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算现场——具有参考价值的听音感受 [复制链接]

查看: 6572|回复: 52
21#

VV 在 2006-5-2 0:22:19 发表的内容
多听其它DD,取其长。
可能会觉得国乐戏曲头重脚轻,少了低段支撑。。。

同感
TOP
22#

戏曲有大鼓不常见(鼓没多少低频),有大提琴(倍)数量也不够
先天的呀
最后编辑VV
TOP
23#

有理
TOP
24#

有两种难:
1,不能理解发烧的真正内涵,所以感觉难。
2,能够理解,但是由于某些原因难接受。
TOP
25#


看不见,摸不着,只有用耳朵来听,这就是HIFI,呵呵!
TOP
26#

你听到的当然是中低频,真正的超低频只有象狗这样的动物才能够听到。
TOP
27#

胡敏强 在 2006-5-2 0:29:50 发表的内容
其实戏曲里并不缺少低音乐器,很多戏曲的拌奏乐队里都有大提琴,有大鼓等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乐合奏只要乐器稍多,就非常容易有“刺耳”的感觉。以前我也认为是民乐中低音乐器不足的原因,后来想到:西洋的小型室内乐团编制不大,低音乐器数量也有限,甚至少到弦乐四重奏,其合奏的声音效果也不会尖利刺耳(当然这和作品的关系很大,一些作品尤其是现代作品就刻意制造骇人效果的不在此列)。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我觉得是各声部音色之间的和谐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说中提琴就可以起到衔接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音色,缓和两者对比的效果。
民乐合奏和西洋乐器的合奏效果差异其实和音响器材的个性差异有共通之。未必是低频不足的器材就会刺耳,3/5A或者静电扬声器就是代表;低频充足未必听感就丰满柔和,用大功率石机后级推高灵敏度的大箱子就常有超低汹涌而来可以卷动裤脚,但中高生硬刺耳的现象,300B,211未见得低频如何了得,但听感往往就比很多低频强劲有力机器醇厚自然。
TOP
28#

酒神朋友:如果单单从声音质感的理解的偏差上,是有这种情况。但是如果要通过声音来正确表达文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的话,恐怕就不能没有统一的对声音质量的标准或要求。比如对《梁祝》的感受,恐怕就不会一个认为是悲剧,而另一个却认为是喜剧。
最后编辑胡敏强
TOP
29#

当然大前提条件是对这作品大体上概括性的理解,如果把田园想象成这几天开批斗大会的168就不行了.
TOP
30#

鼓当然不会从头敲到完,应该在剧情需要时会有响应的鼓出场。“鼓没多少低频’,我不理解你要表达的低频的意思。如果说鼓没有多少变化的低频还说得过去,但鼓是有相当吓人的低频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