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喜欢什么样的声音(SACD和CD比较) [复制链接]

查看: 7161|回复: 57
41#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5 16:26:45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5 14:33:46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1-5 13:32:40 发表的内容


网络无国界,以前在那边的时候就常来学习.我也玩电脑hifi,主要把电脑当转盘,用外置声卡,和外置硬盘,说不定以后在这方面可以多交流.


有录音师建议,如果用电脑HIFI系统,使用SCIS卡接口的CD—ROM(或刻录机)硬盘的声音要比IDE口的好很多。升级电脑所使用的开关电源对音质提升也很明显。


看来以后打造HIFI和HTPC一体机要搞分体电源了----
还有要用SCSI的服务器主板,硬盘和光驱。。。


但我找了一年,还是没能找到SCIS卡口的刻录机,原本雨果的老易答应帮忙找台,至今还么着落:(
那位DX如果能找到YAMAHA的SCIS卡口的刻录机,型号非常好记——F1,请通知一声。
TOP
42#

Raxel 在 2005-11-5 13:09:38 发表的内容
美国版,发烧小厂AP发行的.在上面这么多数码版本里面是仅次于1984年的Mofi版本.



香港版本,Naxos International (Far East)发行的



没错我买的是这张Naxos发行的,但Naxos不会由母带remaster吧?相信由Contemporary Record提供SACD的数据文件的可能性更大。不知Raxel 认为AP发行的版本输给Mofi的CD是输在那里和什麽原因。
Victor Japan有发行DVD-A的版本,而且据说是DVD-Audio示范级的。
http://www.jvcmusic.co.jp/-/Discography/A007391/VIAJ-60002.html
TOP
43#

我觉得pureDSD少,也的确反应了目前SACD的问题.就是Sony公司不能提供实用的调音,编辑控制台.许多录音/混音需要的常规,常用操作,就必需要转成PCM处理完成,然后转回DSD.这就造成了大部分SACD不是纯正的pure DSD.

前面我说的许多模拟母带制作的SACD,音质不错的.有些朋友指出由于模拟母带的折旧,所以音质普通,不能充分发挥SACD的优势.这个完全正确.但其实我的本意是想说,对许多混音大师来说,在使用模拟母带(多轨,或者双声道),是采用模拟调声台,编辑完成,然后直接编码成DSD,而不经过PCM转换.

Steve Hoffman说过他制作的SACD(以模拟母带为源)都是不经过数码编辑的.全部采用模拟设备,然后直接编码.他的作品包括Audio Fidelity(DCC的后身)发行的所有SACD.Analogue Production的部分SACD.我听说,不少sony公司的SACD也是用这个方法制作完成的.
TOP
44#

dr kuang 在 2005-11-5 20:40:27 发表的内容
SACD机芯就是PCM,怎么可能还会有pure DSD?就算是pure DSD的数据,经过SACD系统后,就变成PCM处理的DSD数据了。
SONY搞这个SACD,最不应该的就是在宣传时把自己的SACD格式和EMM LAB的DSD混为一谈,再把DSD的技术指标套用到SACD上去。

说这话,一定要有根有据,不怕麻烦,请将芯片设计与详细的解码算法资料提供出来.
TOP
45#

就别指望SONY了,DSD技术和解码器由EMM LAB开发,目前用于DSD混音的设备由DCS开发(业内戏称为由“5个1BIT组成的假DSD”),SONY和PHILLIP负责的是光碟和机芯部分(借用了已经成熟的DVD光碟技术,所以很容易做出全兼容机)。SONY和PHILLIP更多是这项技术投资者而非开发者。
在SACD技术上,SONY目前是亏损的(负责SACD技术的CEO已经因此被解雇了),真正能赚到钱的,是卖了一百多套天价专业DA,AD转换器的EMM LAB,现在EMM LAB又开始更多地介入民用高端市场了。在专业市场上,我从业界得到的信息是EMM LAB宣布成功开发出DSD混音台,但在EMM LAB的网站上还没见到官方资料。
TOP
46#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5 16:26:45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5 14:33:46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1-5 13:32:40 发表的内容


网络无国界,以前在那边的时候就常来学习.我也玩电脑hifi,主要把电脑当转盘,用外置声卡,和外置硬盘,说不定以后在这方面可以多交流.


