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839404142434445» / 5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调声心得汇总———————“四分频”的镁声旗舰电源线—... [复制链接]

查看: 924281|回复: 566
411#


——声音的“厚薄”和“密度”——之二——


音响调声,首先要把声音的各种听感,和声音的物理参数、特性进行对应,然后才可能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有的放矢的改进。这就是音响调声的方法论。
.
发烧友基本都知道一些听感和声音物理参数的关联,例如声音偏亮就是高频过多,沉闷就是高频过少,薄声往往是中频内凹,而直白不鲜活就是微动态差。那么声音的密度感,对应的是哪个物理参数呢?
.

镁声算是收集调声专著、音响论文和精华帖子比较多的了,但一直没有搜到对于声音密度感的专题介绍。著名的台湾刘主编的大作《音响二十要》中,有以下描述:

.

音响第五要: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

所谓声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与一公斤铁块一般,铁块的密度当然要大得多。因此虽然二者重量相同,不过铁块给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声音密度大听起来是什么感受呢?弦乐有黏滞感、管乐厚而饱满、打击乐器敲起来都会有空气振动的感觉。所有的乐器与人声都应具有重量感。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好有什么好处呢?让乐器与人声听起来更稳更紮实更像真的。

.

——刘主编的文章比喻得很形象,但依然没有说明声音的密度感所对应的物理参数,所以调声时依然无从下手。镁声在这里提出自己的观点,抛转引玉,不一定对,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
.
我们知道,声波振动具有三个特性:频率、振幅以及相位。一个声音的频率决定了这个声音的音高有多。声波的振幅决定了这个声音的声强有多。相位则代表了声音开始发出的位置。声音的密度感,对应的物理参数就是声音的相位——更确切地说,相位准确的声音就是有密度感的声音,而相位不准确,就会丧失声音的密度感 声学里有一个“声能密度”的概念,指的是单位体积里声音的能量大小,和声强是关联的,和发烧友所说的“密度感”不是一回事)
.
验证镁声的这个观点其实很容易,烧友可以把自己的喇叭线,在音箱那端正负反接,只要反接一个声道就行了,这时候,两个音箱发出的声音,相位是没法对齐的,听起来就是没有密度感的,空虚的声音。这时,即使把音量开得震天响,空间里声能密度很大,但依然是没有密度感的、刺耳的恶声!
.
当然,这是个相位全频都无法对齐的极端情况。多数情况下,发烧友的高保真系统,是可以做到相位在高中低频大部分时候都是对齐的。对齐度越高,声音密度就越大,听感就越自然,就越像真实乐器的发声。
.
(待续——)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412#

最近正在微调系统并尝试2.1。仔细玩了一下俯仰角及结合摆位,就是镁声所说的声学原点对齐和相位的一个类型。一套系统,能量总量基本是定量(不是时序上),音场和结像上调得前和一致,左右一致,形体在3d凝聚一体,同时音头音尾同步,这个时候密度往往最大。环境建声不良当然也会破坏摆位最优化,摆位解决不了一切。
如结像调整,别平面化或二维地集于中间,可以尝试用现场录音的艺术歌曲试试,未必还在中间(不同景深原因),它是个3d概念,还有前后考量,解决居中,再努力解决左中右中两个位置结像的线性直立,解决不好前后问题,这两个结像点一定会左右飘。当然,这只是结像的一个角度考量。
TOP
413#

我发个参考碟,这几张过关了,定位清晰、形体凝聚、微动态充足、频宽打开,声音密度差不了
居中结像:流行民谣均可和一张现场录音艺术歌曲(必须),大无和居中低音大提琴(stoll那张jvc)
左中右中:罗西尼(阿卡多第二碟二重奏)、amazing duo更好、帕格尼尼小提琴和吉他

呵呵
TOP
414#

我发个参考碟,这几张过关了,定位清晰、形体凝聚、微动态充足、频宽打开,声音密度差不了
居中结像:流行民谣均可和一张现场录音艺术歌曲(必须),大无和居中低音大提琴(stoll那张jvc)
左中右中:罗西尼(阿卡多第二碟二重奏)、amazing duo更好、帕格尼尼小提琴和吉他

