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龙迹》,不得不说! [复制链接]

查看: 9535|回复: 43
1#
这个帖子原本在隔壁贴了,但是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说一说,大家讨论一下,我想这也会对将来国产管弦乐专辑的制作有值得参考的价值。
-------------------------------------------

昨天把《龙迹》拿到手,回家之后立刻放进CD机中聆听。

[upload=jpg]Upload/2005121910305416363.jpg[/upload]

这张CD中选的七段富有民族特色的管弦乐作品,都是旋律悦耳、大家耳熟能详的好作品。这里就不对作品进行介绍了,CD说明书里有文笔很优美的介绍文字,看它即可。

这里对这款CD的制作有一些评论。

首先是封面设计,我觉得很有创意。它不走“模仿外国品牌的风格”的路线,这一点相当难能可贵。假如风格上再能给人朴实一点的感觉,那或许会更好了。

第二,除了先前网友提出的问题之外,第一首曲子中文名为《第一交响序曲》,但英文名为Symphony No.1,我不知这是否能够对得上号;就我所掌握的知识来看,Symphony No.1这个名字让我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交响曲》,而非《第一交响序曲》;并且我个人觉得“第一交响曲”和“第一交响序曲”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

(未完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2#

楼主说的声音生硬,我想可能是铜管的金属声,再说你听的不是金版效果是会差一点的,如果鼓声受压缩了,那录音就不真实了!
TOP
3#

哎~~~~~世界万物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耳朵收货就行了!!!!!!
TOP
4#

这从信号角度来讲应该可以叫做失真吧!这对还原信号来说肯定是有影响的!
TOP
5#

听不出.....  : (
TOP
6#

如果真的象楼主所说的情况,负责制作的工程师就太没职业道德.
TOP
7#

felixcat 在 2005-12-19 11:11:59 发表的内容
第三,关于录音方面。这是这张CD最严重的问题!首先从听感上,尽管敲击乐器的音质很不错,但是整体上来听我明显觉得这个录音的声音很硬,音量稍大便有刺耳的感觉。为此我把第一轨抓轨下来分析,真是一看吓一跳!——下图是该CD第一轨记录的左声道的时间-振幅波形图(由于图片大小的原因,这里只贴出乐曲9:00往后的那一部分)

[upload=jpg]Upload/2005121910294314704.jpg[/upload]

大家肉眼可见,音乐信号的最顶端和最低端,被混音工程师用“剪刀”强行咔嚓一下,整整齐齐剪掉了,请看下图红框框住的部分:

[upload=jpg]Upload/200512191036751687.jpg[/upload]

这种方式是极度恶劣的不负责任,没有任何专业精神的!尽管原录音母带的动态范围可能超出了CD格式的96分贝,但是工程师也不能用这种“剪刀”方式,把音乐信号塞进CD里呀!——这样处理,哪能有好的音效?!这就好比,想让高个子坐进小轿车里,我们发现他直着腰坐不进去。正确的方法是请他稍微把要弯一弯;但这张CD的做法是,二话不说拿把刀来,把他的头和脚硬生生地砍掉,然后再把他塞进车里!

(未完待续)


听到生硬会不会是播放系统问题,曾经在JBL的音箱放过,也沒觉得有生硬的感觉.
TOP
8#

呵呵,听可怕的呀。
TOP
9#

“如果你听到的鼓的动态有压缩,铜管乐没有金属的光辉,就是你的系统的声音是不对的”
“其中最出色的就是第一段、关峡(国家一级作曲、国务院特殊津贴享有者、中国交响乐团团长)作曲的《第一交响序曲》,光听这段12分钟的音乐已经值回票价,她的旋律优美动听、气势磅礴、抑扬顿挫,录音质感突出、空间感逼真、动态震撼..........”
TOP
10#

撇开其他的不说,单就其波形图而论,这种行为确实是有点缺失职业道德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