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所喜欢的Mahler管弦乐作品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12289|回复: 63
1#
Mahler的管弦乐作品编制宏大,配器丰富,和声效果做得相当工整,并且难得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的旋律可以说是相当动听的。我尤其喜欢他的早期和晚期的交响乐,另加他的一些艺术歌曲。

下面我选出一部分我听过之后爱不释手的CD,当然有一些演录也是公认好评的我还没有机会聆听,所以暂不写上来。

对于Mahler的管弦乐作品,我是音效与演绎同等看待的。比如说第一交响曲《巨人》,Mahler的弟子Bruno Walter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录音,正可谓是演录俱佳(TAS榜上有名)。这个套装里面搭配有Walter指挥NYPO的Mahler第二交,很超值。
[upload=jpg]Upload/20046248581450081.jpg[/upload]

Mahler第二交响曲《复活》,我相当推荐Mehta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75年的演录。可能有不少朋友会觉得Klemperer的也不错,但是同时考虑演绎、音效来讲,Mehta这个肯定是明显胜出的。
[upload=jpg]Upload/2004624902058284.jpg[/upload]

Mehta指挥的演出不一定都好,并且他后期的演录渐渐趋于平庸。但是相反,Mehta年轻时初出茅庐,激情与理性兼备,那个时候他可是出了不少好录音的。这个马勒第二的Decca录音,不论是音效还是演绎的把握程度,都是公认的经典之作。我当初慕名购来一听立刻被迷住了。请注意这首交响曲里面的一些主题,后来在Mahler第九里面也被采用了。

Mahler第二的另外一个好推荐就是Walter指挥NYPO 1958年的立体声。
[upload=jpg]Upload/2004624971591115.jpg[/upload]

这个是CBS给Walter录的最早一个立体声录音,音效比起Walter其他的顶尖的CBS录音来讲,效果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与上面的Decca比的确差不少),但是他的演绎为这个录音增色不少,所以仍然很值得推荐。

说个题外话,上个月聆听了纽约爱乐的现场音乐会,我觉得纽约爱乐似乎是一个不太适合于录音的乐团。不知是否是指挥的安排了(该场是由马苏尔指挥),纽约爱乐的音色显得比较厚重,线条感比较粗(粗得让我吃了一惊),甚至有的时候让人觉得声音是溶在一起的感觉。所以当录音的时候假如选择回响比较充足的场所,那么录制出来的效果可能会让人觉得声音不甚清晰、缺乏细节——大致说来,与Decca的音效风格完全相反。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分享 转发
TOP
2#

小克 在 2004-6-24 19:46:55 发表的内容
也听听西蒙.拉特尔指挥伯明翰城交响乐团的马勒2吧,可能你会认为柏林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道理是在矮个中选高个,我觉得他正好犯了演绎马勒的大忌——下盘不稳,张力不足。
TOP
3#

好,看来felixcat兄也是马勒迷,我的选择可能和你的有点出入,但对于想了解马勒交响乐的朋友,很有参考价值。

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不喜欢5、6交响曲?太商业了?太通俗了?还是太不象马勒了?
TOP
4#

Mahler No.9比起No.8来看,返璞归真了——只采用了一个正常编制的管弦乐团。第一乐章的旋律主题是“原创”的,但是第二乐章就别有用心地采用了No.2里面的素材。第四乐章里面的弦乐成分相当多,主题相当之凄美,当弦乐组全奏的时候会让听众思绪万千。所以说,假如No.8可以从气势上来感动听众的话,那么No.9就是从思想上来感动听众的。这也说明了,No.9要稍微多听几次,才能够品出味道;但No.9绝对不晦涩;要说晦涩,我觉得No.7勉强算得上(借用我一位好友对No.7的评论:每一个旋律都不错,但是它们平行组合起来就让人觉得不爽)。

Walter是Mahler十多年的弟子,深得Mahler思想;加上他在CBS的立体声录音音效相当之出色,所以值得推荐:
[upload=jpg]Upload/20046242102414377.jpg[/upload]

此录音以前有专文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指挥Mahler的大师里面,不能不提Haitink。事实上Haitink指挥的Mahler交响曲全集是除了Bernstein之外的一套经典的录音。在Haitink的Mahler交响曲录音里面,以No.9的演录最让人们称著:
[upload=jpg]Upload/20046242134411437.jpg[/upload]

需要注意的是,Haitink采用的乐谱版本与Walter的稍有不同,比如说第二乐章开头的主题,Walter采用木管组演奏,而Haitink一上来便是弦乐组,两者各有趣味。

