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发烧”之路(9月22日新图) [复制链接]

查看: 47426|回复: 287
1#
明眼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要问,发烧一词为何要加上双引号?其实我还真不敢自称“发烧友”,因为我玩的时间不长,经验也太少,充其量也就是个音响爱好者初级而已,题目就姑且叫《我的“发烧”之路》吧。我笔头实在有限,为了凑多几个字,就从小时侯讲起吧。

   大概是小学以前,我家有了第一个会发声的机器---红灯牌收音机,是我妈用十几块钱托人买的(想想还真是贵,当时我读一年级时的学费也就人民币9.8元)。于是在那时侯就知道汕头人民广播电台有两位支持人,一个是郑永、一个叫黄英,基本上每次打开收音机就是他们在主持,我爸妈管得很严,他们不在家是我是不敢去动它的,一直用到我读三年级,我家买了录音机为止,那红灯牌收音机也自然就成了我的玩具,放学回家就自己把它拆开,然后再装上,刚开始虽然每次都有剩零件,但每次都还能用(哈哈。。。厉害吧,如果当时红灯厂请我去当技术员,说不定能节约好多成本)。终于有一天收音机不响了,就扔掉啦。

    录音机的牌子是什么我已经忘记了,值人民币400多块,就象一个大柜子,大概有1.2*0.6*0.5米那么大吧,上边大概0.3米高是录音机部分,下边0.9米是音箱部分,只有一个喇叭,很大!当时买了好多的录音带,当然基本上都是买用原声带再录的那种,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盗版CD或刻录CD吧,有林子祥等歌手的,还有一个唱那首“干一杯呀干一杯”的,好象就叫黄红英的(不知是不是雨果黄红英),好多!当时就不懂得什么音质了,只要音乐好听、播的大声就是。录音机能播的很大声曾经是我到处向小伙伴们显耀的资本,总喜欢把音量开的很大,带着小伙伴们到离家大约40、50米的地方去让他们听,然后很自豪的对他们说,我家的录音机到这里还听的到,你们家的不行吧,接下来肯定是小伙伴们兹兹称赞声和羡慕的表情。。。。每次我放学总有小伙伴们讨好的让我带他们到我家去听,而且我玩的点子多,更重要的是我有很多的零食,于是我成了我们那里的孩子大王!在我那村里的小伙伴简直就是一呼百应,都听我的。除了玩和听歌以外,还经常让小伙伴们帮我家提水、挑水、用板车载化肥(以前我家是买化肥的),因为帮忙的小伙伴多,基本上这些活我们包了,就这样一直到了5年级我家买了电视机,那录音机就一直放一边没用,后来听我妈说送给邻居了,他修理后还能用。

   读初二的时候,一位很要好的同学不想读书回家跟他老爸出海捕鱼了,后来自己当老板,自己也有钱了,从土炮不断升级到高级器材,于是就这样一直到我大学毕业后到汕头参加工作,周末一回家就往他家跑,蹭听去的,也从他那学了好多的音响知识、音响品牌(如马兰仕、金嗓子、麦景图、惠威、B&W、丹拿、美国的AL等等)、线材(听他讲的最多的主要是天仙配、超时空等)等,那时也经常听怀冰兄和陈湃兄的节目(好象当时应该是展武老师和怀冰兄在主持,忘记了),但就从没想到自己买一套。

    几年前,我来到潮州工作,由于晚上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在宿舍,为了容易打发时间些,就花400多块买了一套VCD组合音响,再后来又买了一对喇叭和一个有源重低音,组成了一套所谓的AV系统,当时还出来了一个小笑话,以为买了中置音箱一接上就能只出人声,没想到一接上,配乐乐器照样出来,后来才了解要有专门的中置输出才行,我的只是VCD不是DVD,现在想起来都有点脸红了。不管音质、画面怎样,的确让我晚上好过了许多。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买了上百张CD和VCD,当然都只是引进版,大多都是流行老歌和中乐,如张学友、谭咏麟、黄家驹等人以前的老歌和二胡、琵琶、鼓等,每张最多也就是十几二十元。

    前面讲到的那位朋友知道我买组合音响后,狠批!于是听他的,花几千块钱买了一对B&W DM580的老落地箱,再从他那搬了个闲置好几年的YAMAHA功放、一对“怪兽”信号线、一对土炮喇叭线、十几张正版唱片(大多是雨果的,也因此以后对雨果有特殊的感情),花两百块买个健伍垃圾CD机,一套两声道系统就这样组建起来了,原来的唱片和朋友的唱片比较后,听不下去了,全部送人。至此我开始踏上“折腾”的不归路。

    虽然我的器材简直垃圾,但为了找到器材的资料,我开始买音响杂志、上有关音响的网站,忘记了通过什么渠道,我来到了新德克网站,开始是不断的问问题,还好网站的斑竹们如古*、蚂蚁**、杰**非常热心,我的问题总能得到解决,时间一长,也跟他们混熟了。由于我口水多多、废话不少、不懂装懂,不久就成了该网站的贵宾网友。后来古*开了个新经典音响网站,我成了贵宾斑竹,再后来花一百多块买了个第一音响的收音头专门听怀冰兄的节目,上168、汕头网。。。。。。随着对这方面接触的增加,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对发言也越来越谨慎了,生怕误导其他朋友,这些都是后话,不提!

