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表现主义——二十世纪音乐的分水岭。 [复制链接]

查看: 6176|回复: 50
1#
复调音乐在中世纪的出现成为音乐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器乐成为独立的形式和大小调式的形成在巴洛克时代,在古典时期奏鸣曲式的产生和交响乐的出现,以及浪漫主义音乐中主导动机的发展,音乐越来越得到发展。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又一场革命,那是无调性和十二音体系的出现和运用。再一次打破了传统的法则。

表现主义音乐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同步艺术。据知表现主义绘画兴起于1905到1930年间。以德奥为中心。最早的表现主义画家组织是1905年德国的“桥社”和后来的“青骑士”。他们不满足与印象主义表现自然景物的表面现象,(大概是指光和影),主张根据“内在需要”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精神世界。所以他们常用夸张的、扭曲了的形体、色彩和象征手法来发泄他们内心的苦闷。


[upload=jpg]Upload/20055914315650296.jpg[/upload]

在音乐上,本世纪初R.施特劳斯的《莎乐美》就以其狂热的、歇斯底里的感情描写显示了表现主义的气质。后来,表现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青骑士”画家的好朋友勋伯格。

1920至1925年间,这个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新的作曲技法:十二音体系,对传统的大小调体系提出了挑战。他的创作经历了后浪漫风格、无调性—表现主义风格和十二音风格几个阶段,他的作品结构极其复杂,艺术创新极其大胆,对于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勋伯格早期作品深受勃拉姆斯瓦格纳的影响,走的是后浪漫主义乐派的路子。为弦乐六重奏的《升华之夜》(Op.4)和为声乐与乐队的康塔塔《古雷之歌》是勋伯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另外有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等。

《升华之夜》创作于1899年,根据德美尔(R.Dehmel)的诗歌《女人与世界》而创作,全曲共五个乐章。现在大家多听的是乐队改编版,不过弦乐六重奏版更能细腻而明晰地表现出原作的悲凉气氛,而且这一作品也是首次引入标题音乐的室内乐。


[upload=jpg]Upload/20055914464260105.jpg[/upload]

大约在1908年之后,勋伯格的创作风格开始转向无调性-表现主义,独幕独角剧《期待》(Op.17)和为女声与五件乐器的套曲《月迷皮埃罗》(Op.21)是这一风格音乐的代表作。由于无调性是表现主义的基本表现形式,因而表现主义又被称作无调性-表现主义。无调性-表现主义音乐充斥了怪诞的、不和谐的音响,表现出紧张、恐惧的气氛,常常是绝望的和充满刺激性的内容。另外配乐剧《幸福之手》等,这一时期的作品从OP。11《三首钢琴曲》开始都不用调号。天啊!没有调号怎么演奏?



[upload=jpg]Upload/2005591458851562.jpg[/upload]



1912年完成的《月迷皮埃罗》,是一部令世界震惊的无调性-表现主义名作,它在当时的维也纳乐坛倍受敌视。“皮埃罗”原本是意大利喜剧中的丑角,但在勋伯格的这部作品中,皮埃罗是一个具有精神错乱心理特征的人物;歌词选自比利时超现实主义诗人吉罗(Giraud)的二十一首诗篇,内容表现了小丑对着月光孤独而痛苦地回忆过去,以及渴望返回家乡的种种情景;勋伯格采用了怪异的半说半唱的“朗诵唱”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迷乱的皮埃罗的形象。当年指挥家伯恩斯坦在听了这部作品之后,曾有过这样的评论:“这些歌永远令我感动,但也使我有点儿恶心。连唱带讲,还加上呻吟。在这些歌的有些地方,我真想跑去打开窗户,呼吸一下健康而清洁的空气。但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处。”《月迷皮埃罗》总共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七首歌曲。

                                       (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2#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5-9 16:16:38 发表的内容
琴MM的好贴,当然要顶!