呵呵
yangxfeng 发表于 2023/2/14 11:57:23

谢谢您的分享!很认同。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415#

.
——声音的“厚薄”和“密度”——之三——

一套音响系统,要做到全频宽相位完全对齐,尤其是不随音量大小飘移的相位对齐,其实是很难很难的,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因为所有的耦合电容、电感,都是天生的“移相神器”。以喇叭为例,后级出来的音乐信号需要经过分频器,分离出高频部分和中低部分,从不同的单元播放,再同时到达人耳,合成完整的音乐。分频器里的分频元件,电容、电感等,都会造成相移,需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修正(请回顾一下镁声之前写的摆位的文章,里面提到的声学源点对齐,也是同样的理论基础)。而除了喇叭,解码器、前级、后级,也都或多或少地会造成相位飘移或失真。
.
由于相位飘移的情况复杂,既和频率关联,又和音量关联,而且瞬息万变,所以是无法用简单数据来定量描述的,例如,您不能说自己的音响系统或者某一件器材相位失真为零,这是不可能的,(规范的说法是在播放1khz基音信号时,测得的两次谐波相位失真为**度)。但对于具有丰富聆听经验的老烧,是可以“听”出相位飘移的厉害程度的。
.
很多烧友对于声音的密度没有完整的概念,更没有定量鉴别的经验,可以通过对音响的结像大小和真实乐器的比较,来初步判断。如果结像大,散,而且仔细摆位都无法聚焦,那可能就是相位飘移得厉害,声音的密度也不会好。例如镁声在设计和制作音响线材的时候,测试出来的分布参数也只是作为参考,还要通过试听验证:只要各种频率的乐器的结像大小,都和真实乐器相一致,轮廓清晰,而且调大音量结像也不会突然变大,相位失真就不会存在问题。所以,烧友试听镁声线,有些初烧反馈声音变小或者结像变小,这其实是正确的方向(同样音量下,让结像变大很容易,变小很难),是镁声多年刻苦研发线材科技才得到的声音特质。
.
还有一个例子:某本地高手复刻的后级据说推力无穷,两端延伸也极好,超过几倍价位的原版进口大牌后级,镁声想购买一台,就上门试听。当时播的是打击乐,初听果然是上天入地石破天惊,比原版后级动态更大,推力更强,非常过瘾;但换上小提琴的曲目,怎么声像似乎比中提琴还大?!接上原版后级对比听,所有的乐器结像比复刻后级都小了一圈,和真实乐器相当,强奏出得快,弱音细腻婉转,这才是音乐,这才是有内涵的声音,镁声立即打消了购买的念头。
.
后来镁声购买了高文的两套后级,一大一小,大的是前旗舰mimesis29.4双单声道,两台各重70多公斤,小的是入门的job500,价格相差近10倍。接同一部前级,分别推tidal落地箱,出来的声音音量和音色居然完全一样,两端延伸基本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29.4的结像更小,速度更快,密度感更好!这个经历让镁声得到很大的启发,从此调声就往高密度、高速度的方向去调整。每次开发新的线材系列,总是要接上小后级来试音,能让小后级发出接近大后级的高密度高速度的声音,那就成功了!
.
顺便插句广告——镁声凤凰系列线材,是有这个效果的。小后级接凤凰电源线,和大后级接青鸟电源线,出来的声音几乎一样!欢迎试听验证。升级器材前,试试镁声线!
.
(待续——)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416#


——声音的“厚薄”和“密度”——之四——

.
假设一套音响系统,音源、放大器、喇叭,都选用了高素质的顶级产品,相位对齐都不存在问题,那就能得到高密度的美妙声音了吗?——还是不一定,因为连接器材的线材,依然可能造成相位问题,让声音密度下降。
.
所有的音响线材,都具有不同的分布参数,这些分布参数也必然会导致相位飘移,损失声音的密度感。所以,有些品牌的线材带有相位纠正的盒子,来调整简单顺绞结构线基所导致的相移,而镁声线通过再结晶导体工艺、复杂的结构设计和手工编织,来保证全频宽相位的一致性,不需要“盒子”,也能保持声音的密度感。
.
玩线多的老烧应该已经留意到,市面的品牌线材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过复杂编织达到设计目标的,就没有盒子,例如nbs;另一类是简单的顺绞线基,就往往会带有盒子,例如天仙配;还有一些既不带盒子又没有复杂编织的线材,一定会在导体上大做文章,例如kondo。无论线材设计采用何种技术路线,正确的理念都应该是通过改变分布参数来解决相移问题,达到高保真互联的效果。而某些品牌线材利用材料的辐射特性带来染色、甚至是利用衰减中频来提升两端表现的“科技与狠活”,只会让声音的密度下降,鲜活度下降,情感表达枯燥苍白,带来的是声音的显著变化,而不是全面提升。昨晚还有老烧客户反馈听感时,对此感慨不已,镁声作为从业者,不能展开细说,对此点到即止,请烧友明察。
.




