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白了头一夜间 于 2014-7-6 22:22:00 发表
原帖由 ycz 于 2014-7-6 22:13:00 发表 为什么要举一反三呢? |
这是下一个问题了,本帖不讨论,哈哈! |
YCZ兄在前面提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举一反三呢”,其实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但是我做了一个逃避的回答,呵呵!
在这么多朋友参加讨论后,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逃避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我提出的“音响可以举一反三吗”这个命题,是因为遇到一些特定的情况,进而感觉举一反三很难,但是我不想仅仅探讨特定的情况,希望拓展一下,让这个命题只要跟音乐、音响沾边,都可以带进去探讨。
这个命题完整的应该是三个部分,“音响可以举一反三吗”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其他两个部分一个就是ycz兄提出的“为什么要举一反三呢?”,最后一个就是“怎么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其中“音响可以举一反三吗”是中心命题,因为如果音响不可以举一反三,那么就不存在‘为什么要举一反三呢”,更谈不上“怎么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感觉听的有点玄哦,其实跟实际联系起来还是比较实在的问题!
举例说明,南海兄说的现象,我就曾经遇到过,某种材料特定的属性在广大烧友的既定思维里面已经根深蒂固,但是某一天,一个特例突然就打破了这个既定思维,好像说大多数的银线,给人的印象是具备一些缺点的,亮、薄。所以我个人不喜欢用银线,可是前段时间听过VCAP的单晶银线后,就推翻了原来听万隆单晶银的印象。那么我们怎么去界定呢?难道非要一个一个品牌的实际听下来吗?万一又冒出一个特例怎么办?一套系统有可能有好几台机器,而一台机器里面少则几十个元器件,多则几百个,我们都要每一个去界定试验吗?再加上各种保险丝、插头、插尾、甚至是不同的焊锡都会对声音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一些烧友听来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一些烧友是在乎这些变化的,各种变化交叉起来,真的不是一个小的数字。难道每一个变化我们都要去实际试试?显然是不可能的!
以上讲的还仅仅是一个元器件搭配带来的问题,还有更重要的问题,很多的时候烧友的听感推荐,好比某个烧友推荐说,某某线比较宽松,某某喇叭比较宽松,但是你买回去之后一听,tmd,完全不是这一回事,于是就大骂这个烧友是商家的托,实际上,还真是冤枉了这位,宽松也没有一个刻度的标准,他的口味清淡一些,所以就认为是宽松了,而真正要达到你要求的宽松,可能在他听来就是臃肿了,接受不了。再加上更重要的文化差异,性格差异,听感这个东西真的很不靠谱,所以靠别人听感和推荐来购买器材,在我来看就是赌博,但是话说回来,每一样器材都去听,每一种组合都搭配过,也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