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LP播放系统和LP乐趣 [复制链接]

查看: 61379|回复: 321
71#

松香味 在 2006-10-10 0:50:21 发表的内容
溪秀兰 在 2006-10-9 21:41:05 发表的内容
顶顶!!!



秀兰兄,你推荐的四张奚秀兰CD全部买到,只是还在朋友手上,等拿回来听后再来‘凑热闹’。谢谢了!


昨天四张奚秀兰CD(其中两张金版)已经送的我处,一口气听到快四点,那人声里表达出来的不仅仅是甜美,而是节奏偏慢却又鲜活,流畅而又有灵性的声音,语言真难全面表达啊。可以说演唱风格和气质大概无人能仿,哈哈!“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TOP
72#

反复听了以后,发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我上面曾经说道;“节奏偏慢却又鲜活”,哈哈!其实节奏并不‘慢’哟,大多数曲目每分钟都在90~120拍之间,但是就是有‘偏慢却又鲜活’的感觉,不知道溪秀兰兄弟这个感觉是不是你的系统播放也一样的感觉?
这样的感觉听她的戏曲唱段特别舒服。
TOP
73#

昨天四张奚秀兰CD(其中两张金版)已经送的我处,一口气听到快四点,那人声里表达出来的不仅仅是甜美,而是节奏偏慢却又鲜活,流畅而又有灵性的声音,语言真难全面表达啊。可以说演唱风格和气质大概无人能仿,哈哈!“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upload=jpg]Upload/200610129384518681.jpg[/upload]
TOP
74#

呵呵!我的感觉没错,觉得松香味兄可能会喜欢。因此,比较认真地做了答复和推荐,松香味兄果然喜欢!!!

她的腔调精灵,千转百回。她的风格和气质绝对是海内无双、独树一帜的,一张口就知道是她。任何歌曲她唱来都有独特的韵味,这种声音颇为“养人”,类似于“补品”。俺进“补品”进了20多年啦,虽然期间有断续。

她的演绎颇有点象“戏歌”的路子,更为具体地说,象黄梅调的“戏歌”的路子。也就是说,用黄梅调的唱腔演绎怀旧经典小调和经典民歌,但又不完全是黄梅调,因而名之曰:戏歌。

“节奏偏慢却又鲜活”,嗯!差不多,是有这样的感觉。她的嗓音难以一言说尽……

怎么样?她的歌是不是象音响界所说“英国声”尤其是“传统英国声”?
TOP
75#

以前、在去年我以“阿预“之网名在“音乐唱片”分论坛发的一个帖子推荐这两张《奚秀兰经典金曲18首》精选珍藏版及其第二辑的24K金碟(日本天龙版)也引用了上面这篇文章: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6836&ftdate=20051105&ntypeid=11
最后编辑溪秀兰
TOP
76#

我的LP播放系统和LP乐趣!!!

……,……

重现当年上海滩以及70年代的香港那一番“小资”韵味,我觉得当代没有任何歌手可与奚氏比拟——无论其她歌手唱得多好,虽然那也是其它的一些唱法,是其它的一些演绎的方法。这次我向你推荐的4张唱片中就有3张属于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主要展示她的一个侧面。她有多个侧面,是立体的,这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侧面。

听奚秀兰就是要听韵味,讲味道,讲“养人”,讲“鲜活”(仁兄的话),其中的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说……。而且不会让人腻……,呵呵!!

奚氏可说是来自民间的歌者,经过香港流行歌坛特殊的商业环境的浸淫和洗礼,有别于纯粹的原生态民歌手——那样无法生存,也迥异于学院派民歌手——那样同样无法生存,而且炯异于台湾那帮擅场唱甜歌的歌手。这才是她的特异之处。
最后编辑溪秀兰 最后编辑于 2007-09-19 01:03:35
TOP
77#

怀恋ing
TOP
78#

转载一篇介绍《奚秀兰经典金曲18首》精选珍藏版24K金碟(日本天龙版)的文章,这篇文章在网上流传颇广:





“崔岩光的唱片,很贵的,大概一百六、七十元钱一张,听过以后觉得非常好,无论是演唱还是录音都堪称是一流的。由于崔岩光所演唱的一些歌曲都曾经是奚秀兰以前“首唱”的、或者是“唱红”的歌曲,基于此,我把奚秀兰的唱片也拿出来,与崔岩光的唱片同场去做一个试听比较 ……

作为一名专业歌手,崔岩光的歌唱功底与演唱技巧是非常好的,崔岩光最大的问题是:她的演唱始终都进入不了歌中的“角色”。以“天涯歌女”和“月圆花好”这两首歌曲为例,听崔岩光的演唱,那种感觉始终都是飘浮在“上面”的,沉不下去。也即,她的演唱感情与歌词内涵很难融为一体,我们可能会说:“这声音真美”,但您却很难与这种“声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来听奚秀兰的演唱,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整个身心给带入到歌曲内涵所要表达的意境中去了,使听者与歌者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换一种方式去讲:崔岩光就像是一位穿戴华丽、养尊处优的贵夫人,手中却正拿着一块“红薯饼”在吃——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明显是在做秀。而从奚秀兰那里,我们就能明显地感觉得到她非常质朴贤淑的一面。

