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氏音响工作站
音 响 杂 谈
发烧音响 : 品牌的哲学含义
今天和朋友聊起某一个具体的发烧音响品牌之产品系列问题,因为这是关氏自己面临的问题,也是国人的音响品牌普遍面临的问题。话题从这开始,不知不觉开始了一段反思。
无庸讳言,国人搞发烧音响 10 年,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具体的某些单项产品相当优秀,也各自有一定的市场,但整体来言,再往前发展一步,形成由品牌形象主导的 , 比较稳定的高级音响市场,则相当困难。
这种形势在“胆机”市场上最为明显。众所周知,象 ARC 、 CJ 、 JADIS 这样的 HI END 名厂,在内地一直难有作为;这其实就是遭遇到了实力并不逊色的国产胆机的强力阻击的结果。以我本人和许多大发烧友的私下经验论,即使用 K6 这样的低价位机型出场,都足以挑战 5 倍价格的进口机型!再加上维修服务的本地优势,纯粹从实用的意义上来说,消费者购买欧美胆机的道理实在不多。
同样的形势,在近 2 年来,也出现在音箱市场。
但在成功阻击国际品牌的同时,国内自己的品牌却走向混乱,无序化。
品牌定位的混乱,产品系列的混乱,价格的混乱,这种局面使厂商和经销商都忙于应付,无法有稳定长远的发展方向,国外的经典产品难有一席之地, 2 , 3 流的东西充大牌,甚至“本地化” , “假洋鬼子”的现象严重,在华丽的包装,商业作秀之余,国内的 HI END 音响的真实的水平比之 10 年前,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
我以为,从这种角度看,中国的 HI END 倒有点“甲 A ”的味道。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那里 ?
当然现在的局面,从商业的一般角度来说也不算差,但如果止于此,那么比发烧音响容易挣钱的机会,现在比之于 10 年前是大大增加了,这个行业留住精英人才的吸引力,还是要靠事业,靠自我实现。在我看来,发烧音响的“家电化”,实际上是一种“自杀”。
至于发烧音响的“ AV ”化,“ DIY ”化,“ IT ”化,到底有什么发展,还需要思考。
然而从哲学的角度看。从品牌的文化价值来看。这些方向毕竟不是 HI END 的本意。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现在和 ARC 、 CJ 、 ADIS 的差距本质上并不是技术差距,甚至也不是加工工艺,乃至造型设计上的差距,而是各家长期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音响哲学,音响理念,投射在经营方式,产品系列上形成的“品牌风貌”上的差距。
“品牌风貌”使得名牌产品的消费者获得除了基本使用功能之外的文化上的满足,消费者实际受到了名牌设计者的文化熏陶,人格熏陶,这就是名牌的价值所在。
那么回到 HI END 音响品牌和具体产品,我以为消费者有权利也应该问这两个问题:
根据我的情况,你推荐用你的那个产品?为什么?
您 ( 设计者 / 主持人 ) 自己现在用什么产品?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其实足以检测厂商的深度,品味。
那么,我们的业者,厂商准备回答么?
010-66160796 010-86641512
kuans@sohu.com
北京新街口邱家胡同1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