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1923年的十年间勋伯格创作趋向于沉寂。他在探索无调性音乐的规律。整整十年,他终于建立了12音体系。其方法是用12个不同的音排列成一个序列作为基础,运用逆行、反行和逆行兼反行的技法来发展这个序列,纵横交织,编排成曲。
其实,12音技法最早的发明者是奥地利的作曲家、和勋伯格同一个时代的豪厄。但是把它付之实践获得成功的是勋伯格。勋伯格的后期作品如:康塔塔《一个华沙幸存者》、《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乐队变奏曲》、《钢琴组曲》等等,都用12音技法写成。
勋伯格表现主义和12音技法的后继者是他的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韦的作品不是很多,只有31个作品号。他的早期大多是自由无调性。有两首歌曲的歌词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静夜思》。韦伯恩喜欢用星罗棋布的短促音制造飞珠溅玉的效果。我想起一首琵琶曲——飞花点翠。
[upload=jpg]Upload/2005510912731884.jpg[/upload]
韦伯恩早期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倾向,为管弦乐队的《帕萨卡利亚》(Op.1),是其少有的情感充沛的作品;还有他的无伴奏合唱双重卡农《飞向光明之船》(Op.2),精妙无比。韦伯恩创作于1911至1913年之间的《5首乐队小品》(Op.10),具有“点描音乐”的特征,并在乐队中使用了古老的乐器曼陀林。1926至1927年,韦伯恩完成两乐章《弦乐三重奏》(Op.20),其个人风格趋于成熟;紧接着,他在1928年又创作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交响曲》(Op.21),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韦伯恩的《交响曲》是一部音乐语言极端精致和抽象的作品,就规模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室内乐作品,其编制包括:一只单簧管、一只低音单簧管、两只圆号、一架竖琴和一个弦乐队,全曲共两个乐章,不到十分钟长度。第一乐章由建立在一个音列上的各式各样的卡农组成,音乐是平静流动的;第二乐章“变奏曲”由一个演变自原来音列的主题、七个变奏和尾声构成,音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在《交响曲》之后,韦伯恩开创了更为完美的序列音乐,他先后又创作了为小提琴、单簧管、次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的四重奏(Op.22)、为九件乐器的协奏曲(Op.24)、为合唱与乐队的《视力》(Op.26)、为钢琴的变奏曲(Op.27)、弦乐四重奏(Op.28)、为乐队的变奏曲(Op.30)和两首康塔塔(Op.29和Op.31)等。韦伯恩的音乐在其生前很少受到关注,并且在二战期间,还被纳粹指责为“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而遭到禁演。韦伯恩之死是音乐历史上的一件悲剧事件,1945年9月的一个晚上,他在屋外散步吸烟时,被一个乱开枪的美国占领军士兵射杀。