一位伟人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也即搞艺术工作的人需要到基层下面多去体验生活。因为,有了生活根基的艺术,它才会有思想、有灵性、有感染力,我们也才能会与这样的艺术产生共鸣,否则,没有思想、没有灵性、没有感染力的“艺术”,充其量也只能会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人或工匠。

说句心里话,现在歌坛上的“工匠”是有点太多了……;而那些有感染力的艺术家,真的,则又显得是太少了……

奚秀兰的歌听起来非常的“飘柔舒缓”,可以说,这种特征是贯穿在她的每一首歌曲里面的。她唱“天涯歌女”、“月圆花好”及“绣荷包”这样的抒情歌曲时是那样的轻柔曼妙;而像“阿里山之歌”等这样一些本是比较激昂慷慨、粗犷豪放的歌曲,经由她唱来,竟也会变得是如此细腻甜美、柔情似水,别有一番滋味。也即,任何形式的歌曲只要经奚秀兰一唱,都会“染”上她独有的这种特定“味道”。这是一种什么“味道”呢?简单地说,就是这种声音非常得“养人”!所谓“养人”即“补品”也!身体好的时候可以用,身体不好的时候更应该拿来用;心情好的时候听起来会眉飞色舞,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听倒还可以化解心中的郁闷。它的这种“特质”,很有点像发烧友常说的“传统英国声”的感觉。

“传统英国声”即指人们对于九十年代以前,英国一些颇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音响器材其声音走向的一个大致称谓,这其中又当属经典的BBC LS3/5A音箱最具有代表性。曾几何时,这种毫无“棱角尖刺”,“淳厚朴实”的“传统英国声”,不知征服了多少发烧友和音乐迷,给无数个家庭、情侣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激情与浪漫回忆,也使得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音响市场上颇为主流与时尚的不二选择。可惜啊!可惜!随着人们音响文化素养的提高,“专家和学者”的大量涌现,人们现在都转而去追求一些所谓的“更真实、更中性、更原汁原味”声音的音响器材去了;昔日的“传统英国声”已风光不在,而更让人们关注的则是:这种“传统英国声”正在我们的音响生活中慢慢地消失或变异……

如果您是一个有“文化品味”的人;如果您是一个对“传统和经典”都很感兴趣的人;如果您是一个懂得“欣赏和收藏”艺术品的人;如果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欣赏“传统英国声”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却又苦于已找不到那些“正宗”的“传统英国声”的音响器材了,或者说受限于经济条件的因素等,不妨就把这张奚秀兰专辑唱片给买回家吧——也许从奚秀兰的歌声中,您多少还能感悟到一下昔日“传统英国声”的本来面目和迷人风韵的!”
TOP
79#

溪秀兰 在 2006-10-12 20:26:49 发表的内容
以前、在去年我以“阿预“之网名在“音乐唱片”分论坛发的一个帖子推荐这两张《奚秀兰经典金曲18首》精选珍藏版及其第二辑的24K金碟(日本天龙版)也引用了上面这篇文章: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6836&ftdate=20051105&ntypeid=11


哈哈!!溪秀兰兄不愧是奚秀兰专家。对下面这一段特别有共鸣:

奚秀兰的歌听起来非常的“飘柔舒缓”,可以说,这种特征是贯穿在她的每一首歌曲里面的。她唱“天涯歌女”、“月圆花好”及“绣荷包”这样的抒情歌曲时是那样的轻柔曼妙;而像“阿里山之歌”等这样一些本是比较激昂慷慨、粗犷豪放的歌曲,经由她唱来,竟也会变得是如此细腻甜美、柔情似水,别有一番滋味。也即,任何形式的歌曲只要经奚秀兰一唱,都会“染”上她独有的这种特定“味道”。这是一种什么“味道”呢?简单地说,就是这种声音非常得“养人”!所谓“养人”即“补品”也!身体好的时候可以用,身体不好的时候更应该拿来用;心情好的时候听起来会眉飞色舞,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听倒还可以化解心中的郁闷。它的这种“特质”,很有点像发烧友常说的“传统英国声”的感觉。

不过,崔岩光的唱片我也非常喜欢!‘唱功’很好,崔岩光的唱片每一首歌曲都可以体现出她的‘唱功’水平。关于感情投入的问题,美声唱法对‘感情投入’的表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形式,在这方面西方人会比我们更能准确理解吧。
TOP
80#

溪秀兰兄关于对奚秀兰的演唱风格、艺术意境和内涵的演绎等方面的评价已经非常准确到位了,不认真听听,已经很难理解秀兰兄为何如此酷爱奚秀兰啦。看了你的帖子我就在想,奚秀兰的歌曲我早也听过,怎么就没有那么多的‘感觉’呢?这次听了的确‘感觉’非同一般,哈哈!百分百“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大概以前是心不在焉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