     白天工作之余就上网与其他朋友交流和学习,晚上当然就在宿舍“折腾”了,在YAMAHA功放+健伍垃圾CD机+B&W DM580的老落地箱的系统中,搞的最多的就是音箱的摆位了,刘汉盛介绍的那些摆位的方式基本上都试过,由于“折腾”多了,渐渐的有了些体会,胆子也越来越大,居然指导起经验比我少的菜鸟了,你的音箱离后墙至少要50厘米、离侧墙要30厘米以上,什么功放声音厚暖、速度慢、偏音乐味;什么功放偏爽、速度快、分析力好;什么音箱低频出色、什么音箱高频漂亮,试音要注意用人声、小提琴、钢琴、交响乐才能试出器材的声场、定位、层次、结像力、喜欢什么音色要配什么样的线材,等等,还要注意什么什么,头头是道。。。。。。云云,非常厉害,于是获得了一些认可和欢迎!
网上混久了,也因为想试试线材到底作用多大,于是向一位网友购买了一对新**中级喇叭线和一对二手电源线(该线已转手),发现它对声音居然有很大的改变,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播放柏菲的古璇的《怀念战友》一曲,与原先的线材对比,除了高频稍微暗点,声场的定位更稳固了,层次也好了不少,特别是里边那鼓声,弹性十足,非常过瘾!第一次换线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惊喜,也使我改变了对线材怀疑的态度(以前我总以为线材的作用心理因素多于实际的作用),于是我开始注意起线材了,并为以后装修听音室拉专线埋下伏笔。

   终于有一天有朋友说一些小附件(什么花梨木钉、铜钉。。。)可以改变声音,很想找来试试,但都太贵。先从身边现有的东西里找吧,首先是象棋子,两个音箱各垫上三个棋子(成三角形,每点各一个),哈,似乎对低频有点作用,原来低频散、肥,垫上后低频居然收紧些许,这样的小改变另我兴奋不已,再加高试试,两个、三个、四个,通过不断的试听,觉得每点三个是最好的。其次又向朋友要了几个围棋子,感觉在我的系统中改变并不大,后来又发现用工夫茶杯倒盖上面再加两个象棋子声音最好,这种方式一直用到我搬新家为止。

    突然有一天发现音箱右侧墙角的轰声没有了,是不是因为刚才同宿舍的朋友拿了一个装衣服的大纸箱放在墙角的缘故,拿掉那个大纸箱试试,原来原因在此,于是宿舍多了好多大纸箱,再后来有多了些吸音棉和鸡蛋脱,再再后来又用吸音棉调节起音箱的倒相孔。。。。。。

    无意中在潮州电台听到播放歌曲的CD是音乐**提供的,按地址找到了这家CD店,老板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人,不但会做生意,待人热情,而且对音响、音乐了解很多,不但买碟而且还做些二手生意,于是有空就往他那跑,喝茶、聊音乐、聊器材、讨教遇到问题,从他那了解了更多的音响牌子、搭配的心得、听到了更多的音乐,当然也买了不少碟。基本上到他那总有所获,关注最多的是雨果唱片,后来国内又多了柏菲唱片、雨林唱片、佰度唱片、瑞鸣唱片等等,他们出品的唱片基本都支持了不少,慢慢的,开始从只听口水歌到听室内乐到一些大部头的交响。期间也写了一些蹩脚的听感,参加几次音响展,开阔视野。特别要指出的是03年的汕头大典纪念CD成了我试音的工具唱片,不但选曲出色,而且还对每一首试听的注意事项、效果、细节、声场、定位作了详细的解说,可见怀冰兄在其中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真正接触比较大部头的音乐还是由听《卡门》歌剧和《打击乐卡门》开始,因为里边的旋律比较熟,比如《卡门》歌剧里边的《钟声响》、《哈巴捏拉“爱情象一只自由的鸟》、《斗牛士之歌》等等,可能是以前经常无意中在别人那或者收音机里听到的缘故,又如《打击乐卡门》,录音非常好、非常的发烧、旋律优美、细节多、动态范围广,里边的《DANCE》、《FIRST INTERMEZZO》、《VARIATION》都是出色的好,于是我听得下了。虽然我对音乐喜欢比不上音效,接触的音乐也不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想接触古典的朋友最好先找一些旋律自己熟悉或优美动听、音效好的作品来听,再慢慢的过渡到其他作品,相信有事半功倍之效。

