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家来谈谈录音 [复制链接]

查看: 7013|回复: 63
1#
熟悉录音,了解录音,对自己在听音过程中是很有帮助的。正确认识录音(当时)的空间(场地的大小),距离(乐器之间以及与话筒的距离),方位(乐器的位置)。正确认识在这些空间、距离、方位当时所应当具有的自然声压。
[upload=jpg]Upload/20056161012585194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61610132098096.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

请松香兄和对录音有了解的朋友一起来谈谈录音方面的话题,我觉得对录音多些了解对音响发烧大有好处。
TOP
4#

胡敏强 在 2006-4-16 22:45:42 发表的内容
请松香兄和对录音有了解的朋友一起来谈谈录音方面的话题,我觉得对录音多些了解对音响发烧大有好处。


其实我并不了解录音也没有录音的经验,谈不了什么东西,从电声学的角度,只说些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要得到真实的声音,录音也应该尽量在“远音场”的位置上吧。
例如;与麦克风距离1.8m,可保证477Hz以上的频率处于“远音场”的位置上并能完整录音下来(比较适合男声录音),477Hz以下的频率就处于“近音场”的位置,需要人工处理来补充了。如果与麦克风距离只1.2m,可保证717Hz以上的频率处于“远音场”的位置上并能完整录音下来(比较适合女声录音),717Hz以下的频率就处于“近音场”的位置,需要人工处理来补充了。
一个乐团,低音乐器总是安排在后排或者两边外侧,目的是让指挥能够完整的听到它们的“远音场”的声音,以便指挥。不要象乐队中的电贝司手那样处于电贝司声音的“近音场”位置,不能正确判断电贝司声的大小而做出错误的“指挥”。
“近音场”录音可以获得更多细节,但是处于“近音场”的频率需要人工处理来补充得到,这些人工处理来补充得到的声音是不够“自然”的。
TOP
5#

楼上三位都说的不错,录音的学问可大了,书本上的东西只是皮毛而已,对于录音师来说,能够“看出环境效果”的功夫就有得学习的了;不同的环境有些什么效果呢?观众入席后又有些什么效果呢?不经过大量的实践和失败,那是修炼不出“看功”的,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吧。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6#

    呵呵....胡兄在这儿啊....并且高手如云啊..有礼..有礼....
  此题目之内容乃发烧要素也,我们听录音作品,是应该知道录音师都玩了些什么花样,不然就好比吃饺饺不管馅馅,撑饱而已...因此老发烧友都常说:听音需知味儿....
   我读完过一本录音的书,说实在的,枯燥的很啊....还没看到尾,前边快忘光....看来也是缘分在作怪..好在做发烧友用不着懂那么细,只要了解其中要点,奥妙之所在也就行了....呵呵...班门弄斧哦...献丑哦....无非是兴趣所在,借题发挥啊....
   记得在那本书里,基础的部分主要有三:一是声音的原理,特性,要素,二是环境的特性,三是转换原理,声转电电转声啊,重点是传声器,也就是话筒....名堂很多啊...那么奥妙在哪里呢?一切的一切,就是要获得这样的效果,保证录制的对像具有原来的如像感,质感等特征...好难说清的哦...比如吧,一段小号音,是乐手在那个位置上吹奏,这就是像感...那么吹奏时乐手的技巧所产生的小号音色音质的变化,就是质感.....总之为了这种种细节的东东,有很多专用的技术,等级越高的录音师,手法就越高明,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细节也就越丰富....书的后边主要是具体操作,也很难,记得有室内,室外,单个,多个,以及采用什么话筒,多少话筒,话筒远近等等.....录交响乐,是书的后部,属于高尖端了....不过目的是一样的:像感,质感....
   说真的,我们无法还原现场,所谓的DSP声场技术吹得再神,和所谓的高保真技术一样,只不过是某阶段的标准或者说是宣传罢了...有些尖锐,是吧...但事实却如此..但还原声音里的那些要素,却是能够作到的,如像感,质感啊什么的,其实做到此步也就够了吧.....我们听现场干嘛,我们要听的是艺术家的声音形像和技巧,听靓音...呵呵....对不对...定位啊,摆位啊等是对像感的完善,而焊机啊,摩机啊则是质感的探索.....说真的,就算是已拥有了几十万上百万的器材,也不敢说做了百分之百的还原,也就是说还有可动之处啊,所以,发烧友们还有得折腾呢.....多请指正啊.....
TOP
7#