(待续——)
.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417#

受益受教。另请教:近来,我用了一些钢珠、陶瓷珠的悬浮脚钉,都是可以晃动的。换之前,声音非常凝聚,解析力很高,结像比较小,听小提琴会出现丝丝缕缕的声音。换悬浮避震后且调整音箱后,声音变化挺多的,结像稍大了点,似乎没有以前结像的边缘那么特别清晰(以前有点刻画出来的感觉,现在是明显3D感大增,有很强的立体感,分离度好不少,层次好不少,结像形体更自然了,CD中现场或大录音棚的作品,能听出残响在飘散。我自己觉得应该是相位更好了。但听感上结像比以前大,密度似乎略下降。所以请教李工,相位更好,是否一定是听感密度更高,更解析就一定是确定方式吗?)
TOP
418#

受益受教。另请教:近来,我用了一些钢珠、陶瓷珠的悬浮脚钉,都是可以晃动的。换之前,声音非常凝聚,解析力很高,结像比较小,听小提琴会出现丝丝缕缕的声音。换悬浮避震后且调整音箱后,声音变化挺多的,结像稍大了点,似乎没有以前结像的边缘那么特别清晰(以前有点刻画出来的感觉,现在是明显3D感大增,有很强的立体感,分离度好不少,层次好不少,结像形体更自然了,CD中现场或大录音棚的作品,能听出残响在飘散。我自己
桥流水不流 发表于 2023/2/16 15:42:18

.
脚钉所引发的结像和密度的关系

桥兄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有关脚钉所引发的结像和密度的关系,和发烧线材所表现出来的结像和密度的关系,从机理到效果,都是有所不同的,镁声需要再做一些实验,有了更加成熟的思路再系统汇报。
.
尽管镁声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整理出完全自洽的理论体系,但可以分享一些有用的经验和知识点,供参考:
.
1、脚钉很容易让结像变小,只要采用高刚性低损耗的尖钉结构,再配上石材底板,听感就是结像鲜明,线条清晰锐利,带来结像变小,“密度”增加的听感,但这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方向,这种玩法让声音变得锐利粗粝,有损情感表达。用于高端器材效果是负面的。
.
2、镁声涅磐钉和这类脚钉相比,声音的线条边界没有那么锐利,似乎是“密度”下降,但声音非常细腻,情感丰富,在任何系统都有正面的提升。涅磐钉也是可以晃动的。
.
3、脚钉也很容易让声音变得极有重量感。镁声12年前推出的第一代镁声钉,附赠了铅垫作为调声备件,这个铅垫一用上,声音立即变得密度极高,充满了重量感,但鲜活度会有影响,所以镁声只做了一批,赠送给大家酌情使用。
.
以上的实践说明,脚钉所带来的“密度感”“重量感”“结像小”,并非完全正面,和线材所带来的听感“密度感”“重量感”“结像小”,从机理到实质都有不同,需要区别对待。所以镁声在此系列帖子的7楼就说:“测试前先把音量开到感觉略吵的响度,然后换上待测试器材,如果感觉不吵了,而且细节没有缺失,三频没有失衡,情感(音乐的微弱起伏)更加饱满,那这就是正确的变化。更加妥善的办法是:听几天之后,再撤下该器材,如果觉得声音变得索然无味不吸引你了,那么恭喜您,终于碰到了好的器材!
.
细节没有缺失,三频没有失衡,情感(音乐的微弱起伏)更加饱满”,这几点是镁声一以贯之的调声原则,无论讨论密度结像,还是音场宽深,最终都要回到这三点音乐的本质上去衡量。
.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419#

结像调得细尖细尖,是小而不实,我理解是不对。结像密实有厚度,有泛音和细节光晕才舒服。
音乐味,全频平衡是基础,微动态、抑扬顿挫、节奏感挺重要,好像有一条音乐线,一拍一拍一直串着。
TOP
420#

看了楼上二位发言,深有感触,二位说的很好,点名明了调音方向。我的感觉与镁声,YANGXFENG差不多。现在,自我感觉调整小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