有录音师建议,如果用电脑HIFI系统,使用SCIS卡接口的CD—ROM(或刻录机)硬盘的声音要比IDE口的好很多。升级电脑所使用的开关电源对音质提升也很明显。


看来以后打造HIFI和HTPC一体机要搞分体电源了----
还有要用SCSI的服务器主板,硬盘和光驱。。。


但我找了一年,还是没能找到SCIS卡口的刻录机,原本雨果的老医答应帮忙找台,至今还么着落:(
那位DX如果能找到YAMAHA的SCIS卡口的刻录机,型号非常好记——F1,请通知一声。
TOP
47#

apc64 在 2005-11-4 1:04:05 发表的内容

能不能这么说,如果你认为国产,港台的一些发烧小公司的SACD软件代表了SACD的水平的话,就不要玩SACD了.

在每次LP和CD争论的时候,我都提到,注重版本,而不是介质,SACD和CD也不例外.SACD不会让本身不好的录音变成好的录音,也不会让原来好的录音变成不好,关键是怎么制作的.顺便你也可以说说你听了哪些SACD软件,而不是哪些SACD硬件,这样比较容易讨论.  



高手的高论,如没有良好的器材和丰富的听音经验,是不能发出如此正确的评论的。
TOP
48#

Dr kuang 在 2005-11-6 21:27:26 发表的内容
难道经过模拟台后,再转成数码,信息量比从模拟台出来的大了吗?多了什么?


我不是很清楚你的问题.

下面3种制作方式,

1.模拟母带 => 编码PCM => PCM调音台 => PCM转成DSD
2.模拟母带 => 模拟调音台 => 编码DSD
3.PCM数码母带 => PCM调音台 => PCM转成DSD

我个人偏爱2.
最后编辑Raxel
TOP
49#

Raxel 在 2005-11-6 21:36:18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6 21:27:26 发表的内容
难道经过模拟台后,再转成数码,信息量比从模拟台出来的大了吗?多了什么?


我不是很清楚你的问题.

下面3种制作方式,

1.模拟母带 => 编码PCM => PCM调音台 => PCM转成DSD
2.模拟母带 => 模拟调音台 => 编码DSD
3.PCM数码母带 => PCM调音台 => PCM转成DSD

我个人偏爱2.


个人偏爱3,因为模拟母带出来后通常已经有我更喜欢的LP产品。而在第三种情况,制作出来的SACD比制作出来的CD提升非常明显,尤其是高格式的,比如说2496的录音。
但在这三种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得到能真正体现全部DSD技术的SACD。
TOP
50#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5 16:26:45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5 14:33:46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1-5 13:32:40 发表的内容


网络无国界,以前在那边的时候就常来学习.我也玩电脑hifi,主要把电脑当转盘,用外置声卡,和外置硬盘,说不定以后在这方面可以多交流.


有录音师建议,如果用电脑HIFI系统,使用SCIS卡接口的CD—ROM(或刻录机)硬盘的声音要比IDE口的好很多。升级电脑所使用的开关电源对音质提升也很明显。


看来以后打造HIFI和HTPC一体机要搞分体电源了----
还有要用SCSI的服务器主板,硬盘和光驱。。。


还有个非常搞笑的问题要解决——录音室的专业的音频软件好象是要在IMAG平台上运行的。
TOP
51#

Dr kuang 在 2005-11-6 21:01:29 发表的内容
这就是说,目前的SACD技术未能超越模拟录音的技术指标。
但最令人心痛的是:现在主流的录音工业,越来越不“发烧”,绝大部分录音室,为了后期制作的方便,不要说模拟母带,甚至连DAT都弃置不用,全部用硬盘存储,CDR光碟刻录。更有甚者,很多国内和港台的唱片公司,为了保管方便,把原始的模拟或DAT母带转录进硬盘后弃置了原始母带!而更荒谬的是:国内的CD压片厂,居然只接受CDR光碟母盘。


我上面说的和技术指标好像没关系.我只是说和使用PCM数码调音台相比,我觉得模拟调音台还是更好些,因为少了一次转换.

我想虽然来这里的朋友不少,但和主流市场相比,我们还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群体,发烧市场的大小可能是主流市场的1%不到.大部分专辑(不论是CD还是LP)音质都是不符合发烧市场的要求的.我们这里能够谈论到的CD,LP,和他们的发行总量而言是沧海一粟,而SACD发行的总量才3000多,连个零头还不到,里面虽然音质好的比例高一些,但总量还是不值得一提.
TOP
52#

当EMM LAB自己研发的DSD数字调音台被广泛使用,可以期望有有能真正发挥DSD技术优势的录音和唱片面世。
但从SACD技术的主要提供者SONY的近况,前景非常另人担心。而SONY的唱片公司又被对SACD持怀疑态度的BMG收购,更加重了业界对SACD的疑惑。再加上在目前的市场背景——卖的热,买的冷,更让业界对SACD设备的投资和技术开持保留态度,因为他们必需要解决投资回报的问题。
TOP
53#

Raxel 在 2005-11-6 21:09:44 发表的内容

我上面说的和技术指标好像没关系.我只是说和使用PCM数码调音台相比,我觉得模拟调音台还是更好些,因为少了一次转换.