    音乐听多了、折腾多了,也因为准备买房子,怕房子一买一装修就没钱买器材,于是考虑买功放。通过不断的找资料、不断的试听,目标就定在柯颂V8I。星期六带着钱直奔卓维,一两个钟头的试听、检查,我搬回72斤重的机器,由于找不到人帮忙,我每三个台阶歇一次,把它搬上我五楼的宿舍里,全身都累软了,再也没有力气把它从纸箱里拿出来,心急啊,打电话给离宿舍5公里多的单位保安,让他马上过来帮我。。。。。。

    真是好事多磨,吃完晚饭,在接好线材,仔细的检查是否正确、稳固后按循序开机,突然,砰砰砰三声,右边的音箱不响了,功放也自动进入保护程序。。。。。。打电话给正在珠三角的余老板详明情况,余老板的话让我的心安了许多:“勿惊,查明情况,保证给我换台新的。”当天晚上我是用原来的YAMAHA功放+第一音响的收音头+一只B&W DM580的老落地箱(注意,是一只)听怀冰兄的节目。隔天一早,我雇了一辆车把功放和受伤的音箱载到卓维,余老板让工人检查了功放后下单给我要了一台新的功放,并请一位修音箱高手来修理音箱,几天后还帮我把功放和音箱载到潮州,至此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这里顺便向诚信和热情的余老板表示感谢,“谈谈的商业味、浓浓的音乐情”,你们彻底做到了,有机会钱还想让你来赚!!

    余老板帮我把功放和音箱带来后还带我去见识ATC SCM-12,后来我还写过一篇关于ATC SCM-12的蹩脚的听感。后话,不提!

    四房两厅的房子装修完以后,我留了一间长3.8*、宽3.3、高3米的房子作为私人空间,并在许多的网站中找了好多的资料和发贴询问装修的窍门,专门从电表用6平方电线直接拉到音响房(现在很后悔没有拉多一路),同时又自己做了假接地。除了接墙插外,拉线等其他工作都是自己搞定。这间比原来宿舍小多了,要玩好低频本来就肥大的B&W确实是难但也难不倒我,音箱后墙角我做了两根直径30CM,高190CM的PVC水管(里面是纸团),打了约80% 的1CM直径的小洞,两边后侧墙个做一个宽60CM、深18CM、高196CM的书架,音箱前的第一反射点处各做了一个宽144CM、高240CM的“共振板”,座位后的天花角各用了三块等腰三角型泡末板成喇叭型封住,当然也少不了大纸箱和吸音棉的运用,这几件东西再加上摆位把中低频完全控制住,基本上没有驻波和低频轰鸣现象,低频够饱满、弹性不错!

   摆位的问题大概花费了我半年的时间,期间什么摆位的方法都试过,但最终定下来还是我自己的“迈式摆位法”:音箱后板离后墙120CM、音箱面板离座位后墙220CM,离侧墙20CM,两只音箱中间240CM,向内拗约10度。另外,每边的音箱坐骑用16个大号象棋子4*4做脚,上面再放一块3CM厚的大理石,音箱就放在大理石上,音箱的前边用两个小号的象棋子垫高,于是音箱稍微向后倾斜。可能有朋友要问,两个音箱只离侧墙20CM,低频就不会加强?不会浑浊?定位。。。。但答案是在我的处理下一点都不会,这样摆位反而获得了良好的音场的深度、阔度和定位,结像也不错。

    如果晚上有空,我基本上都可以在音响房里听上三四个钟头都不累,也从中获得很多的乐趣,再后来音响房里又多了一对令我有惊喜的国产音箱,应该可以满足好多年了,不想再折腾了。

文笔有限,文章写的象流水帐一样,将就啦,算是对版主们的工作的支持吧!
最后编辑迈戈
分享 转发
TOP
2#

huangshd88 在 2006-4-18 10:36:40 发表的内容
8错!
似曾相识,年龄、经历。。。


呵呵。。。希望能有共鸣,我是70年代生人!
TOP
3#

8错!
似曾相识,年龄、经历。。。
TOP
4#

现在的老落地箱已经收起,换成2.1SE书架箱,CD机换成哈曼卡顿的HD7500了,线材也一一更换!
TOP
5#

迈戈 在 2006-4-18 10:40:04 发表的内容
huangshd88 在 2006-4-18 10:36:40 发表的内容
8错!
似曾相识,年龄、经历。。。


呵呵。。。希望能有共鸣,我是70年代生人!


也是70年代的人
TOP
6#

同感*******************
TOP
7#

多谢我信神话兄和wen1957兄。
TOP
8#

老乡,顶一下.
TOP
9#

亲身经历,有意识!
TOP
10#

呵呵,不错,蛮有真情实感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