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清谈《梁祝》
问:您作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听说在近年来的中外演出交流中,演奏最多的曲目就是《梁祝》,您是否统计过总共演奏过多少次《梁祝》?又为何如此钟情于她?
吕思清: 问我演奏过多少次《梁祝》,记不大清楚了,但是四五百次总是有的,并把这个曲目带到了世界上将近20个国家。为何如此钟情于《梁祝》?我想,首先,《梁祝》是中国最令世界所熟知的曲目之一,也是中国观众最为喜爱的曲目之一。其次,《梁祝》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无论任何民族、国家的人都共同拥有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梁祝》。无论是它的声音、旋律还是故事本身,都体现着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一种独特的诗意之美。它讲述的是中国故事,很多人认为这也是一个世界故事。所以我过去在其他国家演出时,会先给当地观众讲解《梁祝》的故事内容。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似乎有些麻烦,就简而言之这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后来,我改变了这种观念,我认为向外国人仔细讲述一遍《梁祝》的故事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个故事里的抗争、阻力、冲突与《罗密欧和朱丽叶》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这个爱情故事里的阻力是整个封建势力,抗争的是当时的整个封建社会,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强调。我们因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而有了“化蝶”这一部分诗意而浪漫的想象。这体现着中国人对于美,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这就如古希腊的戏剧当中认为悲剧是最为崇高的,悲剧带来的震撼也是更为深刻的,其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希望通过这首《梁祝》,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我愿意成为传播《梁祝》的音乐使者。
问: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音乐的“声音”,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吕思清:在海外,我们为自己身为华人而骄傲,因为我们有几千年悠久辉煌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国家现在越来越强盛,这在很多方面都已体现出来,包括音乐家在国际乐坛上受到瞩目,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和魅力所在。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我觉得,首先要注重正能量文化的传播。对于真善美的作品,对于能够凸显中国文化当中独特美学追求的作品,应该不遗余力地多加宣传,比如京剧、民族民间艺术等。我们经常说,语言穷尽之处,音乐才开始。音乐有它独特的优势,它是能够超越语言而传递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更容易讲好故事,更容易打动人心,更容易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是全人类、全世界共通的情感,所以用音乐来做文化传播非常重要。“似曾相识”,在文化传播当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多年以前,我在国外演奏中国作曲家马思聪的《思乡曲》,一位国外观众跑到后台对我说,这首曲子自己没有听过,但是从中体味到他们的民族元素,感觉到一种熟悉的情感。我在演奏《梁祝》的过程中,也曾发现不只是与我们毗邻的亚洲国家观众对这首曲子容易产生共鸣,欧美等国家的观众也曾有类似的表述。所以文化传播“熟悉”是很重要的,它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如果能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受到这种似曾相识,非常有利于你的文化传播。在音乐界,有一种理论叫“旋律至上”,我觉得《梁祝》的成功也在于此。我在和谭盾、叶小钢等音乐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经常谈到这个问题。中国音乐要真正地腾飞,为世界所熟知、认可,进而达到影响世界的水准,这并不只是演奏家的责任。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好的音乐作品。所有的音乐强国,都有它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作品,德国有贝多芬,俄罗斯有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今天,我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文化,我在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自己的担忧。比如今后十年,我还只是带着《梁祝》这一首曲目到世界各地去演出吗?我希望能够把更多更好的中国作品带到全世界。而就从《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本身而言,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打满分的。它是在1959年由何占豪、陈钢两位作曲家作曲的,那时候,中国西洋音乐部分还是很薄弱的,所以它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做好音乐传播,最根本的还在于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诞生。如何出好作品?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的普及、音乐类全日制院校的增加、音乐市场的成熟度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