)
1936年《英烈传》(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1937年《左拉传》(the life of emile zola)
1939年《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1942年《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扬帆》(now,voyager)
1944年《自君别后》(since you went away)
1954年《凯恩舰的哗变》(the caine mutiny)
Max-Steiner.jpg200x20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21:10:13 上传)

Max-Steiner.jpg200x200.jpg

p33786gaysr_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21:23:31 上传)

p33786gaysr_2.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3 11:54:2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60#

我的 Max Steiner 马克思 斯坦纳
调整大小 DSC_003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1 21:38:58 上传)

调整大小 DSC_0033.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