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IDI版的封面:
[upload=jpg]Upload/20062221614640974.jpg[/upload]
这版CD里除了有李帕蒂50年7月的巴赫作品录音之外,还有47年19月和Beinum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队合作的巴赫第一钢协 BWV 1052,是现场录音来的。
现场录音的第一钢协音质相当糟糕,钢琴音色基本上是大半走样了,我们只能从中分辨出李帕蒂对乐句的断句、触键的用力这些方面的情形。说实话,对于音效如此不佳的录音,从中我真的很难欣赏到李帕蒂的艺术。
而50年7月的巴赫录音,它和EMI自家的出版最大的不同是钢琴的声音有点“蒙”,并且母带背噪少很多(估计就是因为降噪,所以把钢琴的声音也影响了)。在唱片背后印着CEDAR技术处理的标志——这不就是EMI在90年代初对历史录音经常使用的处理技术么?——难道EMI提供给它们的干脆就已经是数码整理过的音源了?
由此我觉得一些小公司专门去找别人录下的历史录音来出版,这真是没有多大意思。首先同一录音有这么多不同的出版充斥市场,但我们一般只需要买一张就够了。至于有的小公司喜欢用诸如XX技术处理母带——我觉得这亦是事倍功半的。历史录音毕竟是历史录音,怎么去鼓捣音效也不会像TAS榜上那些立体声那样;至于它说音质还是会有改善的,但问题是就算处理过了,也不见得李帕蒂的录音听上去更加李帕蒂;没有处理过的,听上去也没觉得不像李帕蒂弹的——两者的确是有不同,但我听后的感觉都是差不多的——我觉得我们根本不值得多花几十块钱去多买一张声音没多大改善的唱片。其实,历史录音只要能给我“这种感觉”就行了;噪音消除和历史录音修复的科学研究是值得鼓励的,但没必要重复这么多次,并且每个品牌都做一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