又想到斯特拉文斯基,不知他的作品能否通过改变掉性一步跨入表现主义。虽然里面没有无调性的成分,但作品结构正如肖斯塔科维奇评价斯氏的作品:像建筑外面的脚手架,外张而缺乏联系。在表面的不和谐音下,流动着作曲家对音乐最核心的感悟。



在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在维也纳兴起的时候,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原始主义音乐也在巴黎兴起。他的节奏也狂热,和声和配器也很大胆。更加粗矿。

两个概念。不一样的。
TOP
3#

这一切,到了今天就不再是“新”了,凡是经典的东西,都不可能是新。
TOP
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5#

专家发言,我辈学习当中!
TOP
6#

吝啬的版主,这帖应该是精华帖!
TOP
7#

好碟!!!!!!!!!!!!!!!!!!!!!!!!!!!!1
TOP
8#

表现主义存在的价值?
TOP
9#

1913——1923年的十年间勋伯格创作趋向于沉寂。他在探索无调性音乐的规律。整整十年,他终于建立了12音体系。其方法是用12个不同的音排列成一个序列作为基础,运用逆行、反行和逆行兼反行的技法来发展这个序列,纵横交织,编排成曲。

其实,12音技法最早的发明者是奥地利的作曲家、和勋伯格同一个时代的豪厄。但是把它付之实践获得成功的是勋伯格。勋伯格的后期作品如:康塔塔《一个华沙幸存者》、《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乐队变奏曲》、《钢琴组曲》等等,都用12音技法写成。

勋伯格表现主义和12音技法的后继者是他的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韦的作品不是很多,只有31个作品号。他的早期大多是自由无调性。有两首歌曲的歌词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静夜思》。韦伯恩喜欢用星罗棋布的短促音制造飞珠溅玉的效果。我想起一首琵琶曲——飞花点翠。

[upload=jpg]Upload/2005510912731884.jpg[/upload]


韦伯恩早期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倾向,为管弦乐队的《帕萨卡利亚》(Op.1),是其少有的情感充沛的作品;还有他的无伴奏合唱双重卡农《飞向光明之船》(Op.2),精妙无比。韦伯恩创作于1911至1913年之间的《5首乐队小品》(Op.10),具有“点描音乐”的特征,并在乐队中使用了古老的乐器曼陀林。1926至1927年,韦伯恩完成两乐章《弦乐三重奏》(Op.20),其个人风格趋于成熟;紧接着,他在1928年又创作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交响曲》(Op.21),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韦伯恩的《交响曲》是一部音乐语言极端精致和抽象的作品,就规模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室内乐作品,其编制包括:一只单簧管、一只低音单簧管、两只圆号、一架竖琴和一个弦乐队,全曲共两个乐章,不到十分钟长度。第一乐章由建立在一个音列上的各式各样的卡农组成,音乐是平静流动的;第二乐章“变奏曲”由一个演变自原来音列的主题、七个变奏和尾声构成,音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在《交响曲》之后,韦伯恩开创了更为完美的序列音乐,他先后又创作了为小提琴、单簧管、次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的四重奏(Op.22)、为九件乐器的协奏曲(Op.24)、为合唱与乐队的《视力》(Op.26)、为钢琴的变奏曲(Op.27)、弦乐四重奏(Op.28)、为乐队的变奏曲(Op.30)和两首康塔塔(Op.29和Op.31)等。韦伯恩的音乐在其生前很少受到关注,并且在二战期间,还被纳粹指责为“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而遭到禁演。韦伯恩之死是音乐历史上的一件悲剧事件,1945年9月的一个晚上,他在屋外散步吸烟时,被一个乱开枪的美国占领军士兵射杀。
TOP
10#

将视觉和听觉作品放一起说总是卓有成效的。琴老师又让我理顺了思绪。

我们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绘画再怎么着是个凝固的甚至“具体”的物件(至少还有对大多数人来说看得到摸得着的“可爱”的色彩和线条)。不过听觉上,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他将人内心的紊乱及其真实的体现出来,视觉作品在听觉作品面前显得“虚伪”和“造作”得多。

然而勋伯格,十二音等等的出现确实是一个音乐上的盛事,但是就如同文化大革命一样,后来被一些人定为欧洲或者西方音乐的统治者并制定了及其专制的纲领,就又开始变得那么没意思了。并且可能直接导致当代音乐在人们心中如此不堪的境地。

还好如今又有春回大地的感觉。不久的将来,世界的音乐格局肯定会有新的变化。这里面希望中国人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近日和陈其钢先生的接触,学到很多,对当代的音乐现象有了更多的认识。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