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果您想了解巴赫】168巴赫资料大全!! [复制链接]

查看: 21382|回复: 132
1#
(一)前言:

(注:因为时间有限,这个帖子的一些关于巴赫的资料是我平时收集的,发上来,给喜欢巴赫的朋友参考。部分是原创的,大部分根据资料改编。主要是简单介绍巴赫的生平和作品及一些演奏巴赫的名家。对注明和没注明出处的原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错漏是难免的,请大家指正。巴赫的作品犹如浩瀚汪洋,很希望将来在有生之年写一写!)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听乐时间的增加,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巴赫老人。二十多岁时一开始喜欢贝多芬,勃拉姆斯和马勒的交响曲,然后转向他们的室内乐,最后我在巴赫老人的音乐面前停住了脚步……要真正评价巴赫老人的音乐,那需要写一部宏篇巨制,即使那做都也许是徒劳。我只能简单地说两句:一方面巴赫的音乐很”简单“,很单纯。他总是寻求一种方法,用最简单最少的素材,来构成一个神秘的世界,他是虔诚的宗教徒,他的音乐表达了对上帝的敬意,他通过音乐来亲近上帝!另一方面巴赫的音乐很“复杂”,表达的内涵博大精深,仿如大海般浩瀚无边。象哲学,数学和物理一样,巴赫的音乐毕生都在追求和揭示自然界里和谐的神秘性。生活在深圳,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比较大。听巴赫的音乐,他的单纯令我回归恬静温馨和舒适。另一方面,他的博大和神秘又令我百听不厌……总的来说,我喜欢巴赫的音乐是出自内心的企望:我想平静幸福地生活,另一方面也要知道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历史使命感!

(二)目录:预留

(三)巴赫生平简介:

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 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十八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巴赫不可能如后来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风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样大红大紫,而是以仆人的身份,在保护人(教堂,贵族,市政府)的荫庇下生活和创作。(历史就是那么不公平。)这虽然让巴赫有了稳定的收入,却也不可避免的要和保护人发生冲突,乃至蒙受屈辱。按照巴赫一生活动的地点,魏玛,克腾和莱比锡,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人管风琴师,创作当然也以宗教音乐为主。 随着他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也随之名声鹊起,并且也脱去了教堂乐师的黑色长袍,穿上华丽的制服,成为宫廷乐师。从1708年到1723年的十五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科滕的宫廷中供职。

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还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等等作品。

1723年,巴赫的主人科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 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此时,维瓦尔第已入土九年,他另一位伟大的同行亨德尔也因失明,创作渐少。可以说,随着巴赫的逝世,巴罗克时代也就此结束了。 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一般的博大。巴赫全面的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巴罗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巴赫在音乐史上,将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6-23 09:24:30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回复: 168巴赫资料大观!!

巴赫的亲笔签名: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回复:168巴赫资料大观!!

阅读
TOP
4#

回复: 168巴赫资料大观!!

(四)巴赫故居: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6-23 09:25:2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回复: 168巴赫资料大观!!

巴赫故居前的纪念碑: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6-22 19:15:11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回复:168巴赫资料大观!!

住得不错吗!
TOP
7#

回复:168巴赫资料大观!!

S版辛苦啦
非常喜欢某张唱片,曾经一夜之间,连听九次
TOP
8#

回复:168巴赫资料大观!!

(五)巴赫详细生平:

[1楼]:
    很早以前就看到过这个名字,但并不以为然,更不会有如雷灌耳的感觉。直到去年大约3、4月份,偶然从POP这里看到一篇介绍巴赫的帖子,里面还给出了一张巴赫著名作品合辑CD的下载地址。而我看了这篇帖子也没在意,顺手把他推荐的几首MP3当了下来,走马观花的都没听完一遍就扔在角落里不管了。又过了一段日子,某天觉得无聊就又把它翻了出来。第二遍听得稍微留意了一些,忽然有一种感觉,就是我是不可能在流行音乐里找到这样的旋律的。我对其中的每一首曲子都发生了兴趣。但曲子有了,曲名却不知道。于是就开始留意并且主动去找有关巴赫的任何信息,也买了他的不少CD,这一切产生的结果就是,从此除了巴赫以外,我几乎不再听别的音乐了。
    听了一年多的巴赫,把一本巴赫传记看了两遍,越来越想写点什么,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字。本意当然是想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欢巴赫,但我凭感觉了解的古典音乐被接受的现状,告诉我就算写出来恐怕也不会有几个人看的,何况我又写了这么长。不过没关系,就当是帮助我在脑子里梳理一下巴赫的生平吧。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一度觉得这样的帖子恐怕不适合现在POP里的口味,但又一想要不是当时正是在这里看到了那篇推荐巴赫的帖子,我那闲不住的耳朵现在还指不定在哪里闲逛呢。就当是还一杯清水给那片帖子的滴水之恩吧。
    但是就凭我居然也有资格评论巴赫?这真是滑稽。所以在一开始还是先引用几句伟人的语录吧,以免惹得老天爷他老人家太不高兴再给咱来点儿台风洪水什么的。贝多芬:“他不是小溪(Bach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它是大海”;莫扎特、肖邦、舒伯特等人将他的《平均律键盘曲集》熟记在心并每天练习;舒曼说:“在他面前,我们都是拙劣而蹩脚的”,“巴赫之于音乐,就象创教者之于宗教一样”。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这个名字总是与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伟大的头脑联系在一起。恩格斯说他是“德国历史上黑暗时期的一道闪光”。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夜深人静一人独处的时候最常听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演奏的6首巴赫大提琴组曲。德国大诗人歌德有一次听到巴赫的三重奏鸣曲后,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似乎那永恒的和声在彼此交谈,似乎是上帝在创世纪前的片刻胸中的心声。它是如此在我的内心中震撼,就好像我此时此刻既没有也不需要耳朵和眼睛,没有也不需要任何其他的意念一样”。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被后人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人那广为人知的生平,看看当时到底是老天生了什么“异象”,才造就了这个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音乐天才。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6-23 09:26:3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

回复:168巴赫资料大观!!