录音技术是发烧的皇冠,懂得了录音技术,发烧就不会犯幼稚的毛病; 真正能录好音,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以前没少看录音方面的资料,只可惜没有实践的机会。
TOP
8#

松香味 在 2006-4-17 15:17:17 发表的内容
其实我并不了解录音也没有录音的经验,谈不了什么东西,从电声学的角度,只说些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要得到真实的声音,录音也应该尽量在“远音场”的位置上吧。

例如;与麦克风距离1.8m,可保证477Hz以上的频率处于“远音场”的位置上并能完整录音下来(比较适合男声录音),477Hz以下的频率就处于“近音场”的位置,需要人工处理来补充了。如果与麦克风距离只1.2m,可保证717Hz以上的频率处于“远音场”的位置上并能完整录音下来(比较适合女声录音),717Hz以下的频率就处于“近音场”的位置,需要人工处理来补充了。

一个乐团,低音乐器总是安排在后排或者两边外侧,目的是让指挥能够完整的听到它们的“远音场”的声音,以便指挥。不要象乐队中的电贝司手那样处于电贝司声音的“近音场”位置,不能正确判断电贝司声的大小而做出错误的“指挥”。

“近音场”录音可以获得更多细节,但是处于“近音场”的频率需要人工处理来补充得到,这些人工处理来补充得到的声音是不够“自然”的。




“远音场”的位置,是指麦克风摆放的远一些拾音吗?

近音场”录音可以获得更多细节,但是处于“近音场”的频率需要人工处理来补充
请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吧?
TOP
9#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4-17 15:34:41 发表的内容
关于人声录音,好像国内的很多喜欢用近咪录音。实际哪有1.2M,嘴恨不得直接贴到防扑网上。口形大得和脸盆似的,齿音杂音多,且很不自然:(
不是说近咪录不好。手上有一张NORTH STAR的凯尔特女声,又是近咪,又是高电平录音,但是在细节超多,清新脱俗的特点下丝毫未见任何火气,歌手吐气运字的细节很自然的表现出来,感觉国内的录音公司还要努力啊!


国内谈的多的,实际上都是流行的电声录音吧?理论的东西,大多是抄袭了的,实践的东西又很有限,包括很多著名的录音师,往往是二种不同情况混杂一起谈,因为做的少,做的也不好。把本来不容易说清楚的事情混杂一起,结果我们觉得更加复杂更加高深了。
TOP
10#

舒存 在 2006-4-18 8:18:41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4-17 15:17:17 发表的内容
其实我并不了解录音也没有录音的经验,谈不了什么东西,从电声学的角度,只说些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要得到真实的声音,录音也应该尽量在“远音场”的位置上吧。

例如;与麦克风距离1.8m,可保证477Hz以上的频率处于“远音场”的位置上并能完整录音下来(比较适合男声录音),477Hz以下的频率就处于“近音场”的位置,需要人工处理来补充了。如果与麦克风距离只1.2m,可保证717Hz以上的频率处于“远音场”的位置上并能完整录音下来(比较适合女声录音),717Hz以下的频率就处于“近音场”的位置,需要人工处理来补充了。

一个乐团,低音乐器总是安排在后排或者两边外侧,目的是让指挥能够完整的听到它们的“远音场”的声音,以便指挥。不要象乐队中的电贝司手那样处于电贝司声音的“近音场”位置,不能正确判断电贝司声的大小而做出错误的“指挥”。

“近音场”录音可以获得更多细节,但是处于“近音场”的频率需要人工处理来补充得到,这些人工处理来补充得到的声音是不够“自然”的。




“远音场”的位置,是指麦克风摆放的远一些拾音吗?

近音场”录音可以获得更多细节,但是处于“近音场”的频率需要人工处理来补充
请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吧?


这样说吧:大于或者等于频率波长2.5倍的位置上,就叫做“远音场”;
小于频率波长2.5倍的位置上,就叫做“近音场”;

对于100Hz的频率,8.6m以外距离叫“远音场”的位置;
对于1000Hz的频率,0.86m以外距离就叫“远音场”位置了;

“远音场”或“远音场”的位置与频率的波长(2.5倍)直接相关。但是表面上又与距离相关。这就是最容易让人糊涂的“表面概念和表面现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