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童话》被扁说起:我们应该持有宽容心态,兼容并举才不至于失... [复制链接]

查看: 10486|回复: 34
1#
论坛近期掀起的挑战权威、质疑经典的风气,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说明发烧友们已经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再盲从所谓的权威圣典。这对我们这些普通烧友来说,也为有人出来呼出一些自己的呼声而感到欣慰和赞同。

但是,当一种声音发表出来,而引起另一种声音的质疑甚至上升至争吵伤和气的时候,作为发烧友,也应该静下心来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维护良好的交流气氛。

那么,具体到发烧经典CD的研讨,特别是以刘汉盛圈点的发烧圣经作品的争论上面,对于那些发烧天碟,我们该如何认识和对待?这里,有必要而且很适合地要提一提音响界很流行的一句话:音响是很个性的!
对,音响是很个性的!这句话,通常都是指音响硬件搭配的适应性原则问题,但这句话完全可用于对软体作品的定位,特别是软体都是比较完整的音乐作品,则更适合萝卜青菜之原则。只有认识这一点,才不至于将个性的见解与喜好强加于人,这样才能找到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衡点。

为此,对于近期被扁的一些经典,我此文试图再进行一次理性、公允而尽量不带私人色彩的点评,但愿能还原她们原有的面目,给予她们应有的声誉。
最后编辑AB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5-11 15:36:35
分享 转发
TOP
2#

一、首先,要说的第一张,还是这张引起广泛争论的《童话Fairytales》

这张碟,我昨晚又听了一遍,想起论坛的争论,因而有下面一些看法。

这碟被称之为发烧天碟,经过我的系统,经过我的耳朵,我认可她也并非浪得虚名,她被《柏林之声》收录进第一轨, 就证明了她的录音素质,而且这张碟还有不少曲被收录进各种试音和精选专辑里,也充分证明了她的价值所在。

但是,当看到如此评论:“本碟被《CD圣经》誉为八十年代最伟大的录音之一,北欧挪威的录音。不知为什么,它有别于一般的发烧碟的夸张和浮躁。人声和钢琴音色通透度实在太好了,完美,一尘不染!钢琴的晶莹剔透象一颗颗珍珠跌落你的心房; 甜美清纯的女声,如炎热的夏天往心田注入一涓涓清澈透明的冰雪水,没听过此碟怎能称发烧友...”这样肉麻的描述、过分的评论,甚至要求到人手一张,则纯属忽悠了。

先说其录音素质,不错,的确很好,特别是第二轨,钢琴晶莹通透。但作为发烧天碟,她与同类型的《柏林恋人》相比,录音素质就要差一个档次而不止,什么叫“钢琴音色通透、完美、一尘不染”,听听《柏林恋人》就知道差距了。

再说演绎,这其实是不适合PK的,因为演绎与风格相关、与欣赏人趣味相关。但为了将她“拉下神坛”,不妨单就演绎技巧来说吧,这张碟也比不过柏林恋人。---这点不作过多讨论,因为这实在不适合PK的。

还有就是歌曲旋律与风格,这才是引起广泛争议的焦点所在。这张《童话》,演绎、伴奏、旋律,都如一篇精美的散文一般,轻柔、飘逸、纯净而抒情,如果你喜欢这样的风格,能听懂这份音乐意境,你会觉得她很缠绵很动听(但称誉为甜美清纯,则实在贻笑大方了);但如果你更喜欢或希望有优美的旋律来感染你,那这张碟就非常不适合,甚至很“难听”。---而正是这好听与难听的判断,才是对这张碟是否认可的唯一分水岭,也才是争论不休的唯一焦点所在。这样的分歧点,是不能用不同版本、(黑胶)载体这样的方式去化解的。因此,理解了这个层面,各位发烧友也就应该审视一下自己兴趣,对应一下自己的观点,喜欢的就收藏吧;不喜欢的,也不必要太过较真,试图证明他人之不智。

而我,并不常听这张碟,但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听起来,音乐营造的气氛还是很惬意。
fairytales.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5/11 12:26:47 上传)

fairytales.jpg

最后编辑AB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5-11 12:26:47
TOP
3#

第二张,说说大名鼎鼎的穆特《卡门幻想曲》

这张碟被誉为天碟中的天碟,典范中的典范---然而,除了初入门的烧友,大部分的发烧友都觉得言过其实而将之束之高阁,甚至质疑刘大师为流汗盛:有商业目的、不遗余力的广告推广!