[2楼]:
    这是广为人知的。1685年,在今天统一后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版图正中央的图灵根州一个叫埃森那赫(Eisenach)的小城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诞生在一个音乐世家。这个埃森那赫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德国15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经在此避过难,德国大诗人歌德也曾经游历到过这里。这孩子虽然时时刻刻受到生活环境的音乐熏陶,但相比神童莫扎特4岁就开始作曲,还是平庸得跟多年后的他极不相称。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就是要做音乐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对音乐的海绵吸水的劲头,是绝无仅有的。十岁时父母双亡,小巴赫不得不寄住在同为音乐家的大哥家里。大哥家里也不宽裕,小巴赫经常挨饿倒也罢了,但那做大哥的似乎只教给他一些基础的东西,而不愿让弟弟进一步学习音乐,是不是作为同胞兄弟隐约感到了什么呢?于是就有了那段著名的轶事,小塞巴斯蒂安不得不趁着每一个月光没有被云层遮住的夜晚,将小手伸进锁住的栅栏门,小心翼翼地把那本汇集当时著名大师作品的曲谱集卷成筒状取出来,在黯淡的月光下抄写,抄写,还要时刻留意每个音符的符值、经常出现的升降符号和小节线。最后还要把一切痕迹去掉,同样小心翼翼地把曲谱送回去。如果还有时间就再睡一会儿。学校还交待有家庭作业,而且早晨起来还不能让哥哥发现他困倦的面容。即使这样,当哥哥最终还是发现了他这一行径之后,竟一把将他历经困苦抄得的曲谱抢了去。直到哥哥去世,已经成名的巴赫才又重新得到了它。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回复:168巴赫资料大观!!

[3楼]:
    1700年春天,15岁的巴赫与一位同学徒步行走350公里来到吕内堡(Lueneburg),成为那里的唱诗班的成员。从此,塞巴斯蒂安彻底摆脱了哥哥的严格监管,利用那里的丰富资源和有利条件,开始了一段硕果累累的音乐教育时期。等到1702年夏天从吕内堡中学未毕业就离开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已经在管风琴演奏和鉴定方面小有名气了。之后的半年多里巴赫的去向连传记家们也不清楚,只是在1703年的复活节他们才又在魏玛的恩斯特公爵的宫廷里找到了他,职位是音乐侍从,担任宫廷乐队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演奏。
    第二年,管风琴制造家文德尔为阿恩施塔特(Arnstadt)市内的伯尼法丘斯教堂制造的管风琴完工了。至于验收者的人选很好办,毕竟周边很多地区都有巴赫家族的成员担任管风琴师的职位,随便找一个巴赫来就可以了。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这个家族最年轻的成员,硬是凭着在当时已经远近闻名的在管风琴方面的博学多才得到了这个职位。于是19岁的巴赫来验收48岁的管风琴制造师文德尔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他使那台管风琴发出了当地人从未听过的美妙声音。于是阿恩施塔特的市政委员们当即决定聘用他,所付的报酬之高是当地前所未见的。巴赫还并不满足,又自发组织起当地中学里的学生成立了一个合唱团。一开始成效是立竿见影的,但逐渐地巴赫作为一个天才音乐家的本来面目就露出来了。他在专业上的严格要求使得本来只是把唱歌作为娱乐活动的学生们大为不满,尤其是他们大多出身于当地有钱有影响的人家,而且有些人比巴赫还要年长。因此他们与合唱团长巴赫之间经常产生矛盾。有一次巴赫忍不住管一个捣乱分子叫做“吹大管的刺毛”,这就又引出了关于巴赫的另一段轶事:当天晚上“刺毛”纠集同伙一共6个人手持棍棒在巴赫回家的必经之路上堵截他,想要他“道歉”,不过如果真是这么想的话为什么要6个人还都拿着棍子呢?巴赫对此的反应是把穿着宫廷制服时必须佩带的佩剑抽出来了。“刺毛”及同伙逃之夭夭,最终没有人受伤。试想,如果当时巴赫没带剑,那么西方音乐史很可能就是另一番样子了,因为音乐家的手指相对于普通人的而言是非常脆弱的。这个事件的处理结果居然是“刺毛”仅仅受到警告,而巴赫遭到责备并且此事被记入了档案。可见那里的官僚们并不会因为他管风琴弹得好就支持他。
    看起来合唱队是搞不下去了,反正那也不是应尽的义务,再说他还有更重要得多的工作:作曲。与其他的音乐天才们不同,这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巴赫被后人发现的最早的作品是在他18岁左右才写成的,就在这里,阿恩施塔特。其中就包括那首最著名的管风琴作品,现在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上随便一搜就能得到数千条结果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 565)。它的艺术价值自然轮不到我说,但有意思的是,据我看的这本巴赫传记的作者、管风琴专家的说法,这首大气磅礴的管风琴曲实际上很可能是为一次管风琴验收测试所作的,原因在于它的和弦构成,再加上管风琴独特的发生原理,使得演奏它时能够全面地测试一架管风琴的各项性能。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