以上介绍的版本这几年都有最新再版,音效虽然与旧版稍有不同,但是好的录音怎么再版声音都不会差到哪里去的,所以我觉得指挥大师们的思想,在各次再版的时候都是可以延续下去的,不必担心。
TOP
5#

目前我不太喜欢听Mahler的No.5 和No.6。

第七交响曲《夜曲》,我首推Klemperer指挥的新爱乐乐团的版本:
[upload=jpg]Upload/20046249253681700.jpg[/upload]

60年代末期的录音,EMI的技术水准平均来看明显比60年代早期的有明显进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七交和第八交里面,Mahler在配器里增加了“曼陀林”这种乐器,相当有“风味”——尤其是对于No.7,相当合乎《夜曲》之标题。

(未完待续)
TOP
6#

呵呵多谢wp兄!下面我们接着来看剩下的No.8 & No.9 :)
TOP
7#

第八交响曲《千人》。说是千人,但实际演出的时候看乐团、合唱团的编制来定,未必会有这么多人。不管乐团的大与小,这部作品必定是Mahler最为庞大的一部作品了。

与马勒其余的交响曲不同的是,第八交是“从头唱到尾”——从一开始上来合唱团、男女高音就在唱。合唱团、童声合唱团、各个独唱者在80多分钟里面和管弦乐队互相纠缠。令人惊喜的是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明显的复调作品,马勒借此表达对巴赫的敬意,不过其配器就更为大胆——在某处,竟然是首席小提琴独奏与全编制的合唱团相配合,但各自的声音都不会被对方掩盖,体现出马勒高超的配器水平。

第八交我最喜欢的是Tennstedt和伦敦爱乐合作的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46249483676796.jpg[/upload]

第八交因为编制庞大,所以录制难度较大,可供选择的版本比起其他交响曲来讲是很少的。

我听过的第八的录音也不多,我觉得音效+演绎来讲,Tennstedt的这款录音最令我忘怀。演绎就不评论了,但千万不要被这个是数码录音所迷惑了。当初播放这套CD的时候,喇叭一出声我就被其真实度所彻底折服了——音场宽广、低频狠、扎实之余,优良的音效有助于理解作品的精髓又再一次得到验证——马勒的配器手法实在是高明:仅仅一支长笛,在马勒的配器下,当乐团、合唱团全力发声的情况下,这支长笛的细节(演奏者吹气的气流声、演奏者嘴唇与笛口轻微接触时气流通过发出的特殊的“嘶”声)在这款录音里面竟然一览无余。这种境界我想只能在现场里面才有机会去领略到。

Tennstedt这个马勒第八是在四天之内录制完成的,因此演奏感觉相当一致,流畅度相当之好。

相比之下,下面这款颇受好评的Solti指挥CSO版就差一些了:
[upload=jpg]Upload/20046249574636508.jpg[/upload]

Solti这款录音之所以出名,我想更主要是在于Solti的火爆气质适合于这首交响曲而已。论音效,不知是由于我的器材原因还是录音本身的问题,我觉得有点失望。我觉得这个录音里面的独唱者的声音过于“亮”,功放声音开大了就会觉得有点刺耳。整体来讲这个录音的声音偏薄,听一遍下来耳朵有疲倦的感觉。改换成用耳机听仍然无济于事。

当然这款录音具有Decca的传统——各个声部清晰、分明,但有的地方听得出是经过后期剪切处理。另外我觉得很奇怪,按理说声部清晰的录音木管部的细节不会少,但是这个录音里面就听不出什么细节出来,不知何解?

Decca相当注重唱片的性价比,和Mehta的第二一样,这款Solti第八在Legend系列里也有单CD再版:
[upload=jpg]Upload/20046241065735330.jpg[/upload]

马勒第八和马勒第二是我最喜欢的交响曲,我经常把No.2和No.8放在一起比较,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末乐章的旋律真是很感人,很动听;尤其是No.8那段竖琴与乐队的合奏,旋律异常浪漫,和谐、美妙程度真可谓是“人间仙乐”。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8#

我来补充一张马勒第五的经典版本吧.实际上马勒的交响曲我一直听得不多.这张第五还算听得多一些的.
[upload=jpg]Upload/200462418314973342.jpg[/upload]
TOP
9#

   felixcat兄有关马勒的美文,和各位资深马勒迷精彩的评论,另人眼花缭乱,长见识!本人也喜欢马勒,伯恩斯坦的全集不感怠慢!瓦尔特,布列兹,卡拉扬也有几张。比起各位也算小儿科。

  听说布列兹最近已完成了他的马勒全集,不知到有谁能谈谈布列兹的版本和录音的特点?(其中有他与维也纳爱乐和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合作)
TOP
10#

希望如此,毕竟他还年轻,来日方长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