那么这张碟究竟如何评价呢?这还是从自己的感受说起吧。

当初,刚入门听到这张碟,完全受到其那超卓的音效所震撼:强烈的动态、裸露的小提琴质感、气息扑鼻的松香味...当真惊为天碟!相信不少烧友都有过这样被感染的过程。

但随着烧龄的增长,水平的提高,听音更广泛,就发现这张碟其实有些粗鄙,声音厚重、演绎粗狂、小提琴声音相对于其他发烧小提琴碟显得不够纤细顺滑、声音甚至有粗糙的感觉,虽然此时裸露的质感更加强烈。于是,这张碟,也就从神坛上跌落,成为被“忽悠”过的证据。---这种认识与状态一直持续至今,我也相信大部分发烧友也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那么这张碟真是刘大师的忽悠么?---世事有时还真的不可随便下结论的

源于一次到发烧友朋友家,听他的贵丰CD+ARC前+PASS后+PMC IB系统,近场监听形式下,再听这张《卡门幻想曲》,一下子就被其那清澈透明的声音背景、活跃灵动的细节信息、纤细顺滑而甜美柔润的小提琴声音所感动,此时才突然理解到刘汉盛为什么会下“只要会有尖、涩、刺、瘦、粗、硬、薄等问题,那就不对”的结论了,同时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刘主编的身份与条件,他的系统只会比朋友这达到几个6位数投入的系统更加的优秀,声音更加精细平衡,因而他以当时的听感而做出的碟评,是否就过分了呢?是否我们在自己系统条件下听而感受到的忽悠就铁定是事实呢?---显然,在这种有耳共闻的情况下,你还能把持得住而坚持“己”见么?

因此,对于这张碟,发烧友应该持什么态度?我个人认为,作为初入门,它还是不辱天碟的身份;而作为一个成熟的发烧友,不妨根据自己的喜好取舍吧,至少我不会将它纳入我的唱片收藏系列,因为在我目前的系统里,它只是表现得中规中矩,声音偏厚、润,少了那份飘逸灵动。而更重要的是,它那些太过熟悉而觉得流俗的选曲,实在已经没有多少赏听的兴致了。
carmen.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5/11 15:20:30 上传)

carmen.jpg

最后编辑AB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5-11 15:29:36
TOP
4#

第三张 《TUTTI!》和RR唱片,在后面有评点
最后编辑AB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5-14 16:00:29
TOP
5#

这个贴要顶  天碟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但不可避免的有时代的局限性 重播系统的局限性 烧友欣赏水平的局限性
发烧新兵,CD尚未玩好,又开始折腾LP
TOP
6#

天碟播不好,说明系统可能有问题;
不喜欢听这些天碟,应该不能说明欣赏水平有局限吧?
难道欣赏音乐还有整齐划一的标准?
其实不过某些人心中臆想的标准罢了。
你觉得一个只玩重金属的人会视这些标准为何物?
天碟被人批,其实也就说明了它的广泛接受程度,你看忽悠的连不喜欢这些碟的都人买了还听了,如果你爱这些碟,应该偷着乐。
您说它好没关系,可您也要尊重那些说它不好的人,以及那些根本不鸟它的人嘛。
最后编辑amao1604 最后编辑于 2012-05-12 08:53:28
TOP
7#

音乐的经典,我想应该也算不上什么权威,或者说根本没有权威,
一定要树个假想的权威,认为不喜欢的人都在挑战,这是神马思维???
例如,莫扎特的音乐,柴可夫斯基视它如此生最爱,但长期资助他的梅克夫人觉得能写出第四交响曲这么伟大作品的人,是不应该喜欢莫扎特这么粗浅的音乐的;
还有马勒,伯恩斯坦认为他的音乐蕴含着巨大的伟大哲学思想,也有著名的指挥指出他的创作不过中产阶级的家庭交响,也就是茶余饭后听听的玩意。
有些趣味爱好是个人之福,参差多态乃社会之福。

不敬之处,敬请海涵。
最后编辑amao1604 最后编辑于 2012-05-12 09:34:29
TOP
8#

刚进了《童话》的LP,这是一张能让人静下来听赏又能让人听了安静下来的好唱片。
TOP
9#

穆特这张确实不好播出,为了播好这张盘,好多烧友费了很大的劲。有的情况是播好了这张盘播别的盘就播不好了。其实不光这张盘难播,RCA的弗里德曼那张更是难播,我只在一次情况下听好了它。那套系统是柏林之声061CD机,前后级为音乐传真750W,音箱是PMC BB5。这次真听出这张盘不错,但在播放《流浪者之歌》时音乐却没有冲劲了与开扬。如果只在天价的系统中才能拨好的盘,这样的盘能算是好盘吗,这样的系统能把绝大多数盘播好,以此为标准的话就不言而喻了。
TOP
10#

我觉得天碟当初诞生的目的是为了宣扬高价器材的某些特征而被刻意宣传出来的。我一直觉得系统能把一点都不起眼的录音播的能让人听下去才是王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