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头调整时的误差分析:
前面的表格是一个理论数据,实际调整时是很难达到的。现在分别讨论各个因素的影响。
(1)音臂长度L对循迹误差角的影响:
A :音臂长度L对循迹误差角的影响:由表中可知,音臂越长,最大循迹误差角就越小,差不多是反比例关系。因此用较长的音臂有利于减少失真。不过较长的音臂会使设备尺寸过大,更重要的是较长的音臂对减少总的重放失真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所以实用的音臂长度一般在200毫米到300毫米之间。
B:测量音臂长度L时产生的误差对最大循迹误差角的影响:假设对实际长度为245毫米的音臂进行测量时产生了2毫米的误差,变成243毫米或247毫米。这时的最大循迹误差角将变成多少呢?经计算可知最大循迹误差角将由正确测量时的1.18度增大到1.36度。如果正确测量时的失真度是0.54,那么相应的失真度增大到0.62。增加量是0.08,这个量是很小的。结论是:测量音臂长度L时产生的误差对最大循迹误差角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2)越距D的测量误差对循迹误差角的影响:假设音臂实际长度为245毫米,最佳越距是18.45毫米,最大循迹误差角是1.18度。但调整时有了1毫米的误差,即变成17.45毫米或19.45毫米。经计算,这时的最大循迹误差角是1.29度和1.36度,也不算大。
(3)实际上(1)和(2)的测量误差会同时存在。假设上述两项的误差同时存在,即实际长度为245毫米的音臂,测量成243毫米或247毫米;最佳越距是18.45毫米,但调整时有了1毫米的误差,即变成17.45毫米或19.45毫米。这时最大循迹误差角增大到2.21度(最坏的情况),显然误差大了点。
(4) 抵消角调整时的误差对最大循迹误差角的影响:实际上抵消角的调整是最容易产生误差,也是误差较大的一个因素。通常是用唱头的外壳与测试卡上的一些直线是否平行来判断抵消角是否已调好。但是唱头的长度一般只有2~3厘米,这就要求我们的肉眼在观察判断时的误差不应超过0.3毫米,否则误差将会超过1度。显然要求我们要非常细心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