难道经过模拟台后,再转成数码,信息量比从模拟台出来的大了吗?多了什么?
TOP
54#

Dr kuang 在 2005-11-6 21:53:08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1-6 21:36:18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6 21:27:26 发表的内容
难道经过模拟台后,再转成数码,信息量比从模拟台出来的大了吗?多了什么?


我不是很清楚你的问题.

下面3种制作方式,

1.模拟母带 => 编码PCM => PCM调音台 => PCM转成DSD
2.模拟母带 => 模拟调音台 => 编码DSD
3.PCM数码母带 => PCM调音台 => PCM转成DSD

我个人偏爱2.


个人偏爱3,因为模拟母带出来后通常已经有我更喜欢的LP产品。而在第三种情况,制作出来的SACD比制作出来的CD提升非常明显,尤其是高格式的,比如说2496的录音。
但在这三种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得到能真正体现全部DSD技术的SACD。


这种情况会不会直接录成DVD-A更好?

我是有点怀疑SACD有“取巧”的成分,纯粹以数码文件大小来比较的话,同样的音乐内容SACD所占碟片的容量可能只占DVD-A的一半(想想SACD在同一层可以分两声道区和多声道区,而听说某些DVD-A制作时因为碟片容量不够要牺牲环绕声道的解析度),大家都知道音乐文档要无损失的压缩是很困难的,所以怀疑DSD编码如能达到他们宣称的24bit100KHz的话是有偷工减料的。

当然SACD有许多优于DVD-A的方面,例如选曲不用看电视(DVD-A的这个设计对发烧友来讲真是$#^&#¥*+%),分两声道和多声道是分开的,不用播放机down mix。
TOP
55#

Dr kuang 在 2005-11-6 21:20:24 发表的内容
当EMM LAB自己研发的DSD数字调音台被广泛使用,可以期望有有能真正发挥DSD技术优势的录音和唱片面世。
但从SACD技术的主要提供者SONY的近况,前景非常另人担心。而SONY的唱片公司又被对SACD持怀疑态度的BMG收购,更加重了业界对SACD的疑惑。再加上在目前的市场背景——卖的热,买的冷,更让业界对SACD设备的投资和技术开持保留态度,因为他们必需要解决投资回报的问题。


我听到与之相关的一些谣言和传闻,都是未经,也是无法证实的.

1.前段时间SACD发行少,因为Sony在收专利费的高低和标准上,和使用的公司有些分歧.费用比较高,而且如果有双声道,多声道,它还要收双重费用.
2.大公司自己不干,也不想让别人干.许多小公司都是要大公司授权,借鸡生蛋的.但有些大公司,听说要制作高清晰格式的,例如SACD,DVD-A,它不授权,因为觉得自己以后可能要制作.如果是要求授权发行CD,HDCD之类的就没问题.
3.Sony在开发DSD编辑调音台,所以有段时间没发它自己的SACD了.

Rolling Stones 23张SACD重发,总共卖了1百万左右,应该说还算不过不失的.只是SACD版本已经停产,绝版,以后只发行DSD CD版本了.
TOP
56#

这里要修正一下我之前的一些错误观点:
1:确实是有pure DSD,之前说没有,是基于目前录音室所使用的数字式调音台还不是pure DSD,而没有注意到有老虎鱼的两声道直刻SACD,实在没想到有公司会发烧到就两支麦克风不经调音台,放弃SACD的多声道,来进行SACD录音的。
2:之前接触过的几套SACD系统都是较高档机型和低端的全兼容机,而它们都使用PCM格式,就武断地认为既然最低端型号和高端型号都使用PCM,其它应该都是,没想到的是有中档次产品是用 pure DSD解码。不过这其中的问题令人非常费解。
TOP
57#

单就碟片容量大小而言是否可以根据他们的带宽来计算?

SACD, 1bit 2.822Mhz
DVD-A 假设精度 24/192 (双声道) 或者 24/96 (双声道)

1分钟

SACD 1 * 2.822M * 60  / 8 = 21.165M/分钟
DVD-A 24 * 192K *60 / 8 / 1024 = 33.75M/分钟
DVD-A 24 * 96K * 60 / 8 / 1024 = 16.875M/分钟

就带宽而言,肯定是超过24/96的.而DVD-A是可以用MLP压缩的,而SACD是不压缩的.
最后编辑Raxel
TOP
58#

不知可不可以这样计算动态
DVD-A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相差24bit=16.8M,可以在192K分之一秒达到。
而SACD在一秒内最小值和最大值相差只有2.822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